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文學名著·典藏本:朝花夕拾

中國經典文學名著·典藏本: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小說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魯迅的回憶性文集,也就是魯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文集,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文集。《朝花夕拾》不只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味盎然,而且隨著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經典文學名著·典藏本:朝花夕拾
  • 出版社: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00頁
  • 開本:32
  • 作者:魯迅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397560
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 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後記

後記

我在第三篇講《二十四孝》的開頭,說北京恐嚇小孩的“馬虎子”應作“麻鬍子”,是指麻叔謀,而且以他為胡人。現在知道是錯了,“胡”應作“祜”,是叔謀之名,見唐人李濟翁做的《資暇集》卷下,題雲《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嬰兒日: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隋將軍麻祜,性酷虐,煬帝令開汴河,威稜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日: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祜為胡。只如憲宗朝涇將郝玭,蕃中皆畏憚,其國嬰兒啼者,以玭怖之則止。又,武宗朝,聞閻孩孺相脅云:薛尹來!鹹類此也。況《魏志》載張文遠遼來之明證乎?”(原註:麻祜廟在睢陽。鄜方節度李丕即其後。丕為重建碑。)
原來我的識見,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貽譏於千載之前,真是咎有應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廟碑或碑文,現今尚在睢陽或存於方誌中否?倘在,我們當可以看見和小說《開河記》所載相反的他的功業。如習。”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稱四十,而必須如此麻煩——即其一。我所反對的“郭巨埋兒”,他於我還未出世的前幾年,已經刪去了。序有云:
“……坊間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兒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訓。……炳竊不自量,妄為編輯。凡矯枉過正而刻意求名者,概從割愛;惟擇其事之不詭於正,而人人可為者,類為六門。
這位肅州胡老先生的勇決,委實令我佩服了。但這種意見,恐怕是懷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來已久的,不過大抵不敢毅然刪改,筆之於書。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圖》,前有紀常鄭績序,就說:
“……況邇來世風日下,沿習澆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擇古人投爐埋兒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腸為損親遺體。殊未審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跡。盡孝無定形,行孝無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難泥古之事。因此時此地不同,而其人其事各異,求其所以盡孝之心則一也。子夏日: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門問孝,所答何嘗有同然乎?……”則同治年間就有人以埋兒等事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於這一位“紀常鄭績”先生的意思,我卻還是不大懂,或者像是說:這些事現在可以不必學,但也不必說他錯。……

序言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紹興人,出生於破落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朝花夕拾》是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回憶性散文集,共收錄了十篇散文,記述了魯迅童年時期的生活和青年時期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魯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前七篇文章,記述了魯迅童年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後三篇作品,記述了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後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追求真理的人生足跡。
第一篇作品《狗·貓·鼠》——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虐者的憎恨。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典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這篇文章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面對死去的兒子哭得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台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在夾敘夾議中,對現實中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鞭撻了復古倒退的反動。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歌頌了“不滿現狀”的革命青年。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台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軟弱性,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都是些回憶性文章,但卻並不是對往事的單調記錄,而是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斷加以生動的描述,選擇有代表性的情節和細節表現人物性格,使作品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特別擅長描摹人物的神情心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老先生讀書時大聲朗讀文章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寥寥幾筆,把老先生那種痴迷入神的情態表現得惟妙惟肖。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使《朝花夕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作品在寫作手法上,將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如將百草園的景致描寫得繪聲繪色: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雲雀從草間直竄向雲霄,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斑蝥從後竅噴出煙霧……構成了富有情趣的畫面,使百草園成為令人神往的兒童樂園。作者將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時弊的針砭結合得自然恰當,天衣無縫。揶揄嘲諷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犀利風趣,耐人尋味。在敘事、議論中,還常常插入相關的童話、傳說和典故,如在《狗·貓·鼠》中插入德國童話狗與貓成仇的故事和日本“貓婆”的傳說,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插入“美女蛇”的傳說等,都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文章的語言清新、樸實、親切感人,是現代回憶性散文的典範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