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

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

《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是2011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施雅風。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
  • 作者:施雅風
  • ISBN:9787542748621
  • 類別:科學與自然
  • 頁數:213
  • 定價:210元
  • 出版社: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6-1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第四紀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為人類正生活在業已延續二百多萬年的第四紀中,冰期與間冰期旋迴是第四紀最基本的氣候特徵,其變幅之大、頻率之高、影響之深遠遠超出我們大多數人的想像。氣候變化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且在地球環境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可對冰川地形進行直接定年的測年技術的發展與套用,第四紀冰川研究已進入了以技術定年為特徵的新階段。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際上,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的新發現都層出不窮, 已有的理論與觀點被不斷改進。近年來, 中外學者套用多種測年技術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的第四紀冰川遺蹟進行了綜合定年,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為了讓更多的學者了解最近幾年
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新進展,我們對這些新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總結與集成。同時,也對我國東部(105E以東)中低山地泛冰川論、“冰臼”論以及青藏高原冰蓋論等觀點進行深入剖析,指出其誤解與錯誤之所在。本書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到第三章是理論概述部分。第一章簡介本書的寫作背景、內容與目的等,指出本書以創新為主,同時兼顧科普。 “將今論古”是地質學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紀冰川研究所遵循的原則。現代冰川的理論知識是第四紀冰川研究者必須儲備的知識。第二章對冰川的基礎知識進行了闡述。第一節,從理論上對山地冰川的發育條件、形成和運動作了簡介,介紹中國現代冰川及平衡線的分布情況。第二節對冰川侵蝕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態進行了闡述。冰川不僅擁有形態獨特的侵蝕地形, 同時也存在特有的沉積地形。第三節闡述了冰川的沉積地形。各種冰川地形都包含著豐富的古氣候變化信息,對它們進行研究可以恢復過去冰凍圈的演化情況。可信、可靠的年代學方法是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冰凍圈演化與古環境重建的關鍵。第三章第一節著重介紹了第四紀冰川研究中幾種常用的測年技術。這幾種測年技術在第四紀冰川研究中都有其最佳的年代測定範圍,而且還存在測年範圍的交疊,可對冰川地形進行綜合定年。同時,也介紹了這幾種方法的優勢與使用中存在的限制因素。通過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旋迴也漸趨明朗。第二節對第四紀冰期旋迴研究史進行了回顧,對國內外取得的可與海洋氧同位素階段(MIS)進行對照的冰期演化序列進行了總結與歸納。
第四與第五章是本書的主體與創新部分。第四章簡述了阿爾泰山、天山、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以及我國東部地區研究比較深入的、有較為詳細測年資料的13個第四紀冰川研究地區。天山是我國第四紀冰川研究較為深入,且運用多種方法進行交叉定年的研究區,故列為本章第一節。西部研究區,在寫作安排上採取從南至北、從東到西的順序。著重介紹了東段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天山最大冰川作用中心托木爾一汗騰格里山匯南麓、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地區與那木納尼峰地區、橫斷山的貢嘎山地區、川西高原的沙魯里山(稻城古冰帽區與雀兒山)地區、念青唐古拉山東段的波堆藏布流域、唐古拉山埡口地區、祁連山的擺浪河流域及冷龍嶺地區、崑崙山地區(西崑侖山的古里雅冰芯與東崑崙山埡口的崑崙冰期)、東帕米爾高原的慕士塔格一公格爾山地區、阿爾泰山地區(喀納斯河流域)等。最後兩節對中朝邊境的長白山以及中國台灣雪山和南湖大山的第四紀冰川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 同時也簡述了東亞地區末次冰期冰川演化情況。第五章是本書的理論創新部分。第一節將中國第四紀冰川新的研究成果帶來的新的認知進行了簡述。對激增的MIS3冰進(主要對應於MIS3中期,即末次冰期中冰階)的地質學與年代學證據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第二節對中國20世紀冰川變化、小冰期、新冰期、早中全新世、新仙女木(YD)冷事件、近冰階(Lateglacial)、末次冰盛期(LGM.)、末次冰期中冰階(MIS3中期)、末次冰期早冰階、以MIS6為主的倒數第二次冰期(古鄉冰期)、MISl2的中梁贛
冰期、MISl6一MISl8的崑崙冰期以及尚未定年但可能是最老的希夏邦馬冰期進行了闡述,可與MIS進行比對的中國第四紀冰期演化序列漸趨明朗。第三節對我國第四紀冰川發育的根本原因進行了探討,指出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的構造抬升與全球性冰期氣候耦合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發育的根本原因。這也告訴中外第四紀冰川研究人員與讀者為何中國第四紀冰川發育遠晚於南極乃至高緯度地區的原因。

作者簡介

施雅風,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海門縣。194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同年在重慶中國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49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務秘書,參與創辦了《地理知識》雜誌(現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副學術秘書,參與國家“十二年科學規劃”和《中國自然區劃》丁作,從1958年開始,先後領導對西部地區冰川的科學考察,開創了中國冰川學的系統研究,組織開展了凍土科學和土石流災害防禦的研究,領導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積雪凍土研究所(籌)。1965年任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副所長、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並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歷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與名譽理事長、國際冰川學會理事、英國皇家地質學會名譽會員、國際第四紀協會名譽會員等社會職務。兼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以及多所大學的教授,為我國科學事業培養和選拔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山地冰川的發育、特徵及其地貌形態
第一節 山地冰川的發育條件及其運動特徵
第二節 冰川侵蝕及其地貌形態
第三節 冰川沉積及其地貌形態
第三章 第四紀冰川測年方法簡介與冰期旋迴
第一節 第四紀冰川測年方法簡介
第二節 第四紀冰期旋迴
第四章 第四紀冰川研究的若干典型範例
第一節 東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
第二節 中天山托木爾—汗騰格里山匯南麓
第三節 喜馬拉雅山
第四節 貢嘎山
第五節 沙魯里山
第六節 念青唐古拉山東段——波堆藏布流域
第七節 唐古拉山埡口
第八節 祁連山
第九節 西崑侖山古里雅冰芯記錄與崑崙冰期
第十節 東帕米爾高原
第十一節 阿爾泰山
第十二節 長白山
第十三節 台灣雪山和南湖大山
第五章 冰期研究的新進展
第一節 2006年專著若干觀點的修訂及新認知
第二節 逐步改進且可與MIS相比較的中國冰期與間冰期序列
第三節 中國第四紀冰川發育的成因探討
第六章 冰期之廬山VS土石流期之廬山
第一節 廬山混雜泥礫堆積實為土石流堆積
第二節 廬山大坳凹坡與王家坡谷地非冰川成因
第三節 土石流期之廬山非冰期之廬山
第七章 錯誤的“冰臼說”與臆想的“早更新世泛冰蓋論”
第一節 “冰臼說”與“早更新世泛冰蓋論”簡介
第二節 “冰臼”的成因探討及“泛冰蓋論”錯誤所在
第三節 青藏高原大冰蓋有無之爭
第四節 結論與教訓
第八章 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