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亞崛起

中國與東亞崛起

東亞各國是21世紀全球政治的重要參與者,《中國與東亞崛起(1840-2000)(插圖本)》對更好地理解這一地區的歷史與未來走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與東亞崛起
  • 作 者:戈特弗里特-卡爾·金德曼
  •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10年8月1日
  • ISBN:9787509716809
  • 開本:16開
  • 定價:68元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與東亞崛起(1840-2000)(插圖本)》內容簡介:東亞是世界政治最重要的舞台之一,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世界強國都在此交會。《中國與東亞崛起(1840-2000)(插圖本)》作者戈特弗里特一卡爾·金德曼從西方人的角度對該地區近代以來的發展進行了觀察與描繪一從工業帝國主義入侵,歷經革命、危機和戰爭,直至革命及緩和年代。時間上跨越了從1840~1842年鴉片戰爭到香港、澳門回歸中國以及2000年韓國和朝鮮第一次南北首腦會晤的一個半多世紀。東亞各國是21世紀全球政治的重要參與者,《中國與東亞崛起(1840-2000)(插圖本)》對更好地理解這一地區的歷史與未來走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戈特弗里特-卡爾·金德曼(Gottfried-Karl Kindermann) 譯者:張瑩 等
戈特弗里特-卡爾·金德曼,歐洲經驗最豐富的東亞問題專家,在本書中,作者對東亞崛起過程中出現的結盟、危機、戰爭、締約、革命、改革、災難和成功及其相互聯繫進行了詳細的描繪。要理解在中國以及日本、朝鮮、越南、緬甸等東亞國家發生的一切,必須先要深入了解該地區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東亞是19世紀的世界強國——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和德國——的競技場,20世紀則是蘇聯、美國及中國、日本的競技場。作者在本書中描述了東亞160年的巨變,從1840~1842年鴉片戰爭到香港、澳門回歸中國以及2000年韓國和朝鮮第一次南北首腦會晤等。本書是讀者了’解該地區這段歷史以及未來走向的重要參考。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第1章 中國和日本被迫參與19世紀的世界政治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前的國家結構和世界觀
儒教中國的國家與社會
清朝對外關係
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兩種文化的碰撞
歐洲人征服北京:中國被迫進入19世紀現代國家的世界
俄羅斯的首次遠東擴張:早期的俄中條約
中國被迫向俄羅斯割讓太平洋沿岸地區
鎖國的日本——德川幕府的統治體系
美國迫使日本開放
以天皇名義頒布的革新政策
太平洋沿岸美國霸權地位的逐步建立——從大西洋邁向太平洋
美國向太平洋的挺進
爭奪越南的法中戰爭
第2章 日本成為世界大國之路和中國革命的開端
處於日中衝突前沿地帶的台灣與朝鮮
朝鮮爭奪戰中的東京與北京
從伊犁危機到1896年秘密盟約期間的俄中關係
中國被瓜分的危險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
20世紀前夕中國改革嘗試的萌芽與失敗
中國地方主義的初現
“百日維新”的悲劇
絕望的反應:1900年義和團起義
1904/05年日俄戰爭的爆發與過程
中國東北地區內的俄日接近與美國的美元外交
朝鮮王國的終結
孫中山與1911/12年中國革命
中國議會——民主政體的大膽嘗試與危機
英國在西藏製造分裂的圖謀
俄國對蒙古的覬覦
日本欲將中國變成其附庸國的第一次嘗試
凡爾賽條約與1919年5月的中國新文化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亞一太平洋地區的緩和政策
列寧解決西伯利亞危機的一步妙棋
第3章 莫斯科和中國的內戰——國共戰爭的爆發(1922-1927)
共產國際視野中的中國革命
莫斯科與孫中山及中國共產黨人的最初接觸
陳炯明將軍的叛亂
中國共產黨決定與孫中山及國民黨建立並利用統戰線的策略
孫文越飛宣言及廣州與莫斯科聯盟的建立
蔣介石代表團和使其憤怒的莫斯科印象
針對孫中山的殖民列強艦隊示威和國民黨改組
孫中山的思想體系與發展綱要
黃埔軍校——鍛造革命幹部的大工廠1924年蘇中條約
外蒙古與蘇聯及中國關係
孫中山之死及其政治遺言
國共統一戰線中出現最初的緊張關係
國民革命陣營中蔣介石的軍事政變及其地位的上升
直指北京的北伐的開始
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的策略問題
毛澤東提倡的農民運動
統一戰線內部構成的改變
外國列強對華政策的轉變
震驚中外的1927年3月南京事件
上海公社及國共內戰的爆發
史達林的失算與蔣介石的“清共
莫斯科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反應
武漢新統一戰線的危機
共產黨人在南昌和廣州的起義
第4章 蘇聯與中國的邊界戰爭以及波及世界的中國東北危機(1928-1932)
濟南事件和日本干預中國北部的開始
張學良查封中東鐵路
莫斯科的軍事進攻和恢復原狀
日本政治決策過程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世界經濟危機和海軍軍備控制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政治中社會帝國激進主義的發展及其綱領
操縱1931年的瀋陽事件
東京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侵略政策
1931/1932年的偽滿洲國和史汀生不承認主義
1932年2月東京軍事政變
中國東北危機和日本退出國聯
“滿洲國”面臨的國際問題
第5章 中國的建設和政治軍事的多中心(1928-1936)
中國國民黨新的政權存在的結構問題
武力干預企圖的失敗
南京國民政府與地方軍閥的內戰
國民黨的黨內危機
蔣介石在國民黨早期的政治體系中扮演的角色
南京政府改革政策取得的成績和不足
李立三以及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逐漸上升的領導地位
中國西南部地區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及其戰略與失敗(1931-1934)
長征——成功存活下來
第6章 中國對日本繼續推行擴張政策的反應(1934-1937)
“天羽聲明”的前兆
在中國北部和內蒙的衝突
1936年2月東京軍事政變
日本和反共產國際公約
1936年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劫持
史達林和毛澤東在釋放蔣介石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再次接近
第7章 日本為其在中國的統治地位發動戰爭
戰爭前夕的日本政治
盧溝橋上的槍擊事件:直接引發1937年7月的戰爭
對戰爭的預測以及蔣介石和毛澤東的策略
中國對抗日本存在的軍事問題
多田將軍的和解建議以及德國的調解
日本眼中的中國反抗
汪精衛叛變及其悲劇
莫斯科眼中的遠東戰爭
西方大國對戰爭的反應
第8章 美日對峙的開始
柏林與東京的盟國談判失敗
日本與蘇聯的邊境衝突及中立條約
東京拒絕門戶開放原則以及美國的初步反應
《三國同盟條約》和美日經濟戰爭的開始
初步嘗試解決東京一華盛頓危機
希特勒進攻蘇聯後的美日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