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紀冰川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我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開始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始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廬山發現冰川沉積物,在鄱陽湖邊發現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並在安徽黃山發現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該山後海發現具擦痕的漂礫。
兩個冰臼──冰川活動的證據
冰川漂礫掉入巨大的冰臼中
在這些重要發現後,李四光先後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和“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等論文,以後又出版了專著《冰期之廬山》。他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3個冰期,最老的為“鄱陽冰期”,發生在早更新世,規模最大,鄱陽湖畔的綠色泥礫是重要證據。之後是“大姑冰期”,屬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帶赭色泥礫為代表。較新的是“廬山冰期”,屬中更新世晚期,以廬山的橙色泥礫為代表,規模已大大縮小。建國以後,有學者又提出比“廬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屬晚更新世,以雲南大理蒼山的冰磧物為代表。這樣一來,第四紀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這四個冰期正好與20世紀初德國的彭克、布呂克納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李四光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學說,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外國的地質同行,如奧地利的費斯孟、前蘇聯的納里夫金以及美國的米勒等。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拓者施雅風等在80年代初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出過質疑。他們認為,廬山地區所謂的“冰斗”,不具備冰檻和冰斗底盤地形,而是山坡塊體運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U形谷”則是流水作用於向斜谷或由軟弱地層控制而形成的寬谷;“泥礫”等乃是重力堆積、融冰泥流和古土石流的堆積。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海拔低於3000米 )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AAR)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第四紀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冰川就成了懸案,目前,這場學術爭論仍在繼續。
冰川漂礫上的冰臼
碎裂的冰川漂礫
但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摘自Tom.com科普頻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