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

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

《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是2016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蒲震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
  • 作者:蒲震元
  • ISBN:978-7-301-27370-8
  • 頁數:228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章節目錄,作者簡介,書 評,

出版信息

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
書號: 27370 ISBN: 978-7-301-27370-8
作者: 蒲震元 版次: 1
開本: 16開 裝訂: 平
字數: 248 千字 頁數:228 定價: ¥38.00
瀏覽次數: 40
出版日期: 2016-09-01 叢書名: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藝術批評作為一種淵源久遠、舉世矚目的東方文化現象和藝術批評形態,究竟有無深度模式和潛體系存在?如果有,這種深度模式和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它有哪些優點和局限?本書分三編,上編從合天人通道藝的文藝本體觀、重體驗倡悟覺的思維傾向論、"人化"批評與"泛宇宙生命化"批評入手討論中國傳統藝術批評深度模式與潛體系的存在及其特徵;中編細緻分析其中的重要美學範疇“自然”“和”“圓照”“意境”“品”;下編進一步引申思考方法論問題,包括從範疇研究到體系研究、現代詮釋與微觀考辨、古代文論的現代價值轉化、交叉與融通等。

章節目錄

自序
上編 深度模式與潛體系
第一章 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
一、 中國傳統藝術批評有無深度模式與潛體系存在
二、 中國傳統藝術批評模式的主要特徵
第二章 合天人通道藝的文藝本體觀
一、 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和諧理論及宇宙生命的終極本體"道"範疇
二、 什麼是合天人通道藝的文藝本體觀
三、 文藝"原於道"及"明道""載道""觀道"諸說
四、 "道"與多種文藝"本原"論
五、 "由人復天""藝與道合"及其他
第三章 重體驗倡悟覺的思維傾向論
一、 問題的提出:從中國傳統文學批評重體驗的特點切入
二、 "重體驗"的東方生命美學特色
三、 "體驗有得處皆是悟"及其他
第四章 "人化"批評與"泛宇宙生命化"批評
一、 "人化"批評
二、 "泛宇宙生命化"批評
中編 深度模式中重要美學範疇新論
第五章 "自然"論的文藝美學觀(上)
一、 "錯彩鏤金"之美與"芙蓉出水"之美
二、 "自然"範疇的東方生命美學特徵
三、 "自然"論美學觀對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創作美學思想的影響
第六章 "自然"論的文藝美學觀(下)
一、 "人藝"與"天工"的契合是作品達成最高藝術境界、實現最高藝術理想的標誌
二、 "自然"論文藝美學觀中蘊含的重要作品美學思想
三、 "自然"作為最高藝術審美範式和藝術品評標準
第七章 "和"之美三題
一、 關於兩極兼融之美
二、 關於多元合一之美
三、 關於集大成之美
第八章 說"圓照"
第九章 "意境"的多種解說及其他
一、 "意境"三說 二、 意境的本質特徵
第十章 析"品"
下編 深度模式與潛體系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
第十一章 從範疇研究到體系研究
一、 一條微觀研究與巨觀研究相結合的可行之路
二、 如何實現範疇研究向體系研究的拓展與深化
第十二章 現代詮釋與微觀考辨
一、 關於現代詮釋 二、 現代詮釋在中國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中的意義
三、 現代詮釋中的微觀考辨
第十三章 重視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價值轉化工作
第十四章 交叉與融通 --關於拓展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學術視野
一、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領域中兩種值得重視的"交叉與融通"
二、 關於研究方法的互補與有機統一
附錄一 審美文化研究淺議
附錄二 《中國藝術意境論》韓文版序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蒲震元,1938年生,湖南省江永縣人。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文藝理論教學和中國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999年版,韓國成均館大學出版部2012年韓文版),《聽綠--美學的沉思》(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代表性論文有《寫川欲浪 圖石疑雲--淺探意境兼評幾種流行的說法》《一種東方超象審美理論》《從範疇研究到體系研究》《現代詮釋與微觀考辨》《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人化"批評與"泛宇宙生命化"批評》《析品》;主編《電影理論:邁向21世紀》《電影批評:邁向21世紀》《美學前沿》(第一輯)等書。

書 評

老一代學者對中國藝術批評模式的新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