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簡稱生態環境中心)始建於1975年,時為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是全國性生態環境領域綜合性研究機構,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管轄。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要學科方向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環境過程與控制、環境污染的健康風險、污染水體修復與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人與自然耦合機制、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對策、環境生物技術的理論與套用;重點培養新型污染物的識別及毒性效應、京津冀環境多介質複合污染協同削減與調控、城市化的生態環境效應與生態管理、大氣污染成因與關鍵污染物控制技術、環境納米材料與污染控制、污染物定向生物轉化、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方向。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6個所級實驗室及若干支撐服務系統平台;設有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以及專業學位碩士點2個。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有職工50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外文名: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簡稱:生態環境中心
  • 創辦時間:1975年
  • 類型:生態環境領域綜合性研究機構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現任領導:歐陽志雲(主任、黨委書記)
  • 專職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18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榮譽表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領導集體,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72年斯德哥爾摩全球環境會議後,1973年中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環境問題開始納入政府日程。
環境技術樓環境技術樓
1974年8月,中國科學院將《關於籌建環境化學研究所的請示》的檔案上報國務院。
1975年1月,國務院同意在懷柔化學研究所二部的基礎上,籌建環境化學研究所。3月,以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二部(包括十四室一部分)和有機分析室一部分研究力量為基礎(共約250多人),正式宣布組建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所,所址北京市懷柔縣雁棲湖畔。
1985年10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在環境化學研究所、生態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的基礎上,建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1986年8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將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與生態學研究中心籌備組合併,建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9月,經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和院領導批准,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成立,院內29個研究所參加,其建制歸屬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1989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共同建立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1993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化工樓落成,環境水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遷入。
1996年5月,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協商決定,正式簽署對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實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雙重領導協定書(期限10年)。
生態科研樓生態科研樓
1997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進入中國科學院首批科研基地型試點研究所。
1998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進入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球科學基地。
199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其行政管理和後勤服務由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負責。
2013年5月,依託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公用儀器平台建立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質分析實驗室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計量認證擴項評審。10月,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保護區野外科研基地在甘肅瓜州正式掛牌成立。
2014年2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在長沙簽訂野外台站生態環境研究合作框架協定。
2016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牽頭建設的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評審。
2017年6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雲南大學舉行合作協定簽約儀式。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有職工504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正高級研究人員110人,副高級研究人員12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入選“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4人,“萬人計畫”領軍人才5人。生態環境中心組建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態、環境過程與毒理效應”、“環境微界面過程與污染控制”、“土地利用與生態過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環境過程與毒理效應”等4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和“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飲用水安全”等3箇中國科學院創新研究團隊。
冬日雪景冬日雪景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傅伯傑、江桂斌
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賀泓、曲久輝、湯鴻霄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陳利頂、傅伯傑、郭良宏、郝鄭平、賀泓、賀紀正、江桂斌、景傳勇、劉會娟、劉景富、劉倩、劉思金、強志民、曲久輝、汪海林、王愛傑、王東升、楊敏、趙斌、趙景柱、朱本占、朱永官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王亞韡、趙旭、趙強、祝貴兵、張麗梅、劉倩、劉銳平、史建波、宋茂勇、張長斌、周偉奇、廖春陽、陰永光、阮挺、戰愛斌、馮曉明、蘭華春、曲廣波、史亞利

科研部門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6個所級實驗室及若干支撐服務系統平台。其中二惡英實驗室為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實驗室、水質分析實驗室為計量認證實驗室。生態環境中心是農業部批准的農藥登記殘留試驗認證單位之一。
園區正門園區正門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科學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飲用水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所級實驗室(6個):生態環境中心環境納米技術與健康效應重點實驗室、大氣環境科學實驗室、水污染控制實驗室、土壤環境科學與技術實驗室、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室、大氣污染控制中心
支撐服務系統平台(5個):文獻信息中心(下設7個期刊編輯部)、大型分析儀器實驗室、二惡英實驗室、水質分析實驗室和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

設施資源

  • 設備設施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公用儀器設備主要包括各類螢光顯微鏡、高速離心機,凝膠成像系統,膜片鉗系統,酶標儀,螢光PCR,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和基質輔助雷射解析飛行時間生物質譜等,主要用於生物細胞微觀結構成像和生物大分子的質量測定等。
環境化學樓環境化學樓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設備有總有機碳總氮分析儀、元素分析儀、雷射粒度儀、氣相色譜儀、連續流動分析儀、全譜直讀電漿發射光譜儀、離子色譜、連續光譜酶標儀、氣質聯用儀、全自動快速微生物鑑定儀、微波消解萃取系統、快速熔劑萃取儀、混合研磨儀、高純鍺伽馬能譜儀、高速冷離心機、液相色譜串聯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溫室氣體)、螢光定量PCR系統、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等設備。
  • 館藏資源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文獻信息中心提供中國知網CNKI、CSCD、NSTL、Frontiers in China、ACS、ASM、RSC、SpringerLink期刊、ScienceDirect 、易閱通、RSC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電子圖書 、Wiley電子圖書、Elsevier電子圖書、Springer電子圖書、方正中文電子圖書等資料庫的使用。

合作交流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分別與美國、德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瑞士、瑞典、荷蘭和澳大利亞等國的有關大學和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共建聯合研究所和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和聯合培養研究生。中心科研人員多人次在國際組織、專業委員會和國際期刊中任職。依託生態環境中心建設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析示範實驗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北方研究中心。生態環境中心與南澳大利亞水務公司共建國際水科學技術中心、與挪威共建中-挪環境綜合研究中心、與橫濱國立大學聯合共建亞洲國際生態環境安全管理中國聯合研究中心、與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共建中環水務-生態環境中心聯合研發基地、與鹽城共建先進環保技術研究院。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是中國生態學學會、國際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國際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sian office、國際水協會IWA Beijing office、國際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 Beijing office設在生態環境中心。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先後承擔並完成了大量國家、中國科學院、省部級研究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達350餘項,出版專著、譯著100餘冊,已獲授權專利200餘件,獲國家、中國科學院及省部級以上的科研成果獎共150餘項。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獲獎等級
2017
飲用水中天然源風險物質的識別、轉化與調控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7
功能性吸附微界面構造及深度淨水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4
重型柴油車污染排放控制高效SCR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4
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3
復極感應電化學水處理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2
復極感應電化學水處理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2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1
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與生成轉化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1
室溫催化氧化甲醛和催化殺菌技術及其室內空氣淨化設備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09
土壤-植物系統典型污染物遷移轉化機制與控制原理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9
低能耗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資源化技術與工程套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7
複合生態系統理論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示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6
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套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5
典型化學污染物環境過程機制及生態效應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5
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與土壤侵蝕
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4
無機高分子絮凝劑及高效絮凝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3
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新型預處理技術及關鍵設備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3
有毒化學污染物形態研究中的聯用技術、方法學及相關機理
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3
有毒有害有機廢水高新生物處理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2
持久性污染物的環境界面化學與控制技術原理
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998
中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998
中國國情分析—中國長期發展問題的系統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僅列出國家級獲獎項目,參考資料來源

學術期刊

  • 《生態學報》
《生態學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生態學學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生態學高級專業學術期刊,半月刊,創刊於1981年。主要報導生態學重要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的原始創新性科研成果。所刊文章類型有:研究綜述;研究論文;學術信息與動態;生態學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介紹;新書評介及開放實驗室介紹等。
  • 《環境科學學報》
《環境科學學報》於1981年創刊,月刊,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主要報導環境化學、環境地學、環境毒理與風險評價、環境修復技術與原理、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原理與工藝、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等。被收錄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刊源,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美國《Chemical Abstracts》(《化學文摘》)、聯合國《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學和漁業文摘)等收錄。
  •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創刊於1976年,為月刊,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科學技術部的“中國期刊方陣”,並得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的資助。被工程索引Ei;美國醫學索引MEDLINE;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P;美國醫學索引IM;日本科學技術情報中心資料庫JICST;英國動物學記錄ZR;劍橋科學文摘(CSA):Environmental Sciences;劍橋科學文摘(CSA):Pollution Abstracts;劍橋科學文摘(CSA):Life Sciences Abstracts等;國內的檢索系統有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數位化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生物學文摘等收錄。
  • 《環境工程學報》
《環境工程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環境工程類學術期刊(月刊),1980年創刊。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荷蘭愛思唯爾(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學科引文文摘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以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等收錄。
  • 《環境化學》
《環境化學》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性刊物,為中文核心期刊,1982年創刊。被美國的《化學文摘》、《中國化學文摘》、《中國化工文摘》、《中國環境科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衛生學分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等收錄。
  • 《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毒理學報》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於2006年創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美國化學會的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IOSIS Previews);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英國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 Record)等檢索機構收錄。
  • 《環境科學學報(英文版)》
《環境科學學報(英文版)》創刊於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由埃爾塞維爾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表關於新出現的污染物的命運和行為、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人類接觸環境污染物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以及環境補救和管理的重要而新穎的研究。被SCI、EI、CC(ISI)、CA(美國)、PA(美國)、BIOIS(美國)、BA(美國)、聯邦自然保護署(德國)、NAL系列(美國)、ASTA(美國)、IRSD(日本)、WCS of EST(列支敦斯登)、Geo文摘(英國)和中國科學與技術索引期刊摘要(中國)等收錄。
  • 《生態系統健康與持續性》(英文)
《生態系統健康與持續性》創刊於2015年,是由美國生態學會和中國生態學會共同出版的全球生態期刊。自2017年5月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參與出版。期刊主要發表關於生態學和可持續性科學的進展、全球環境變化如何影響生態系統健康、人類活動的變化如何影響生態系統狀況以及將生態科學套用於決策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基於系統的方法。期刊被DOAJ、Zoological Record、BIOSIS Previews、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opus等收錄。

榮譽表彰

1999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2010年,在知識創新工程綜合評估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獲資環領域並列第一,研究所綜合評估A,被評為中國科學院A類研究所。
2011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第一批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和“一三五”發展規劃擇優支持研究所。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POPs研究集體獲“2013年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
2017年1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獲中科院“十二五”人事人才工作先進單位稱號。4月,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設有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以及專業學位碩士點2個,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生態學博士後流動站。同時,中心還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重點培養基地,“環境科學與工程”流動站為全國優秀博士後流動站。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
專業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生態學

教學建設

  • 教學概況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學研究生829人,其中博士生471人、碩士生330、留學生28人,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227人。自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以來,共招收研究生2808名,其中碩士研究生1105名,博士研究生1703名;已授碩士學位640人,授博士學位1168人。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518名,在站192名,並且與國內15個工作站聯合招收博士後研究人46名。
  • 獲得獎勵
根據2019年6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自1990年以來,4名畢業生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名畢業生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3名畢業生入選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共有282人次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和冠名獎等各類獎勵和表彰。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標識由生態和環境兩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E”組合、變形而成。寓意為我中心生態與環境兩大研究方向和內容,二者之間相互滲透,高度融合,共同發展。綠葉象徵著我中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蓬勃向上,茁壯成長;同時,也表明綠色事業——保護生態環境是神聖的使命、責任和義務。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精神文化

  • 使命
為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 宗旨
圍繞“國家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定位,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中心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生態學三大學科的綜合優勢,圍繞國家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國際生態環境科學前沿,不斷突破支撐國家生態安全、環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理論與關鍵技術,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創新貢獻,努力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科學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基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生態環境綜合性研究機構。

領導集體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主任、黨委書記
歐陽志雲
副主任(正局級)
呂永龍
副主任
楊敏、賀泓、宋茂勇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兼)
莊緒亮
參考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吳學周
所長(兼)
1979.07.11—1983.05.11
宮震
黨的領導小組組長
1975.01—1983.05.11
劉靜宜
所長
1983.05.11—1986.11.24
馬世駿
名譽主任
1986.02.19—1991.05.30
何世寰
書記
1983.05.11—1986.02.18
莊亞輝
主任
1986.11.24—1990.11.30
劉中興
書記
1986.02.18—1998.04.06
黃駿雄
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0.11.30—1992.10.24
趙景柱
書記
1998.04.06—2001.06.06
單孝全
主任
1992.10.24—1999.06.21
沈穎
書記
2001.06.06—2003.05.08
趙景柱
主任
1999.06.21—2006.07.28
胡仁橋
書記
2003.05.08—2011.09.02
曲久輝
主任
2006.07.28—2012.08.03
江桂斌
主任
2012.08.03-2017.12.07
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