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

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

2012年6月27日上午,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連增代表國家海洋局和局長劉賜貴,前往“雪龍”船看望我國第五次北極考察隊全體科考隊員,並作出征前動員報告。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宣布了國家海洋局和局黨組的決定,任命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為考察隊領隊和臨時黨委書記,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馬德毅為考察隊首席科學家、臨時黨委副書記,同時還確定了臨時黨委組成人員和考察隊有關部門的負責,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2012年9月27日上午,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科學考察任務凱旋。

基本介紹

  • 中文隊名: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
  • 所屬地區:中國
  • 成立時間:2012年6月27日
  • 知名人物楊惠根馬德毅
  • 主要榮譽:首次成功訪問北極國家
    首次沿“東北航線”穿越北冰洋
    首次布放氣象觀測系統
正式成立,訪問北極國家,穿越北冰洋,首次冰站作業,氣象觀測系統,凱旋,

正式成立

陳連增說,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是中國極地考察“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國家海洋局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之一,也是國家極地綜合環境調查專項實施的第一個北極航次。
陳連增說,此次北極科考將對我國傳統考察海域繼續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以獲取長期觀測資料,並首次穿越北方海航道,挺進北大西洋訪問冰島,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區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察,爭取在北極科學研究熱點和國際合作領域有所突破。
為了確保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各項任務的勝利完成,陳連增代表國家海洋局向考察隊提出5點要求。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二是繼續弘揚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使之成為考察隊在冰雪北極戰勝困難、創造佳績的強大精神動力;三是充分發揮考察隊臨時黨委的作用,加強各方配合,確保全面完成科考任務;四是進一步加強組織紀律性,統一思想,服從指揮,令行禁止,步調一致;五是切實重視安全工作,安全第一是完成一切任務的根本前提,是極地工作永恆的主題,考察隊要確保人員安全、船舶安全、作業安全、重大裝備安全。
隨後,楊惠根和馬德毅分別發言。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翁立新主持動員大會。
動員大會結束後,“雪龍”船載著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隊員離開碼頭駛往山東青島,進行試航及開展相關活動。據悉,“雪龍”船將於7月2日正式從青島起航奔赴北極,預計航程為17800海里,將於9月28日返回上海港。

訪問北極國家

當地時間8月20日晚,我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冰島第二大城市阿克雷利港,結束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這也是我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首次成功訪問北極國家。訪問期間,“雪龍”號對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和第二大城市阿克雷利的公眾開放,冰島總統和政府官員也上船參觀訪問。
“雪龍”號圓滿完成對冰島正式訪問“雪龍”號圓滿完成對冰島正式訪問

穿越北冰洋

“雪龍”號科考船於24日由斯瓦爾巴群島西側北上到達北緯81度的海冰邊緣,目前正沿著北極高緯度航線航行並準備回國,這是中國船隻首次由北極高緯航線穿越北冰洋。
“雪龍”號此次前往北極時曾沿穿越北冰洋邊緣海域的“東北航線”航行,而返航時選擇了北極高緯航線。據介紹,北極高緯航線西起挪威北部的斯瓦爾巴群島,是北冰洋海冰邊緣退縮到斯瓦爾巴群島及俄羅斯西北部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俄北部的北地群島以北形成的高緯水道。每年高緯航線是否開通、何時開通以及開通範圍,有待當年海凍的消融情況而定。
2012年7月22日至8月2日,“雪龍”號先後穿越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和巴倫支海這5個北冰洋邊緣海域,航行2894海里(1海里等於1.852公里)後抵達冰島進行正式訪問,由此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第一艘沿“東北航線”穿越北冰洋邊緣海域的船舶。

首次冰站作業

當地時間29日下午,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在北緯86度48分、東經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區設立短期冰站,這是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第一次開展冰站作業。
據介紹,此次短期冰站作業由4組人員分別實施:海冰物理組進行冰芯鑽取,開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積雪特性等觀測,海冰光學組進行海冰光學透射和海冰融池(冰面因融化形成的水窪)反照率觀測,海冰生態組開展海冰、冰水界面樣品採集和冰溫剖面測量,海冰大氣組進行海冰大氣觀測、探空氣球釋放、冰面溫室氣體通量觀測。

氣象觀測系統

第五次北極科考隊日前在北緯87度39分、東經123度37分的北冰洋浮冰區首次成功布放了極地長期自動氣象觀測系統。記者9月6日獲悉,目前該觀測系統所採集各項數據信息已被實時傳回國內,整個系統運行一切正常。
據介紹,這套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製的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由感測器、數據採集系統和供電系統等3部分組成,主要探測要素包括在2米和4米的高度配置的風、溫、濕感測器各2個,以及在2米高度安裝的總輻射、反射輻射、大氣長波輻射和地面長波輻射感測器總計4個。此外,觀測系統還在冰面及冰下配有3個冰溫感測器和1個冰面大氣壓力感測器。
第五次北極科考隊隊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彭浩介紹,自動氣象觀測系統在北冰洋洋流作用下隨所布放的冰塊漂移可實現長期連續觀測,每小時採集一組數據,通過衛星實時傳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整個系統由大容量低溫蓄電池供電,設計工作時間為2年。
專家認為,在我國曆次北極科考中,科學家往往只能通過冰站作業獲取8至10天的冰面氣象觀測數據。隨著此次長期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的布放,我國科學家有望獲得在較長時間、更廣空間內海冰氣相互作用、輻射平衡、水汽、能量輸送及交換的實測數據,為研究北極浮冰區大氣邊界層的物理特徵參數,提高氣候模式對極區的氣候模擬能力,合理評估海冰面積急劇減少、厚度變薄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及其對我國氣候產生的影響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

凱旋

2012年9月27日,我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抵達上海,“雪龍”號停靠在極地考察國內基地上海碼頭。我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2012年7月2日從青島乘坐“雪龍”號啟程,在為期80多天的考察過程中,“雪龍”號共航行18500海里,其中在北極冰區航行5370海里,並首次穿越北極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最北到達北緯87度40分,開創了我國船舶從高緯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也是歷次北極考察總航程和冰區航程最長的一次。
本次考察隊執行“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國家專項的北極首航調查任務,同時承擔了海―氣耦合、海洋生態及航道評價等國家海洋公益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項目的現場調查,考察範圍涵蓋白令海及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和中心區等傳統考察區域,並首次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區以及冰島周邊海域開展了綜合環境考察。
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通過考察獲得許多重要的科學成果。考察隊首次實現北極和亞北極五大區域準同步考察,為深入了解北極快速變化積累了較全面的現場觀測數據;首次實施了系統的地球物理學觀測;首次在極地海域布放大型海―氣耦合觀測浮標,在北極高緯地區布放極地長期現場自動氣象觀測站;新增了海洋湍流、甲烷含量等調查內容,為深入了解北冰洋地球物理特徵和環境變化積累了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