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合作金融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

本書主要面向廣大的農村信用社工作者,旨在為農村信用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反映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的綜合型參考資料和工具書。該書研究思路比較清晰,論證比較充分。資料收集詳盡,結論可信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書在編排體例上突破了以往工具書呆板的形式和刻板的文風。全書使用了幾十個專欄和案例,對相關的背景和知識進行了多角度的闡述。所有的案例幾乎都來自我國農村信用社和國內外商業銀行的實踐,十分貼近現實。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村合作金融
  • 出版社:中國金融
  • 頁數:311頁
  • ISBN:7504941891, 9787504941893
  • 作者:郭家萬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 開本:0開
  • 品牌:中國金融出版社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主要面向廣大的農村信用社工作者,是一本全面反映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的綜合型參考資料和工具書。
——李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

全書立題明確、框架合理、體系完善、資料準確、文字表述新穎,比較全面、務實地對農信金融作了描述。
——秦池江
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

本書對於了解關心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和改革狀況的讀者,對於農村信用社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郭向軍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副司長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概況
第一節 農村合作金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歷史回顧
第三節 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
第二章 農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的地位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的作用
第三節 農村信用社與解決“三農”問題
第四節 農村信用社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三章 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發展問題成因分析
第四章 中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回顧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的經驗
第三節 改革的指導原則和基本思路
第五章 中國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改革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模式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產權組織形式
第六章 中國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系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與地方政府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與省聯社
第七章 國家對農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
第一節 中國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扶持政策
第二節 銀監會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扶持政策
第三節 財政部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扶持政策
第四節 國家稅務總局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
第五節 地方政府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扶持政策
第八章 農村信用社監管政策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監管職責分工
第二節 銀監會對農村信用社監管的目標和範圍
第三節 銀監會對農村信用社監管的方式和手段
第九章 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的操作
第二節 股權結構和股權比例的最佳化
第三節 股金管理
第四節 資本充足率的計算
第五節 改制中的清產核資
第十章 農村信用社內部制度建設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內部組織結構
第三節 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第四節 農村信用社激勵約束機制
第十一章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
第一節 農村信用社資產負債業務管理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管理
第三節 農村信用社客戶經理制
第四節 農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設管理
第十二章 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體系
第一節 風險管理體系
第二節 農村信用社流動性風險管理
第三節 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管理
第四節 農村信用社信用風險管理
第五節 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管理
第六節 農村信用社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及方法
第七節 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的處置方法
第八節 農村信用社稽核管理
第九節 農村信用社改革過渡期風險管理
第十三章 國外(地區)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實踐
第一節 德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單元金字塔模式
第二節 美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多元複合模式
第三節 法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半官半民模式
第四節 日本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寓於農協的模式
第五節 印度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單元金字塔模式
第六節 中國台灣省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專業金融模式
第七節 國外(地區)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借鑑與啟示
參考文獻

文摘

書摘
四、傳統體制慣性是農村信用社內控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人治理結構尚未真正建立,現階段信用社的“三會”制度大多形同虛設,許多規定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執行,決策權、監督權、執行權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有效分離,股東會和理事會很難對信用社法人代表實施有效的監督制約。其次,制度建設步伐落後。自1996年行社脫鉤以後,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像商業銀行一樣自成體系,在人事政工、勞動工資、審計監察等少數領域的個別項目內控建設中存有盲點,有些甚至仍在沿用原農業銀行有關規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導致有的制度與信用社的管理實際脫節:一些新業務的管理制度跟不上,無法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最後,內控制度執行不力。現實中的信用社的內控制度建立的多,真正執行的少。由於內部稽核人員是在聯社的領導下,缺乏獨立性,在對實施項目的檢查中,面對查出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只能在具體規範上作一些調整和糾正,很難對責任人作相應處理。就是在內控制度的建設和落實上,制約措施、制約對象偏重基層一線操作人員,偏袒上級管理人員,即:管上的少,管下的多。顯然,不論是內控制度建設中的監督制約也好,制度建設也好,還是制度的執行都還基本沿用傳統的管理制度。
五、制度因素是造成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沉重等問題的關鍵原因
(一)擔負政策性金融任務是農村信用社背上歷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歷史包袱的本質是制度問題,具體講,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不合理的制度所造成的資產質量問題,如行政干預、指令性貸款以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等。二是制度轉換過程中產生的新呆賬,如中國農業銀行同信用社脫鉤過程中的資產分割與劃轉,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剝離過程中形成的借款人希望予以剝離的逃廢債務。這些歷史包袱主要是:中國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脫離是帶進來的呆賬、合作基金會帶進來的呆賬和保值儲蓄的貼補支出三個包袱。在這次改革中,國家對虧損信用社因執行國家巨觀政策開辦保值儲蓄而多支付保值貼補息給予補貼,解除了這一歷史包袱:對於農村信用社的歷年掛賬虧損和實際資產損失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按照2002年年底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50%,以安排專項再貸款和發行專項中央銀行票據來置換信用社的不良貸款這兩種方式,減輕農村信用社的歷史負擔;還通過稅收減免、允許信用社貸款利率靈活浮動的政策,增加農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減輕農村信用社的歷史負擔。總的來說,農村信用社整個呆壞賬3300億元,中央拿了1650億元彌補了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的一半,中央政府等於說承認這一半虧損是五十多年各種各樣的政策造成的。現在仍有上千億元的呆壞賬壓在農村信用社的身上。
(二)道德風險難以防範是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差、經營困難和潛在風險仍然很大的重要原因
1.農村信用社承擔政府政策性金融任務加大了其道德風險,使得農村信用社難以在市場中成長。一方面,農村信用社只有走商業化道路才能使自己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又要執行國家的金融支農政策,“一社”支“三農”。且不說行政性的干預本身會造成農村信用社呆壞賬的增多,就這種制度設計來說,也必然造成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下降,風險重重。因為,追求經濟利益的農村信用社再擔負政策性貸款任務,其道德風險必定造成虧損,並不斷地要求政府財政補貼。這種制度必然損害了農村信用社的市場發育,資產質量難以提高。
2.農村信用社破產關閉約束制度失靈使得道德風險的產生成為可能。如果對農村信用社因為其資不抵債就實行關閉破產,勢必就切斷了農民的金融紐帶,金融支持“三農”就無從談起。既然農村信用社即使資不抵債也不可能破產,就必然會出現以下問題:
(1)地方政府必然加強幹預,因為它們知道國家是保護農村信用社的,如果農村信用社資不抵債,國家是會給補貼的。
(2)農村信用社沒有提高管理水平、積極防範風險的動力和壓力,因此,才敢安排關係人員進入領導崗位和信貸崗位,也不必十分認真地提高業務素質。
(3)借款人比較容易說服農村信用社信貸人員,可能使正常貸款變為逾期,逾期貸款變為呆滯,呆滯貸款變為呆賬。
六、省級信用聯社職能定位不清是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不順的原因
省級聯社承擔了政府管理農村信用社的責任使得它的職責定位不清。按照有關規定,省級人民政府全面承擔對當地信用社的管理和風險處置責任,在省級人民政府對信用社的管理職責中,省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對當地信用社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目標規劃等重大事項進行研究決策,並通過省級聯社或其他形式的信用社省級管理機構實現對當地信用社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省級聯社對指導、督促信用社完善內控制度和經營機制負主要責任。同時,省級聯社既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起設立、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委託對其實施行業管理的聯合體,又是可以經營部分資金業務、清算業務的獨立的管理服務型金融企業法人。因此,省級聯社是集政府行政職能、行業管理職能和金融企業三種職能於一身的機構組織,這很難說真正做到了“政企分開”、“職責明確”。
P43-4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