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科技小院

中國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科技小院”網路由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主辦成立。第一所科技小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成立於2009年,特色是以研究生與科技人員駐地研究,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服務農戶及生產組織。目標是實現作物高產和資源高效(雙高),引導農民進行高產高效生產,探索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16年4月,全國已建立74所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網路不斷發展壯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技小院
  • 外文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 英文簡稱:STB
  • 主辦單位: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 成立時間:2009年
  • 主要負責人:張福鎖,李曉林,江榮風
  • 所屬網路: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網路
定義,發展現狀,科技小院的模式,工作思路,科技小院的功能,繼承與創新,科技服務,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文化傳播,基本模式,基本工作,科技培訓,集成創新,最終目標,

定義

中國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科技小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是建立在生產一線(農村、企業)的集農業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科技服務平台。以研究生與科技人員駐地研究,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服務農戶及生產組織為特色,以實現作物高產和資源高效(雙高)為目標,引導農民進行高產高效生產,促進作物高產、資源高效和農民增收,並逐步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業經營體制變革,探索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科技小院科技小院
中國農業科技小院網路由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主持成立,全國地方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及相關公司企業合作參與。

發展現狀

科技小院最先成立於2009年,由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李曉林教授率領學院老師和碩士研究生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成立第一個”科技小院“。經過幾年的發展,從2012年開始,科技小院網路不僅在曲周縣很多鄉鎮村發展起新的科技小院,全國其他地區也紛紛效仿,成立科技小院,加入”中國農業科技小院“網路。現如今,全國已經74個科技小院正式成立,並且在不斷發展擴大中,分布於全國各個省份,針對不同的農業種植類型為當地的農業進行全方位的服務。
從成立之初,科技小院就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並且受到了國家級、省市縣級的主要媒體的報導,包括報刊雜誌、電視媒體等,如《農民日報》、《科技日報》、《人民日報》、《新聞聯播》、《朝聞天下》等,其中2012年4月4日至4月6日CCTV-1和CCTV-新聞頻道《朝聞天下》節目對科技小院進行了連續三天的跟蹤報導,2012年4月5日CCTV-1《新聞聯播》節目對科技小院進行的專題報導”【走基層o春
耕調查】河北曲周:春耕中忙碌的‘科技小院’“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充分彰顯了”科技小院“在農村基層對中國農業生產起到的重大作用。
新聞聯播新聞聯播

科技小院的模式

科技小院的模式:
科技小院模式科技小院模式

工作思路

  • 探索新時期科學研究與技術套用相結合、提高技術到位率的農業技術推廣新途徑和新機制
  • 探索當前農業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機制
  • 實現高產高效技術的大面積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的雙豐收

科技小院的功能

繼承與創新

  • 繼承及發揚以往科技小院的優秀傳統
  • 在科技小院現有的運行模式及技術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創新

科技服務

  • 科技諮詢
  • 農民田間學校
  • 科技大講堂
  • 科技培訓
  • 現場觀摩
  • 科技長廊
  • 科技小車等

技術支撐

人才培養

  •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 農技示範推廣的技術骨幹
  • 企業員工等

文化傳播

  • 識字
  • 跳舞
  • 感恩節、母親節、中秋節聯歡
  • 中國小聯誼等

基本模式

駐村駐基層是基礎,住下來是態度,融進來是決心,推出去是能力,通過這幾步基本上能夠獲得農民的信任
科技小院基本模式科技小院基本模式

基本工作

科技培訓

  • 關鍵生育期管理的科技培訓、田間觀摩等
  • 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培養技術帶頭人、種植大戶

集成創新

  • 因地制宜,引進相應作物體系的高產高效生產的關鍵技術
  • 建立示範方(50畝以上)
  • 創建知識示範區,科技長廊(包含當地的主要作物關鍵高產高效技術展板),形成作物的一整套的技術規程。

最終目標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農業,最終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業經營體制變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