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史([法]謝和耐所著)

中國社會史([法]謝和耐所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社會史》是法國謝和耐寫的一本書。中國社會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比較曲折的過程。梁啓超提出“新史學”之時,實際上就是中國歷史學進入研究“民史”即群體的歷史的廣義社會史階段。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過很有影響的中國社會史大論戰,借鑑社會科學方法的社會史研究取得了一批開創性成果。從事社會史研究者有的關注生產方式之外的生活方式的演變,有的注重經濟生活之外的文化生活,還有的把重點放在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於是社會生活史、社會文化史、區域社會史等名目便應運而生,成為這一時期社會史研究的明顯特徵。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社會史
  • 作者:[法]謝和耐
  • ISBN:9787214049452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的無疑在於供大學們作教科書之用,但也是和主要是為了使法國人理解中國文明在所有領域中都博大精深、瑰麗多彩;同時,也旨在反擊某些錯誤思想。有些人幼稚可笑地認為中國是孤立的並相信所謂中國人之惰性。非常遺憾的是,為了剷除這些錯誤思想,尚有許多事情要做。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出,在數千年的和不停頓的發展中,於其歷史上的每個時代,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法律、技術、經濟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響。中國以其幅員和氣候的差異性而獨自形成一個世界。它始終對外開放,同時也不斷地受遠近不同國家的影響:西域、印度、伊朗、伊斯蘭世界、地中海國家、東南亞、美洲和歐洲國家;但它同時也不停地對世界上的其他地區或直接或間接地施加最廣泛的影響。若沒有中國,世界就不會成為它今天的這個樣子,歸根結蒂,人類在整個發展中都是互相聯繫在一起的。這部通史性的作品,是法國一代漢學巨擘謝和耐先生的名著,獲1972年聖杜爾獎(法國最高學術獎),為美英等國大學最通行的中國文明教材之一,早已被譯成了除中文之外的幾乎所有主要語種。本書共11章,從遠古一直寫到毛澤東主席去世。它視野開闊、舉重若輕、持論允當、一氣呵成,充分顯示出了大史學家的應有神采。

目錄

第一部分
序言
華夏世界史涉及十分廣袤的地域: 從西伯利亞至赤道,從太平洋沿岸至歐亞大陸中央,各地情況甚不相同。此片遼闊地區顯示出多種地理條件,對此如無認識,則無從了解中國歷史。但這裡只限於指出其基本之點:整塊大陸高原性質明顯,西南部為連綿高聳的群山與高原……
1.緣起
2.地域與居民
3.漢族(1)
4.漢族(2)
5.漢語方言及使用的人口
6.生活方式與文化
7.以從事發達農業為主的定居居民
8.草原地帶的遊牧居民
9.喜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區的山地居民
10.華南與東南亞之混合文化
11.定居居民文化與中亞綠洲商人
12.華夏世界歷史演變梗概(1)
13.華夏世界歷史演變梗概(2)
14.近當代中國(1)
15.華夏文明的一般特點
16.文字
第二部分
從古老王國至中央集權國家
自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各地區及邊境地域均有大量的考古發現,大大增長了我們對這段最古老歷史的認識,而且往往證實文字的依據,這也深刻改變了有關華夏文明起源的傳統形象。華夏文明看來是多種文化的產物。
1.新石器時代前期
2.夏朝:古老王國
3.青銅時期第一個朝代: 商或殷
4.占卜與祭祀(1)
5.占卜與祭祀(2)
6.古老王國的衰落
7.從諸侯至列國
8.貴族制度的衰落(1)
9.貴族制度的衰落(2)
10.政治權力的變遷
11.戰爭性質變化
12.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1)
13.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2)
14.戰國時代諸城
15.國家革命(1)
16.國家革命(2)
17.公元前10—前6世紀的傳統典籍(1)
18.公元前10—前6世紀的傳統典籍(2)
19.孔子: 儒家學派之宗
20.墨子: 宣道社團的奠基人
21.公元前4—前3世紀的思想潮流(1)
22.公元前4—前3世紀的思想潮流(2)
23.道家: 從宗教儀式到哲學
24.孟子、荀子
25.詭辯家與“五行”家
26.文學
第三部分
中央集權國家的興盛衰敗
中央集權國家的興起、發展與衰落漢代400年間(自公元前2世紀初至公元2世紀末,正式日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年為西漢,公元25—220年為東漢)發生了重大變動,觸及社會政治力量分配、人口分布、華夏地區與草原地區關係以及經濟等各個方面。秦始皇確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經歷不斷的衰敗過程,此過程自公元前210—前202年間推翻秦皇朝的內戰直至各派軍事首領紛爭、混戰而造成190—220年東漢滅亡之時,可以將此時期劃分為幾個不同階段。
1.自秦至漢
2.秦亡漢立:法制的持續(1)
3.秦亡漢立:法制的持續(2)
4.秦亡漢立:法制的持續(3)
5.漢朝在亞洲的大擴張:蒙古與中亞(1)
6.漢朝在亞洲的大擴張:蒙古與中亞(2)
7.漢朝在亞洲的大擴張:滿洲與朝鮮(1)
8.漢人深入熱帶地區
9.第一次向東南亞與印度洋開放
10.貿易與擴張
11.賞賜政策與絲綢貿易
12.夷人漢化及其歸附
13.經濟與社會
14.富商與豪紳
15.經濟自由或經濟控制
16.從宮廷陰謀至篡權
17.復辟皇朝的新基礎
18.公元1—2世紀貿易關係的發展
19.救世革命者
20.大兵橫行的帝國
21.多種傳統
22.讖緯大興
23.繁瑣哲學與當時現實的關係(1)
24.繁瑣哲學與當時現實的關係(2)
25.作為政治探索與道德反省的歷史學興起
26.宮廷文學
第四部分
中國的中世紀
中世紀以漢代末年為開端的時期,若干方面與歐洲的中世紀相類似。此時期一開始便呈現出如下特點:國家衰敗,城市經濟瓦解,皇朝分崩離析。中國北部是當時華夏世界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自4世紀初起便已分為好幾個王國,其掌政階層均出身於夷族。與此同時,在長江流域形成一個強大的貴族階層,它竭力維護自己的特權並將其意志強加於中央政府。在思想領域方面,漢代占統治地位的哲學已全被遺忘,古代文獻亦已不大研習,個人主義傾向以及文學藝術的唯美觀念卻鮮明地表現出來。中國的中世紀同時也是宗教狂熱時期,可以說這時期的中國是佛教控制一切,正如中世紀的歐洲盛行基督教一樣。
1.概述(1)
2.概述(2)
3.190—317:從軍事專制到無政府狀態(1)
4.蜀漢與吳國
5.長江流域的貴族統治:東晉
6.長江流域的貴族統治:宋、齊、梁、陳
7.4世紀中國的分治:五胡十六國
8.國名:統治階層的原籍
9.拓跋的興起與北魏皇朝的形成
10.自漢至唐洛陽依次城址
11.交往、影響及對外關係(1)
12.交往、影響及對外關係(2)
13.交往、影響及對外關係(3)
14.中世紀文明:玄學、美學與詩歌
15.個人主義、自由、美學與詩歌
16.道教界
17.佛教熱(1)
18.佛教熱(2)
19.佛教熱(3)
20.佛教熱(4)
21.宗教、社會與政治
22.朝聖
23.中文佛學譯本與著作
24.佛教對華夏世界的貢獻(1)
25.佛教對華夏世界的貢獻(2)
第五部分
從中世紀至近代
6世紀末開始的時代是東亞從中世紀世界過渡到“近代”的時期。最初完全處於所謂“華夏中世紀”階段,無論從其人口——貴族及其附庸(“客”、“部曲”、“奴婢”),從其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信仰(據說唐代是佛教的黃金時代)而言都與此密切相關。安祿山的軍事大反叛發生於755—763年。未來變化的前兆出現於安祿山叛變之後。因此,這裡將唐代分為兩個階段,並將第二個階段與其後緊接的時代密切聯繫起來,而不考慮傳統的“朝代”劃分法,傳統劃分法以神秘的家系概念為基礎。的確,在叛亂之後不僅是一般氣氛起變化,而且政治氣候、經濟、體制等都起變化。907—960年所謂“五代”時期無非是8世紀末肇始的演變的邏輯發展與結果。“貴族皇朝”的基礎建於590—625年間,之後便是“向近代過渡”的時期。
1.貴族皇朝:581—683年時期的政治史(1)
2.貴族皇朝:581—683年時期的政治史(2)
3.唐皇朝的政治經濟基礎(1)
4.行政系統
5.司法機構
6.土地法規、軍隊(1)
7.土地法規、軍隊(2)
8.7世紀的大擴張
9.684—755年:武后與韋後
10.唐朝的黃金時代
11.755—763年的軍事叛亂
12.向近代過渡:稅制與社會演變
13.水稻種植第一次大發展
14.皇朝崩潰:政治演變
15.政權新形式
16.10世紀的地區自治與經濟發展
17.結束語:新世界的曙光
18.中世紀文化的頂峰:史學與詩歌
19.中國佛教的頂峰(1)
20.中國佛教的頂峰(2)
21.唐代中國接受影響與施予影響
22.7—9世紀的中國與伊斯蘭
23.唐代文明的影響
24.“民族主義者”反擊與回溯中國傳統之源(1)
25.“民族主義者”反擊與回溯中國傳統之源(2)
第六部分
中國的“文藝復興“
自12世紀起教化正統便滲透整箇中國歷史觀念,傳統的修史框架將歷史縮為沒有任何時間幅度的事件——只牽涉中央政權及行政管理,這種正統框架使我們深信,華夏世界的社會政治形式、基本制度、經濟、思想、技術等等都永恆存在,以致最深刻的變化、最顯著的新事物都似乎視而不見。在歐洲歷史上視之為誕生新世界的事物,就中國史的傳統角度而言,只不過是“朝代”的變換。華夏世界史與歐洲歷史之所以如此不同,首先在於其表述方法。這點大概不應忽視,因為我們整個世界史是以如下觀念為基礎的:西方至上、西方歷史的進化性、其他文明的相對停滯。
1.歷史及政治制度(1)
2.歷史及政治制度(2)
3.新國家
4.變革運動(1)
5.變革運動(2)
6.軍隊:從募兵制到僱傭制
7.火器
8.新社會:食利者階級
9.土地問題
10.城市飛躍發展
11.經濟大發展:糧食增長
12.手工業生產及貿易大發展
13.重商之國
14.貨幣經濟擴展
15.航海業大發展(1)
16.航海業大發展(2)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