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有發出時間有1986年8月25日和1987年9月14日之爭。傳送者有吳為民、王運豐等人之爭。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台北時間11點11分,由當時任高能物理所ALEPH組組長的吳為民,從北京710所的IBM-PC機上發給ALEPH的領導——位於瑞士日內瓦西歐核子中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的電子郵件(E-mail)是中國第一封國際電子郵件。

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個科技研討會。經過一番調試後,他將北京的計算機套用技術研究所和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中心實現了計算機聯結。9月20日,他起草了這封電子郵件,並與中國的王運豐教授一起署名後發出,成功地傳到卡爾斯魯厄大學的一台計算機上。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這是1987年9月20日從北京向海外發出的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這也預示著,網際網路時代悄然叩響了中國的大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 外文名:China first email
  • 傳送時間:1987年9月20日
  • 郵件內容: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 傳送到:卡爾斯魯厄大學
基本介紹,郵件過程,發展意義,爭議,郵件正文,

基本介紹

第一封從中國發出的電子郵件(CNNIC)第一封從中國發出的電子郵件(CNNIC)
1983年,王運豐教授在德國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會上遇到了措恩,這位對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成功傳送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人。
兩人都對計算機興趣濃厚,後來一直保持緊密聯繫。每次在國際會議中碰面都會長聊,這種聯繫一直維持到1986年中德簽署上述合作協定,然後雙方開始切入“名正言順”的攜手合作階段。
在許多中方研究人員看來,措恩教授是一位非常不錯的國際友人。憑自己私人關係,他聯繫並說服德國巴輔州政府聯繫到西門子公司,對這個項目提供了贊助,其中就包括那台至關重要的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
據一些長期關注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介紹,這個合作項目持續了好多年,沒有贊助經費肯定做不起來。設備也是個難題,當時的計算機設備不像今天這么普遍,要先跟上級部門申報,國外準備好設備之後,繞道海灣地區,一趟下來就能折騰好幾個月。
在這些過程中,措恩扮演的角色類似於“白求恩”。對中國非常友好,做事不求回報,一心希望通過互助加快中國網際網路事業的發展。當時中方也非常信任他,這種信任在王運豐教授授權他到德國幫助註冊中國.CN頂級域名就可見一斑。
在CNNIC的檔案庫中,如今還保留著措恩當年的日記,隨性並且簡單的文字記錄了當年這個熱情洋溢的小伙子遠赴中國支援網際網路事業發展的喜怒哀樂。
多數時候,措恩在日記中寫工作的進展:今天我幹了幾件事情,明天將要乾什麼事情。今天我們遇到什麼難題,怎么解決。或者是,今天遇到了哪些苦惱,晚上加班乾到了幾點等。
1987年9月14日晚,第一次郵件傳送失敗,措恩很失落,在日記中毫不掩飾自己失望的心情。為了給精神減減壓,他決定去旅遊。出去轉了一圈,但心裡整天惦記著工作,時刻在打聽北京方面的項目進展。
當年9月20日,從北京傳來郵件傳送成功的訊息時,措恩正在澳門,收到訊息後非常高興,連夜在澳門起草新聞稿,對外宣布中國郵件傳送成功,是中國的一件大事情。

郵件過程

1987年夏天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第三次CASCO會議。9月4日到14日共11天,措恩教授的隊伍完成了ICA方面的主機西門子7760/BS2000在作業系統級上的修改,解決了中-德郵件交換的一切軟體問題。
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9月14日他們共同起草了一封電子郵件,寫道:“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這是第一封中國到德國的電子郵件),標題和內容均由英、德雙語寫成,也就是後來知名的“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的郵件。在該郵件上署名的除了王運豐、措恩教授,還有11箇中德雙方的參與工作的人員,包括項目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李澄炯所長。
雖然當時中德雙方已經解決了一切問題,但CSNET郵件伺服器上卻存在著一個問題—— PMDF協定中一個漏洞導致了死循環,導致這個郵件的成功發出被延遲。經過諮詢並得到了CSNET信息中心的確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尤其是在電話線路不好的時候。
措恩教授的助手米歇爾·芬肯(Michael Finken)在北京與留守卡爾斯魯的格德·威克(Gerd Wacker)共同努力,克工作時差等多方障礙,用軟體彌補了線路不穩造成的信號混亂。7天后,也就是9月20日,這封郵件終於穿越了半個地球到達德國

發展意義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這是從中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的內容。網際網路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產物,又促進了中國社會進一步開放。

爭議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台北時間11點11分,由當時任高能物理所ALEPH組(ALEPH是在西歐核子中心高能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一個國際合作組,我國科學家參加了ALEPH組,高能物理所是該國際合作組的成員單位。)組長的吳為民,從北京710所的IBM-PC機上發給ALEPH的領導——位於瑞士日內瓦西歐核子中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的電子郵件(E-mail)是中國第一封國際電子郵件。
吳為民稱,關於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記載有許多誤傳。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由北京套用技術研究所,於1987年9月14日經由義大利ITAPAC發往德國的內容為“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通訊速率為300bps的電子郵件,是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其實,這比我當時發出的速率為560bps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整整晚了一年多。值此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開創20周年之際,我在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同事帕拉齊(Palazzi)博士的協助下,找到了20年前西歐核子研究中心計算機部的VAX計算機的備份數據磁帶,並請專門的技術員幫助解讀。
這個時間是1986年8月25日,比官方的早了一年多的時間。

郵件正文

郵件譯文為:“親愛的Jack,我很高興通過計算機聯網給您發這封信,我相信,這是在西歐核子研究中心與中國之間的第一個成功的計算機通訊。我想再次感謝您最近對北京的訪問。正是這次訪問導致了這個有價值的計算機通訊試驗的成功。我想,現在,每一個ALEPH協作組的成員,都用計算機網路聯繫起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要在北京分析ALEPH的數據壓縮帶,還有許多問題,並且需要為此找到經費。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開始啟動。目前我是用710所的IBM-PC機與您聯繫的。我們將把目前用於聯接M160H的計算機的微波通訊,從高能物理所直接與你們在線上。請代向同事們問好,祝您、新西亞和您全家幸福。順便問一下,您在上海買的地毯如何? 為民”
郵件正文郵件正文
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