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服裝式樣變異甚少,民間仍然是長袍馬褂為男子服飾;女子則上襖下裙。之後,商業貿易日漸昌盛,洋貨大量傾入,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的服飾穿著有所變動。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繡等傳統手工藝漸漸為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從20世紀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讓女性體態與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仿效,幾乎成了二十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 時間: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
  • 背景:西洋文化侵透著中國本土文化
  • 地點:上海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的變遷及影響,近現代服飾種類列舉,西風東漸與晚清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變化,近代服飾,民族服飾,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的變遷及影響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 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這正應驗了美國人類學家英菲的論斷:“一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果,還是自然獨立發明的產物,這個問題對於那些注重歷史遺產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對於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要了解中國服飾那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首要的課題就應該淺知一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著意開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蘊。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新中國建立後的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的成就,已經把服飾文化的源流,科學地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階段。在此以前更遙遠的時間,人類開始用捕獵所獲的獸皮來掩蓋保護身體和保暖。夏天則揀取樹葉遮掩陽光免受炎熱。這標誌著人類剛脫離了動物境界,原始服飾出現的雛形。而山頂洞人遺存中發現的利用縫紉加工為特徵的服飾文化。這時候的衣飾已不再是簡單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變成合乎人類生活需要的構造,開創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
我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人所撰?呂覽?和? 世本 ?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余、黃帝製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中原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額定發展,在物質上又有許多物質文明的局措。從甲骨文中可見的象形文字就有桑、繭、帛等字樣,可證明農業在當時的發展。又從出土的商代武器銅鉞上存有雷紋的絹痕和絲織物殘片等,可見那時的工藝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見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飾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開始打上了時代烙印,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貴賤的生產關係,促使服飾也開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里”(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弔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侈,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著珠履;平原君後宮百數。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縟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
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的服飾帶到了這一地區。同時,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為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隋統一全國,重新厘定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只是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才以其長時間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後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唐人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唐人雜居內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裝束常會在該時代的文物中見到。隋唐時婦女的日常服飾是衫、襖、裙,多見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黃、綠色。唐代婦女的鞋子多將鞋頭作鳳形,尺碼同男子相似。宮人侍左右者均著紅棉靴,歌舞者也都著靴。婦女的日常服飾名目繁多,有如襖、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靴等等。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女真族貴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互動影響。?續資治通鑑?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裝……”可見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綾、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襉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襉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髮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帶帽笠為主,男子多帶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婦女服飾,富貴者多以貂鼠為衣,帶皮帽。一般則用羊皮和毳氈作衣冠材料。當時的袍式寬大而長,常作禮服之用。元末,因貴族人家以高麗男子女子的裝束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麗式樣。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飾、內臣服飾,其樣式、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就連日常服飾,也有明文規定,如崇禎年間,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襖,紫花布衣,白布褲、藍布裙,白布襪、青布鞋,戴皂布巾,裝扮成老百姓樣子出面活動,然也印證了當時平民百姓的衣飾。明代婦女服飾規定民間婦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現用鈕扣的樣式。明代婦女的鞋式仍為鳳頭加繡或綴珠。宮人則著刺上小金花的雲樣鞋。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國(指漢族)衣冠束髮裹足者,重治其罪。”清代又實行逼令剃髮易服,按滿族的習俗制度實行剃髮改服。服飾制度堅守舊制,尤其在男子服飾上,保持滿族特點而延續極長的時期。儘管清代三令五申廢除明代服飾,然其官服上的補子仍採用了明朝的樣制。命婦冠上所綴的金鳳、金翟也仍承前制。清代的官服等級 差別主要反映在冠上的頂子、花翎和補服上所繡的禽鳥和獸類。若排列名次可從皇帝開始,依上而下有皇太子、皇子、親王、奉恩將軍、公主、駙馬等皇族宗室戚屬。異姓封爵的有公、候、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員,未入流的品官,以及進士、舉人、貢生、監生、外郎蓍老、從耕農官。此外還有一等、二等、三等藍領侍衛、侍臣等等,其官服均有嚴格區別。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政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族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越來越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服裝式樣變異甚少,民間仍然是長袍馬褂為男子服飾;女子則上襖下裙。之後,商業貿易日漸昌盛,洋貨大量傾入,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的服飾穿著有所變動。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繡等傳統手工藝漸漸為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女性的時裝,由於縫紉精製、款式合乎時代潮流,影響尤大。風行於本世紀二十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樣式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尚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經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從20世紀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讓女性體態與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仿效,幾乎成了二十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意,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近現代服飾種類列舉

1、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服飾:
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婦女髮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定的服飾,一般用於交際。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2、(19世紀20年代)民國初年的服飾:
民國初年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 ;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國男子服飾主要有馬褂和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其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馬褂,一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製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長衫則用藍色,其形制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擺左右兩側開衩。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可以不拘。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3、(19世紀30年代)近代民國中期的男子服飾:
民國中期,在流行學生裝的同時,不少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還喜歡穿“學生裝”,這種服裝的樣式是方形立領。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一種精神、莊重之感。孫中山先生當時就非常喜歡,所以有“中山裝”之稱。不過當時的中山裝與現在所稱的中山裝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還有一種男子服裝“西裝”。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婦女服飾 :
總的看來,這個時期的服裝,以採用西式者為多,傳統特色的保留則較少。經過一個時期,較普遍地採用了一種既適合於我國婦女穿著,又吸收西式優點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還有襖裙服裝樣式,特點為立領、寬袖口、露肘的短襖及長裙。左圖為穿窄袖襖、素裙的婦女。左圖為穿西式茶舞服的婦女。中圖為穿印花連衣裙的婦女。右圖為穿衫、裙式晨禮服的婦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為中式衫襖和中式抿襠褲。這是由勞動人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

西風東漸與晚清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變化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人在接受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其社會生活方式也出現了西俗化的傾向。探析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變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現象及其規律.
社會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開始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由於中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學東漸局面。在這一過程當中,“隨著條約口岸的開放”,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作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漸次傳入中國,國人開始接受這些“新的生活方式’)並由此在中國形成了“西俗東漸”的現象,晚清時期的城市華人社會生活方式開始了西俗化。
當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並不完全等同於先進。但是它作為在近代工業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畢竟在實質和內涵上比在農業社會文明和封建專制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生活方式要先進許多,因為“西方近現代民俗作為現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國傳統習俗更能適應現代社會”)。雖然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挫折和阻礙,但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西化的過程。
衣食住行,是反映一個民族或國家社會生活方式最為直接的視窗。而中國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歷程也是首先從這裡開始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服飾被認為是禮制大防,它的變化常常與更改正朔聯繫在一起,足見其重要性。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在最初,中國人認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覺不類”。但是,曾經崇尚寬袍大袖的國人很快就認識到西式服裝簡潔、靈活、方便的特點.
中國最早接受西式服裝的當屬廣東沿海地區和開放口岸的一些買辦和經常同洋人有生意往來的商人,他們最早模仿洋人們的穿著打扮。
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以前,還只是少數獵奇者和洋務買辦們穿著西式服裝,這些人還被大眾視為叛逆。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國認同程度的日益加深,國內剪辮易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有人力主改穿西服,提出:“視西人之遍身結束,舉止生硬者,反覺文明。”在戊戌變法中倡導“與歐美同俗’,的康有為也主張改穿西服,並把西服附會成中國古代的服制:“夫西服未文,然衣制嚴肅,領袖潔白,衣長後社,乃孔子三統之一;大冠似箕,為漢世士夫之遺,革窟為楚靈王之制,短衣為齊桓之服。)資產階級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視為“可振工藝,可善外交,可以強兵,可以強種’, 的靈丹妙藥。這雖然體現了“全盤西化的盲目J陛”,卻也說明了當時人們對西式服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可。20世紀初年,西式服裝開始廣為流
行,不僅一些大城市中的學生制服日漸洋化,就連一些窮鄉僻壤也不能免俗。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廣西梧州中學的學生就被允許“披洋衣揖孔孟”。
在近代,女式服裝的西化比男式更早。在鴉片戰爭前後,江南各省就流行“夷船’,舶來的女性衣飾,主要以花邊絲縷之類為主,俗稱為“鬼子欄桿”,女子服飾的西化也由此開始。1859年,剛到香港的英國人吟-411就“看到很多中國姑娘的天足上穿著歐式鞋,頭上包著鮮艷的曼徹斯特式的頭巾,作手帕形,對角摺疊,在頗下打了一個結子,兩角整整齊齊的向兩邊伸出’。所以他驚奇地認為她們的“歐化癖是頗引人注目的’,”勸。更有史料說:“海上女界喜效夷裝,衣必袒胸露臂,褲必長不及膝,襪必長統,履必高底,其形式介於華夷之間。在染歐化之滬人視之固覺時髦,然使驟入守舊派目中,其不詫為妖孽也希。n[$]( P248)這些追趕新潮的女士主要以妓女為主,她們敢於標新立異的勇氣使她們成了領導近代中國女性時裝潮流的先行者。到了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開始流行顯示人體美的女性時裝,北京也有青年女學生“赤胸露臂,短袖青衣,雲鬢高垂,皮鞋聳底”[9 ]( P30)。而且,當時不僅民間如此,甚至就連壁壘森嚴的皇宮也有女性穿西式服裝。據記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駐法國公使裕庚卸任回國時,與西式裝束的夫人和兩個女兒到頤和園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見,他的兩個女兒更成為了慈禧的御前女官,凡遇外事活動,她們總是身著洋服,隨侍在慈禧左右。可見,當時的人們對西式服裝的接受力已經大為提高,以至於就連頑固派慈禧也能夠接受。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作為外套的西服開始日漸在城市居民之間流行,而且洋式襯衫、絨衣、針織衫、西褲、紗襪、膠鞋、皮鞋等也被國人日漸接受,人們服飾的西化程度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近代服飾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清末,大批青年出國訪問留學,受國外進步思想的影響,掀起剪辮易服的風潮。軍服也作了一些改革。本圖為改革後的近代軍服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近代服飾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清末,大批青年出國訪問留學,受國外進步思想的影響,掀起剪辮易服的風潮。軍服也作了一些改革。本圖為改革後的近代軍服
近代服飾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婦女髮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中山裝、學生裝及西服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定的服飾,一般用於交際。本圖為穿馬褂、馬甲和長袍的男子。
近代服飾 自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曾經流行的髮髻,有螺髻、包髻、連環髻、朝天髻、元寶髻、鮑魚髻、香瓜髻、空心髻、盤辮髻、麵包髻、一字髻、東洋髻、墮馬髻、舞鳳髻、蝴蝶髻等等。年輕的婦女,除了梳髻以外,還有留一綹頭髮覆於額上,俗稱“前劉海”。前劉海的樣式,也不完全一樣,有一字式、垂絲式、燕尾式等等。本圖為梳“燕尾式”前劉海的婦女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近代服飾 辛亥革命以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出國留學的人很多,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合體的旗袍,髮式也有較大的變化。本圖為燙髮婦女
近代服飾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本圖為梳旗髻、穿老式旗袍的婦女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近代服飾 中國近代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二十年代以後,漢族婦女也模仿穿著,並在原來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改進,終於變成了中國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婦女的普遍喜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便利;二是美觀適體。本圖為燙髮、穿短袖旗袍及高跟鞋的婦女

民族服飾

服飾款式的變遷清代以前,苗族男女服飾大同小異,一律是色彩斑斕的布。上著花衣,下著百褶裙,包赭色花帕,穿船形鞋,佩帶多種銀飾。清代康熙年間“改土歸流”,清政府詔令“服飾宜分男女”,苗族男子必須穿滿襟,婦女必須改裙為褲,此時苗族服飾吸收了漢族服飾的特點,婦女衣圓領大。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中國近代服飾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