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節

中國禮節

中國禮節的複雜性,最困擾中國人的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和英國人,表達意見時為了達到目的的、生硬坦率的方式。他們緊緊的謙虛地掩蓋住自己的意圖,就像我們掩蓋自己的身體。我們袒露自己的意圖。和他們交往時,如果我們對於他們仔細包裹和隱藏的真實意圖很困惑,不知道他們到底有何目的;他們那一方常常被我們的坦率所誤導,而不給我們想要的東西。他們會錯誤的以那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明顯的意圖只是掩蓋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意圖的外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禮節
  • 外文名:Chinese etiquette
吃飯,喝酒,

吃飯

1
中國禮節
1.稱呼要看對象 對不同性別的人應使用不同的稱呼。如對姑娘可稱“小姐”、“小姑娘”,對男士可稱呼“先生”、“師傅”、“同志”等。
對不同親密關係的人使用不同的稱呼。如對親密度很高的人可以稱呼小名、綽號等,對親密度低的人則不適宜。對不同國籍的人採用不同的稱呼。
2. 稱呼要看場合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對方的稱呼都是與其環境相對應的正式稱謂。例如一位姓陳的先生,在下級向他匯報工作時稱他“陳書記” (他的官銜),同事和他交往時稱“老陳”,年輕的工人在車間裡稱呼他“陳師傅”,他的親密朋友在與他私人交往時稱呼 “陳大哥”,妻子在家裡稱呼他“當家的”,有人對他不滿時會稱他“姓陳的”。
3. 稱呼和身份、修養有關
例如一個農民對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士不會稱呼“先生”,而多半會按照自己家鄉習俗親熱稱呼“大哥”之類,在這裡他沒有考慮到稱呼的時宜性。
(二)對不同對象的不同稱呼
對男士的稱呼:最普遍的稱呼是先生,表示嚴肅的態度和對於對方的尊重。
對女士的稱呼:未婚者稱小姐;已婚者稱太太、夫人;不明確者稱女士。表示對女性的尊重,表明了對方的社會地位。
對身份高的人的稱呼:在官方場合要稱其職銜;對有學問的人稱呼學銜;對有世襲頭銜的人稱呼頭銜。
一)招呼的基本要求
1.得體
中國人見面較喜歡互相問候,而且越是先問候別人,越顯得熱情、有教養,知禮、明禮。例如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見!”等話,有時再加上一句恰當的稱呼,如:“王師傅,您好!”“李老師,再見!”就會顯得親密。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招呼、問候的語言愈豐富,但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說什麼,而是主動的態度。
2.適度
(1)與場合相符。選擇招呼的方式、語言要考慮環境、場合因素,生活場合、關係密切的人之間可以運用輕鬆、隨意的招呼方式和語言,而在工作、社交乃至國際交往中就應該選用較正式的招呼方式和語言。
(2)與自己的身份相符。通常問候之後,人們會很自然地行見面禮,以示友好。這時你要注意依照自己的身份來選擇是否施禮或行哪一種的禮節。如辦公室的普通職員面對高級別的來訪或洽談業務者,一般不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熱情驅前行禮。即使需要,也要以本民族的見面禮節形式為佳。
二)打招呼的一般規則
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輕的不管男女均應首先向年長者致意,下級應向上級致意。兩對夫婦見面,女性先互相致意,然後男性分別向對方的妻子致意,最後男性互相致意。
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遠是最好的距離,男子可欠身或點頭,如果戴著帽子須摘去。與人打招呼時,忌叼著菸捲或把手插在衣袋裡。
女性在各種生活場景中,均應主動微笑點頭致意,以示親和。
對熟人不打招呼或不應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禮的行為。
與西方人打招呼時避免中式用語“你上哪兒去”“你乾什麼去”等,在西方人看來,有涉人私事之嫌,是失禮的語言;更不應說“吃飯了嗎”,否則被誤認為你想邀請他一起吃飯。
與少數民族及信奉宗教的人打招呼應根據當地的宗教信仰及招呼習慣。如與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打招呼,首先套用“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及誤解,而影響雙方的正常交往。
(三)常見打招呼用語
最簡潔明了,通用性最廣泛的用語是“您好”,這既是一個問候語同時又有一種表示對他人祝福的含義。
根據碰面的時間,互相道一聲“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也是一種比較簡單、實用、明了的招呼用語。
另外,諸如“你早”“在哪兒發財”等,也是較常見的招呼語。

喝酒

1、眾歡同樂,切忌私語
大多數酒宴賓客都較多,所以應儘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面不同,所以話題儘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獨尊,天南海北,神侃無邊,出現離題現象,而忽略了眾人。
特別是儘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秘感,往往會產生“就你倆好“的嫉妒心理,影響喝酒的效果。
2、瞄準賓主,把握大局
大多數灑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機會,更不要讓某些譁眾取寵的酒徒攪亂東道主的意思。
3、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灑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常識、修養和交際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無形中對你產生好感。所以,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語言得當,詼諧幽默很關鍵。
4、勸酒適度,切莫強求
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到量就是不實在。
“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好使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的局面。
敬酒時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順序。有求於某位客人在席上時,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則不應只對能幫你忙的人畢恭畢敬,也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都很難為情。
6、察言觀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讚賞,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因為與人交際,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鋒芒漸射,穩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場合,正確估價自己的實力,不要太衝動,儘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說話的分寸,既不讓別人小看自己又不要過分地表露自身,選擇適當的機會,逐漸放射自己的鋒芒,才能穩坐泰山,不致給別人產生“就這點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實力。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會上,由男主人向來賓提議,提出某個事由而飲酒。在飲酒時,通常要講一些祝願、祝福類的話甚至主人和主賓還要發表一篇專門的祝酒詞。祝酒詞內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隨時在飲酒的過程中進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詞,就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並不能因此影響來賓的用餐。祝酒詞適合在賓主入座後、用餐前開始。也可以在吃過主菜後、甜品上桌前進行。
在飲酒特別是祝酒、敬酒時進行乾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議,可以是主人、主賓,也可以是在場的人。提議乾杯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後,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帶微笑,目視其他特別是自己的祝酒對象,嘴裡同時說著祝福的話。
有人提議乾杯後,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樣子。將酒杯舉到眼睛高度,說完“乾杯”後,將酒一飲而盡或喝適量。然後,還要手拿酒杯與提議者對視一下,這個過程就算結束。
在中餐里,乾杯前,可以象徵性地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於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輕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對方碰杯。當你離對方比較遠時,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代勞。如果主人親自敬酒干杯後,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乾一杯。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先後順序,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對他的稱號,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即使你有求於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也要先給尊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很難為情。
如果因為生活習慣或健康等原因不適合飲酒,也可以委託親友、部下、晚輩代喝或者以飲料、茶水代替。作為敬酒人,應充分體諒對方,在對方請人代酒或用飲料代替時,不要非讓對方喝酒不可,也不應該好奇地“打破砂鍋問到底”。要知道,別人沒主動說明原因就表示對方認為這是他的隱私。
在西餐里,祝酒干杯只用香檳酒,並且不能越過身邊的人而和其他人祝酒干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