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金融業

中國農村金融業

《中國農村金融業》是2004 年 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閆永夫 。

基本介紹

  • 作者:閆永夫
  • ISBN:9787504935038
  • 頁數:252
  • 定價:24.0
  • 出版社:中國金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11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現象一至現象三)主要是提出問題。儘管近年來國家政策十分注意對農業的傾斜,但從目前情況看,農村經濟前景仍然不夠樂觀。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低落,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導致農村需求不旺,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目前存在三大問題:個人投資分散,勢單力薄,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財政困難,投資數量較少,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村信貸供給受到抑制,農村資金流向城市的淨流出量逐年增加,農村金融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受到存款來源有限和資產風險較大的雙重製約,信貸供給能力相對於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所必要的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由於現代農業需要高投入,依靠農民自身的積累難以迅速完成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調整,需要大量信貸資金來推動分散投資的集中和資本的積聚。但是農村金融暴露的問題也比較多,主要是農村金融體制存在信貸供給的功能缺陷,農村信用社存在自身難以化解的風險,缺乏風險補償機制又使農村金融不能有效傳導貨幣政策,而市場缺陷、誠信的失衡增加了農村金融的經營困難。所有這些導致農村信貸萎縮,信貸供給不暢,不能有效地支持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第二部分(借鑑)是借鑑海外經驗。儘管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存在了幾十年,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運行和發展,我們仍然缺乏經驗。農村信用社為什麼始終跳不出“官辦”的怪圈?因此,需要借鑑國外農村金融發展的經驗,完善我國的農村金融制度。筆者把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作為參考,比較不同國家農村金融體制與政策運用的異同,特別是對各國制定的一系列的財政扶持農村金融、財政和金融手段相結合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進行了對比研究。由於財政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了保障農業信貸資金的投入,許多國家都建立了比較發達的農村金融體系,除了政府的銀行、私人商業銀行,也有農村信貸協會和農村信用合作社,還有非正式金融組織。政府則通過稅收、補貼、擔保、基金、信貸政策、利率等手段進行調控,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農業信貸的資金總量,支持農業項目開發和農業現代化。為了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各國政府對那些向農民提供優惠貸款服務的銀行給予財政資助和補貼,並隨著貸款的增加,補貼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這裡,金融已經成為財政扶助農業發展的渠道。
第三部分(探索一至探索三)主要是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改革和規範農村金融體制,增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解決農村金融的外部環境問題。
要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信貸供給,首先要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則完善農村信貸體系的功能,建立多渠道的籌資體系,疏通信貸供給的渠道。合作制的金融組織是農村金融發展的主體力量,要把農村信用社發展為真正貼近農民、關注小額貸款的金融機構,作為農村信貸供給的主渠道。
農村金融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政策問題,要通過降低或免除稅收、貼息、向農村金融機構增資、制定相關政策改變金融機構呆賬準備金提取比率和呆賬核銷辦法、幫助金融機構剝離不良資產、建立貸款擔保基金等手段,對農村金融過多的政策義務和過高的金融風險進行合理補償。為了減少與城市金融風險和收益的市場落差,創造一個合理的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的環境,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同時利用存貸款利率手段和其他各種手段,把補貼性利率和受到財政保護而增加的信貸資金量配置給需要財政補貼的弱質產業和部門,引導金融企業進入“不情願”的信貸領域,解決農村信貸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同時有利於當地政府利用綜合的措施化解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總而言之,通過完善金融體制,改善金融制度環境,增加信貸供給,發揮農村金融對農村社會資源的組織效率,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產業化和現代化。
總而言之,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完善農村金融體制、改善政策制度環境、疏通信貸供給渠道、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入、擴大農村的投資需求、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民收入、啟動農村市場、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由於信貸供給不足的主要因素是信貸萎縮,而信貸萎縮是農村金融體制運行不暢的結果,因此,需要對農村金融體制的某些環節加以完善,通過改革,消除體制不適應的方面,使農村擁有一個健全的金融機構體系,把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信貸供給的主體,尤其要發揮農村信用社主力軍的作用,使之成為農村信貸供給的主渠道。應當建立財政補償金融、金融支持經濟的渠道,進一步疏通農村信貸供給的障礙,這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