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地理區域

綜合自然地理區劃的研究,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公元前 5世紀,《禹貢》一書就劃分全國為“九州”,分別闡述其山川、湖澤、 土壤、物產等。 之後,陸續出版了《漢書·地理志》、《元和郡縣誌》、《大唐西域記》、《徐霞客遊記》、《大清一統志》、《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記要》等等優秀區域地理著作。歷代正史中均有較詳盡的地理志,而各省、府、縣也多編有地方志,初步統計約達萬餘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自然地理區域
  • 書籍:《禹貢》
  • 劃分:九州
  • 歷史:公元前 5世紀
詳細介紹
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發展地理科學和農業生產的需要,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工作迅速發展,出現了幾個較有影響的全國性自然區劃方案。如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從1956年開始,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工作。
1958年編寫了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按照大自然區、熱量等、自然地區、自然地帶、自然省、自然州、自然縣等 7級單位系統(前二者為零級、最後二級在全國區劃中未作具體劃分),將全國分成 3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蒙新高原區、青藏高原區), 6個熱量帶(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18個自然地區和亞地區,28個自然地帶和亞地帶及90個自然省。其中自然地帶和亞地帶是整個區劃方案的主要分類單位。
這一區劃較全面地總結了以往的經驗,著重考慮了直接參與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採取了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單位出現於一個共同系列的原則,每一級單位都有較明確的定義和劃分方法,並且明確規定以農業為其主要服務對象。並又明確了:第一,採用10℃以上活動積溫的方法,來衡量一地區熱量的多寡和農業生產潛力。第二,中國的亞熱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可分為北、中、南三亞帶。第三,遼東半島和遼寧省南部不應屬於東北地區而應屬於華北地區,改變了過去的舊觀念。
但是,對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分異規律,對區劃的原則、系統和方法乃至具體界線的劃分等諸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並未取得一致意見。下面簡要介紹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撰寫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一書中所使用的區劃方案。
3大自然區 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環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異,即:一、緯度和海陸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異:二、地勢輪廓及新構造運動的差異;三、氣候主要特徵的差異;四、自然歷史演變的主要差異;五、人類活動及自然界的影響及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之差異。全國首先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等 3大自然區。亦即為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單位的第 1級,其主要自然特徵簡述如下:
① 東部季風區。為人口占全人類半數以上的亞洲季風區的一部分,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45%,總人口的96%。與西北乾旱區的界線大致為乾燥度1.2~1.5的等值線,與青藏高寒地區則以2500~3000米等高線為界。主要自然特徵為:
中國自然地理區域
最低級區劃單位(自然小區,第5級區劃單位) 似可與全國土地類型的劃分相結合。在科學概念上“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 氣候、水分、 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也包括過去和現代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內。第 2級(或基本)土地類型具有一致的小地貌、土種和植物群系,其生產潛力也基本相同。第1級土地類型則由第2級土地類型併合而成,具有相似的中地貌,土系和植被群系組。第1級土地類型在一定的自然區或亞區之內,組合成為自然小區──綜合自然地理區劃的最低級區劃單位。關於全國低級區劃單位與土地類型劃分的相互銜接問題,尚有待今後進一步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