中國近代貨幣職能論

中國近代貨幣職能論是中國近代經濟學家狄超白對中國貨幣諸職能的認識。狄超白在其所著《經濟學講話》一書中介紹價值形態與貨幣時,從商品的價值形態——交換價值說到價值形態的發展,他批評了貨幣拜物教,敘述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條件下貨幣的五種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價格的本位 (即價格標準)。狄超白談及中國近代社會經濟中的貨幣時,認為儘管同樣存在著上述職能,不過由於貨幣制度本身種類零亂、單位不定、發行不統一,其表現也即在範圍、程度上各不相同。

其職能有: ①價值尺度和所謂 “價格本位” 職能。在世界市場上金銀差價擴大,國內通貨膨脹加劇時,貨幣的這種職能有衰退趨勢: “個別的生產者不曉得以多少貨幣來代表他的個別勞動時間,社會上不曉得以多少貨幣來尺度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 ( 《經濟學講話》),貨幣本身難以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價值,怎么能寄希望於它充作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尺度呢?②流通手段。“在廣大的農村里,生產物只有一部分轉化為商品,所以因商品交換而產生的貨幣,在農村裡的勢力也就比都市裡為薄弱”。在單純商品經濟社會裡,流通手段是貨幣的最主要機能,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和貨幣制度的特點則是大大限制了它的發揮。所以,它雖在範圍、程度上較封建社會時期有大發展,但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形相比卻畢竟相差極多。③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中國近代,由於貨幣制度本身的缺點使貨幣充作支付手段的條件與可能無法形成。貨幣的貯藏手段的確發達了,但因為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很強大,民族資本主義生產很少能夠得到好結果,於是即使發生著大量的貨幣貯藏也不是為了投資生產。尤其是在封建、半封建生產關係占優勢的農村更是這樣,“新式的金融機構在目前中國的農村里尚不能發展”,“上述區域之內,由於民國三十年 (公元1941年) 開始顯見的惡性通貨膨脹,使貨幣的價值尺度和價格本位的兩種基本機能,日日在發生動搖變化;因此,貨幣的盲目運動法則越發劇烈了”( 《經濟學講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