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的先進的思想文化。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要創造出先進的、健康的社會主義嶄新文化,繁榮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要形成有利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利於改革開放的價值觀念、精神風貌、輿論氛圍、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振奮起全國各族人民獻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提高整箇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 根本任務:文化建設
  • 指導思想: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基本內容: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地位與任務,指導思想,基本內容,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理論創新,新時代闡釋,

地位與任務

經過近一個世紀成千上萬人民前仆後繼、英勇頑強的艱苦奮鬥,中國已經基本建立起工業社會主義社會及其文化,它是現代人類社會的一部分,而由於它原來的歷史基礎十分落後及其達到現時狀態的曲折道路,它在許多方面都還沒有達到現代社會的先進水平,即沒有實現現代化,因而它還有現代化的任務。所謂社會主義建設,就中國而言,其具體內容就是通過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毛澤東及其戰友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是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鄧小平理論就是一個建設現代化中國的理論。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其具體內容包括我國社會的一切方面。報告指出:“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根據這個理論和基本路線,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報告就這三方面的建設作了詳細的規定。對於文化建設的任務,報告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指導思想

中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什麼,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是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
爭論中主要有三個思想體系,即馬克思主義、儒家思想和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究竟應該以哪種思想作為建設中國未來文化的指導思想呢?
儒家思想論現代新儒家認為是儒家思想,其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國本土思想,土生土長,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成為中國文化的根本,最適應中國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第二,儒家的若干基本思想誠然是古代的東西,但加以現代化就可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核心,用於指導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人們談得較多的儒家思想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應保持協調與和諧的關係;二是人文精神,從人的需要,按人的標準來考慮一切問題、從事一切活動;三是整體利益原則,主張把一個集團的整體利益擺到個人利益的前面,個人利益應服從整體利益;四是中庸哲學,不趨極端,不為己甚,力求適中等。
儒家思想論
儒家思想要成為中國未來文化的指導思想是不可能的,有三個主要理由。第一,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解體,儒家思想體系已為歷史所否定,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其經濟政治基礎已經崩潰,除非恢復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權威是不可能恢復的。第二,現代社會遠比古代社會更為複雜,儒家思想作為一個思想體系無法適用於現代社會,八十多年前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已作過這種評價,時至今日就更加如此了。第三,儒家思想中有許多合理因素,這些因素在今天仍然是有價值的。例如,上面所說的那些思想,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思想今天都是有價值的,但是,且不說這些思想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的,即使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的,這些思想也只能起一定的積極的作用,而不能起根本的指導作用,而且即使這種一定的積極的作用,也不是儒家思想作為一個體系來發揮的。
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論西化派認為西方自由主義應是中國未來文化的指導思想,把傳播這種思想視為“新啟蒙”運動。這種觀點的理由有三。第一,西方已開發國家從整體上說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最高水平,現代化實際就是西方化,自由主義思想是現代西方社會和西方文化的指導思想,理應成為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化的指導思想。第二,中國正處於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之中,市場經濟與私有制是不可分的,市場經濟發展下去,終將走向資本主義,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和資本主義文化的核心。第三,中國奉行開放政策,向西方學習,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滲透到科學技術、經濟思想、政治思想、文化娛樂、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個領域,實際上是全盤西化的過程,自由主義正是這個過程的指導思想。
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論
這種觀點無疑有一定的事實根據,但是它所預言的後果是違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一,現代化不等於西化,更不等於全盤西化。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面都要吸收西方的合理的東西,但絕不是照搬。在科學技術方面學得很多,但在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只吸收從社會主義角度看來可以吸收的東西,文化方面更是如此。在此情況下,自由主義根本不能發揮指導作用。第二,在中國,有的人不相信社會主義可以同市場經濟相結合,有的人希望社會主義通過市場經濟而轉化為資本主義,但從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經驗來看,建立正常而有效運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體制實際上已處於轉變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既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又保證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實踐證明,只要改革的措施正確,執行得力,公有制企業完全可以成為市場活動中強有力的主導力量,保證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第三,只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能夠確保,自由主義在中國文化中就將完全喪失其用武之地,起不到任何指導作用。西方文化中那些健康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將為中國文化所吸收,而成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論
馬克思主義論
唯一可能而且實際對中國文化建設起指導作用的只有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問題實質上是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問題。馬克思主義能否成為指導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思想是一個老問題,即馬克思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剛傳入中國時爭論過這個問題,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還有爭論。在有些人看來,馬克思主義不是本土的東西,而是舶來品,它的傳播導致民族文化傳統的失落和斷裂。中國現代文化的核心只能是本土的東西,即儒家思想和其他本土的思想。這就否定了源於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任何共同之處或相通之處,然而近一個世紀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總體上是對於東西方有普遍意義的東西,只要能找到它們在中國的具體作用形式,它們就是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就是這種形式,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來自中國實踐又成功地指導了中國實踐。這就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是唯一科學的中國社會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唯一科學的中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又是中國特有的思想體系,它們深深植根於中國土壤之中,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現代文化的精髓,正如儒家思想曾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精髓一樣。它們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而不是舶來品。不僅如此,中國現代文化是一個龐大的複雜的精神系統,其主要部分(主體)當然是本土的,外來的因素只能是局部,起指導作用的馬克思主義也只是局部。馬克思主義是文化因素,不是中國現代文化的整體。作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不是以其純粹原有的形態起作用,而是通過其中國化的形態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起作用。中國文化仍然是中國文化,它沒有變成德國文化,也沒有變成蘇聯文化。它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續和發展。由於中國歷史發展的複雜性和曲折性,今天當然存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和評價問題,重新分析和吸取問題,但這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離不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根本不存在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入而出現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斷裂問題,有的只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斷裂,或說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斷裂,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逆轉的。今日中國存在著對儒家思想的重新認識和重新評價,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恢復儒家思想的權威地位問題。
從正面說,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有以下原因。第一,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包含著科學的宇宙觀和歷史觀,是人們自覺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普遍指導思想,對於人類任何自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都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當然不能例外。正如前面談到文化研究的方法時所說,唯物史觀具有更加直接和重要的意義,文化建設如無唯物史觀的指導必將事倍功半,甚至走到相反的道路上去。第二,中國已經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了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其中包括文化上的爭論、鬥爭和建設,儘管發生過重大的偏差和錯誤,如“文化大革命”,但總的說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是成功的,特別當它正確地同中國國情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形成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理論,其指導作用尤其顯著。中國今天正在這些理論指導下闊步前進,有什麼理由拋棄它的根本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呢?第三,文化的基礎是經濟、政治,中國在工業上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經濟制度堅持了公有制為主體,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制度堅持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民主制度,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的文化只能是社會主義的,亦即只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第四,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歪曲,實際上是被糟蹋的話,那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長時期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對於文化建設所起的積極作用則是有目共睹的。鄧小平及其他領導人努力在文化建設中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黨中央兩次制定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都卓有成效,這就在實踐上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中國共產黨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團隊精神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又是思想道德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條件。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實現現代化需要教育、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較多的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教育、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教育發達、科學昌明、文化繁榮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民眾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方面,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思想道德建設對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教育科學事業提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二是用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觀念鼓勵人們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科學知識水平。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對思想道德建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主要表現在:一是科學文化知識幫助人們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二是科學文化知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三是全社會思想道德的進步,離不開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

五四運動以來,“孔家店”是被打倒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否被消滅了呢?應該說,由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西方文化的衝擊,特別是由於經濟政治的變革,從整體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復存在,但它的各種因素,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精華和糟粕,還大量存在,在個別地方甚至占有優勢。這些因素短時間內不可能消逝。其精華還將永遠保留下去,造福於中華民族的子孫萬代。
有一種觀點認為,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化失落了,這對於弘揚愛國主義、樹立民族自信心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是不利的,應該加以恢復,但也不是簡單地恢復,而是加以現代化。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已經成為過去,不必要也不可能加以恢復。傳統文化立足於傳統社會之上,現代文化立足於現代社會之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存在著中斷與繼承的關係,不能只承認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繼承而否定其間的中斷,也不能只承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繼承而否定其間的中斷。傳統文化失落不等於中國文化失落,難道中國現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
應該指出,“文革”結束以前雖然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一直採取了批判與繼承的正確的方針,但實際上在理論工作中重視批判而忽視繼承,甚至在“文革”中發展到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全盤否定。這種片面性近二十多年來逐漸得到了糾正,開始對傳統文化採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但由於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衝擊,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整箇中國歷史傳統在許多人心目中日益淡薄,有的人甚至恥為中國人。鑒於此,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加強了全民的愛國主義教育,號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這是完全正確的,這個工作正在開始,還須繼續加強。但這決不是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完整地恢復起來,而是對傳統文化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傳統文化的精華更充分地融入中國現代文化之中,這也就是批判與繼承的方針的真正貫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將有機地融入中國現代文化之中。
顯然,在建設中國現代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妥善地處理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民族虛無主義與復古主義都是錯誤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世世代代的改造自然與改造社會的鬥爭中逐漸形成起來的,深深植根於中國的歷史傳統之中,其影響雖然也有負面的,但也有許多正面的東西,於今天仍有重要意義,是不應拋棄的,而且也不可能拋棄。但是,如果要一成不變地加以保留,或者要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取代現代文化,即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際是完整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但物質生活是西方的),既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可能的。批判與繼承是對傳統文化唯一正確的態度。

與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文化,即資本主義文化,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當然是西方現代文化。中國近幾百年來落後了,其具體含義就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落後於西方。西方已經步入現代,而我國還在許多方面停留在近代,甚至中世紀的水平。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俄國十月革命以前,在一般人看來,中國要現代化也就是要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趕上西方,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西方化。這是以前的情況。那時主張現代化的人主要分成兩派,一派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派,即主張保持中國傳統文化,但在經濟上學習西方;另一派是全盤西化派,即主張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學習西方的自由派,這兩派都失敗了。十月革命後出現的馬克思主義派主張向俄國革命學習。改良派演化為後來的現代新儒家,它同自由派實際上都主張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派主張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由於國際國內歷史現實主觀客觀的種種原因,社會主義道路走通了。有的人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道路稱為“俄化”,這是很不確切的。中國現代革命誠然是大量吸取了俄國革命的理論和經驗,但中國革命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而具體指導中國革命的則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而所謂俄化則是脫離中國實際照搬俄國經驗,這曾經發生過,並給中國革命造成了重大損失,中國革命的勝利正是抵制了這種錯誤傾向並創造性地貫徹了馬列主義指導的結果。
現代新儒家沒有使中國實現現代化,且不說其他原因,理論上的致命的弱點,就足以導致它的失敗,這就是顛倒了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係。文化只有與經濟和政治相適應,才能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用新儒家思想來指導則是要用古代的文化來指導現代的經濟和政治,儘管戴上現代的桂冠,但畢竟是古代的東西,怎么能對遠比古代為複雜的現代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呢?
比較起來,倒是全盤西化派沒有這個毛病,但他們完全否定中國傳統,特別是不管中國國情,主張照搬西方經濟政治文化,其失敗也是不足為奇的。
既不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也不應全盤否定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建設與西方文化之間有著密切而複雜的關係。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建設離不開西方文化。不僅西方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管理的思想和理論是必須吸取的而且已經被大量吸取了,經濟政治的思想和理論也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實際上已對中國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思想也是西方社會的產物,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中國過去對社會主義認識不清楚,與對資本主義認識不清楚有關,西方文學、藝術、道德、教育、宗教、哲學中當然都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西方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一樣有精華,也有糟粕;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總之,我們對西方文化也應採取分析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我為主,洋為中用。當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也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不能生搬硬套。

中國現代文化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的中國文化是怎樣的呢?按照對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的理解和對中國現代社會的認識,現代的中國文化應該是現代化的中國社會的一部分,而現代化的中國社會就是鄧小平所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因此,現代的中國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將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說,它有以下幾個特點。現代的中國文化的現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它首先包括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其次是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充分發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次是與這種經濟制度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它就是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與西方那種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為少數人所控制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相比較,這種民主制度將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最真實最廣泛最有效的民主,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政治制度史的獨特貢獻。這樣的經濟政治是中國現代經濟政治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充分建立起來。
現代的中國文化的思想來源除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之外,還有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東方文化和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關於它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關係前面已經談到,這裡談談它與蘇聯和東歐文化、東方文化的關係。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雖然都失敗了,但它們都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社會主義文化,其中有許多因素對於建設中國現代文化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它們失敗的教訓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文化因素。東方各國文化雖然在整體上也落後於西方已開發國家,但近年來若干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趕上西方,而且由於同屬東方,它們與中國有更多的共同之處,過去也有過很多的交流,因此,它們的文化中可借鑑的東西也是不少的。當然對於它們,如同對西方文化那樣,我們也應採取分析的態度。
社會主義文化因素在整個現代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中國經濟政治中存在多種成分,這決定了中國文化中存在多種成分,這種狀況在實現了社會現代化之後也不會消逝,但與經濟政治中社會主義因素占主導地位相適應,文化中也必然是社會主義因素占主導。因此,中國現代文化必然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無論在文學、藝術中,還是在教育、倫理中都應該如此。例如,在人們的價值取向中,由於私有制還存在,個人主義是不會消逝的,但社會主義團隊精神又不能不占主導,如果讓個人主義占了主導,這樣的文化將不再是社會主義文化,經濟政治上的社會主義就難以堅持下去了。
現代中國文化是實踐的具體的活生生的文化,它必然體現在現實的人身上,否則它就只是空洞的理論,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大量湧現是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的必然體現,也是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集中體現。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現代的中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全盤西化派、現代新儒家和馬克思主義派在中國文化建設問題上的分歧實際上是指導思想上的分歧,即用資本主義思想、儒家思想還是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既然現代中國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的指導思想當然只能是馬克思主義。以資本主義思想來指導,只能建立資本主義文化,從而只能為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開闢道路。以儒家思想來指導,即使它是“現代化”了的,也只能通過改良道路來建立資本主義文化,從而也只能為資本主義開闢道路。它們實際上走的是自由化的道路,而決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而自由化,歷史已經證明,是不可能在中國實現社會的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並不排斥文化上的多樣化。相反,中國現代文化必然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多種文學藝術形式,多個學術流派,只要是有益於社會主義的文化因素都可以得到存在和發展,共同促進中國現代文化的繁榮。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不僅把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作為中國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個不可分割的任務提出來,而且對這三項任務作了具體的規定。他對文化建設的任務作了一個精練而全面的概括,他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中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全國人民都要進行艱苦的奮鬥,尤其是從事文化工作的知識分子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任務可以同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一起完成的。

理論創新

21世紀,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在新階段,隨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就是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我曾提到江澤民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所作的獨特貢獻,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他提出的又一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成果。這裡有幾個理論問題需要闡明。
先進文化建設
先進文化建設
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一)先進文化和它的前進方向
先進文化的存在邏輯地蘊涵了落後文化的存在,因為沒有落後文化,也就無所謂先進文化。那么,先進與落後的標準是什麼呢?江澤民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說:“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顯然,他是以時代的發展水平為標準來區分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的,而時代發展水平又主要是以社會制度為標準來劃分的。這就是說,社會主義文化比資本主義文化先進,比封建文化更先進。但是一個國家的具體文化現象是複雜的,而不是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文化不能等同。現代中國社會文化除了有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先進文化,即社會主義文化之外,還有落後文化,即反映資本主義制度,甚至封建主義制度的文化。中國文化之所以是先進文化,在於它的主流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並不是說它是純粹社會主義的。不僅如此,文化中還包含非意識形態的因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因素(如科學技術、文化設施)則比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因素更為先進。中國文化中的科學技術就遠不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先進。而且,即使就意識形態因素而言,社會主義文化只是就整體上講比資本主義文化先進,而在局部上則未必如此。例如,在文化管理技術上。中國的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就準確地表明了這種複雜性。這是由中國社會主義尚處於初級階段造成的。
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對什麼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作了明確的回答,那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是說,這是中國現代文化所指向的前景,並不完全是現實。這個前進方向是由中國的先進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具體分析起來,這個方向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社會主義性質和因素將得到不斷增強,這是首要的基本之點。先進的經濟包括先進的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關係,先進的政治包括社會主義的國體和政體,就是這樣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社會主義成分的不斷加強,而不是停滯不前甚至不斷削弱。儘管中國文化中包含的非意識形態因素不一定比發達的資本主義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因素先進,如科學技術;社會主義社會的文化中包含的非社會主義文化因素也不一定比發達的資本主義文化先進,如仍然存在的封建主義文化因素、不發達的資本主義文化因素,但是,由於先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健全,由於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成熟,由於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旋律,即社會主義旋律無疑也將日益弘揚。二是“三個面向”。未來的世界是一個現代化的世界,未來的中國更是一個現代化的中國,中國先進文化必須同這個未來的現代化的世界相適應。三是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但“三性”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具有更加突出、更加鮮明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籠統地說,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興旺發達和繁榮昌盛,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不斷前進。
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根據江澤民關於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的研究,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是我們實現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必由之路。
一是文化的源與流的關係。文化的源頭是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是改造自然的實踐、改造社會的實踐、人的自我改造的實踐,是廣大人民民眾在實踐活動中的創造。而各式各樣的文化,包括中外古今的文化都是流,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因此,正如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所說,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同時,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⑺總之,一定要使文化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為社會主義服務。如果忘記了這點,只是在文化範圍之內談文化建設,只是研究各種文化的關係,只關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交融,就會迷失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文化之流是很重要的,但更根本的是文化之源,必須正確地處理源與流的關係。
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關係。“馬”、“中”、“西”的關係問題一直是文化建設中有爭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面已作過詳細的分析,這裡不再細述。簡單地說,中國現代社會是經過民主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固然是現代文化的歷史來源之一,但傳統文化畢竟是農業社會封建主義文化,如何能與中國現代的經濟和政治相適應呢?現代西方文化就是資本主義文化,也不可能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需要。離開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的文化不能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即社會主義文化。因此,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建設中國先進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⑻就是說,不僅不能以西方思想或儒家思想的指導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也不能以這三種思想來共同指導,不能以多元化指導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但是,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決不是盲目排斥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都是繁榮中國先進文化不可缺少的,都是應該借鑑的,但借鑑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把它們看做文化建設的思想資料,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社會主義實踐,對它們進行鑑別、分析和吸收。所以,在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實踐是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指導,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都是有分析地吸收的對象。這就是“馬”、“中”、“西”的正確關係。對此,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也有明確的論述:“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必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增強感召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黨和人民從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都要積極繼承和發揚。”
三是正確處理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文化內容多樣化的關係,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中國社會的經濟成分中有非公有製成分,政治觀點中有非馬克思主義觀點,文化中也有非社會主義成分,其具體表現就是社會主義文化因素、資本主義文化因素和封建主義文化因素同時存在。由於中國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儘管非社會主義文化因素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但馬克思主義不能不發揮指導作用,如果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那就會損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多元化是互相排斥的,但文化的多樣化與文化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則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補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整體與部分、一元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任何一個統一的整體都是由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內容構成的,愈加多種多樣就愈加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文化不能只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而沒有具體的生動的萬紫千紅的內容,社會主義文化要求有比資本主義更加多姿多彩的內容。要做到這點,就離不開認真貫徹“雙百方針”。沒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會聲音單調、色彩灰暗、觀念僵化、思想停滯,這樣的“社會主義文化”決不是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決不是廣大人民民眾所歡迎的。
中國共產黨如何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江澤民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專門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如何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裡談幾點體會。
一是中國共產黨黨要大力加強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使之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而全面地繁榮起來。文化的內容遠比經濟和政治複雜,部門眾多,細分起來,大致有科學技術、語言文字、道德、宗教、文學藝術、教育、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民間文化、大眾文化、體育、衛生等。現實中,有的部門較受人們重視,有的部門則被人們忽視。例如,重科學技術,輕哲學社會科學就是現在一種比較普遍的偏向。對此,江澤民在2001年8月7日會見部分專家代表時專門論述了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樣重要。又如,道德建設在社會上也不像法制建設那樣受重視,儘管法制建設的問題也很多,這也是一種偏向。對此,江澤民把以德治國提到與依法治國同等重要的高度,後來黨中央又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總之,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偏向的糾正都有賴於黨中央的領導。
二是黨要大力加強對文化建設的領導,使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以及科學的健康的積極的高尚的思想、情操、風格得到弘揚,使那些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因素受到抵制。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國際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反映到文化上也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這都需要通過黨的領導指明航向來弘揚積極的方面,排斥消極的方面。正如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所說:“要在全社會倡導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⑼
三是黨要大力加強對文化建設的領導,使文化建設落實到人的建設,落實到人的優良品質的全面提高,落實到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社會的細胞,文化建設如果沒有落實到人,這種建設的效果是不會牢固的。因此,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如果沒有大量的“四有”公民,許多人都是口是心非,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由這些人的精神狀態構成的文化是經不起愚昧落後、腐朽敗壞的文化的侵蝕的。
四是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還必須加強黨自身的建設,特別是每個黨員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如果黨員都達不到“四有”公民的要求,怎么能要求非黨人員成為“四有”公民呢?如果黨員都沒有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思想,黨怎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呢?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這將極大地提高廣大黨員的素質包括文化素質,全面推進和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實處。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建設和諧文化”的思想是2006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來的,為了說明這個思想的重要意義,有必要先說明一下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
江澤民曾在2002年中國共產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論述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達到的六大目標時說,“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⑾即把社會和諧與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並列起來考慮。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也包含了社會和諧的內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五個統籌”都具有社會和諧的含義。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2005年胡錦濤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作了詳盡的分析和論證,指出:“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科學發展觀之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次發展,這不僅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還表現在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從三位一體發展為四位一體。前面我們曾談到過三位一體布局的客觀根據是社會現象不外乎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類現象,此外並無第四類社會現象。現在提出四位一體布局,是不是意味著把社會現象分為三類不周延,新發現了第四類現象呢?現在理論界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在理論上,用經濟、政治、文化三分法來規定‘社會’的外延,具有不周延性”。其實四位一體的布局的提出並不是因為經濟、政治、文化不周延,而是由於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類社會現象具有一種共同因素,這種因素有必要區分出來與三大類並列起來進行建設,這樣便成了四位一體的布局。那么,這些因素是什麼呢?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指不是由政府部門經管,而是由非政府組織、社區、社會民眾舉辦的活動及其關係,如社區活動、社會保障、社會救濟、慈善事業等。這些活動與經濟、政治、文化是交叉的,但也可以與它們相區別而自成一類。這種觀點當然不能說錯,但似乎過於狹窄。社會建設就是社會關係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際就是通過調整、協調使社會關係和諧,和諧本來就是關係的定語,只有關係才有和諧不和諧的問題。從胡錦濤所指稱的和諧社會的具體內容也可以明顯看出,和諧指的就是社會關係:“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中包含的都是關係,不外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人群、人群與人群的關係,還有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當然還有人與制度、制度與制度的關係,這些都可以說是社會關係。其中還有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好像不是社會關係,而是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但這種關係實質上仍然是社會關係,即這部分人與那部分人、部分人與全人類、今天的人與子孫後代的關係,因為所謂和諧、生態平衡都是以人為參考系,而自然本身始終處於大演化過程之中,無所謂平衡不平衡。可以說,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中都包含協調各種社會關係的內容,由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把三大建設中都具有的社會關係的建設,即構建和諧社會關係,區別出來與三大建設並列,這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而形成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如此理解,並不意味著過去所說的三大建設不周延。這樣進行布局是實際工作中的一種常見的現象,例如,現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總體布局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並不意味作為思想政治課程,前三者不周延,而是由於教育的需要,把哲學從三者中抽出來與前三者並列成為四位一體,如有必要,我們也可把倫理道德從文化中抽出來,或把法律從政治中抽出來,形成五位一體或六位一體。根據這一理解,我們便可以進一步說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問題。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在說明建設和諧文化時首先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緊接著說明了這一任務的六項具體內容,那就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鑑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養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 《決定》把這些任務分為四個方面作了闡釋。為了深入理解建設和諧文化的任務,就以下幾個理論問題談談看法。
第一,建設和諧文化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中的位置。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建設和諧文化既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顯然屬於和諧社會建設,但它既然是一種文化建設,當然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我們談四位一體時認為“四位”不是不相容的,不能把和諧社會建設與另“三位”截然分開,建設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和諧文化的性質。和諧文化是各種類型文化處於互相協調、互相補充而不互相損害的狀態,而不是一種文化類型,正如和諧社會是一種互相協調的社會狀態,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一樣。按照辯證法的理解,不存在絕對的純粹的和諧狀態,和諧狀態總是從整體角度講的,總是一個過程,總是一個不斷產生矛盾,不斷協調矛盾的過程。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存在一些無法協調的因素而只能加以拔除。例如,和諧社會中也會存在少量反國家反社會的分子,對他們只能以刑律對待之。在和諧文化中也會有無法協調的腐朽文化,對這種文化也不存在協調問題,而只能限制之,拔除之。但只要我們不任其自由存在和發展而能及時正確對待,就不會影響整體上的和諧狀態。
第三,如何正確處理各種文化之間的關係。協調各種文化之間關係的根本方法應該是“雙百”方針,具體說,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只有這樣,各種文化才能達到和諧共處,相利而不相害。但是,中國現代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因此,決不能忽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和諧文化的統領作用。正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中指出的,在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第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建設和諧文化中的指導作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所概括的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一項重要成果,應加以詳細闡明並付諸實踐。何謂“核心價值”?我認為它就是最根本的價值標準。人們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覺的,雖然也都有一定的盲目性。自覺性表現在有一定的正確的認識和價值標準作為指導。認識和價值標準是很多的,多數是通過前人的實踐產生並傳給自己的,少數是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其中最根本的認識和價值標準就是核心價值,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核心的認識和價值標準構成的體系就是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對它作了一個科學的規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共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是中華民族精神與當代時代精神;四是道德標準。如果一一加以分析,不難看出,主要是兩類內容,一是科學觀點,一是價值標準。這四項按照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順序,構成一個體系。按照傳統的理解,真善美都是價值標準,不僅善與美是人類的價值追求,真、科學真理也是人類的價值追求,因此,《決定》把這個體系稱做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根本,也是先進文化的根本。中國和諧文化、中國先進文化都是社會主義的,它們的客觀基礎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又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下形成的,當然應在其指導下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其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對建設和諧文化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對建設整個和諧社會和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指導作用。全國人民應該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充分發揮其在一切社會主義現代化工作中的指導作用。

新時代闡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力量、道德滋養。習近平同志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收錄編輯了《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