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拱橋(橋樑四大基本形式之一)

中國石拱橋(橋樑四大基本形式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拱橋是中國傳統的橋樑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多種多樣,在中國橋樑發展史上一經出現,發展很快,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樑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另外橋樑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一文,最成功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為讀者詳盡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歷史及特點,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說明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石拱橋
  • 外文名:China stone bridge
  • 屬於中國傳統的橋樑四大基本形式
  • 相關作品:《中國石拱橋》
  • 意義:珍貴的遺產
中國石拱橋,乃是千百萬座中國橋樑中傑出代表之作。千百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建造著,它們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為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石孔橋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本文所介紹的兩座橋,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七百年,它們都稱得上雄偉堅固,迄今仍保持著初創風貌,可以通行重車,在中外石橋中是罕見的。趙州橋敞肩式的創造,早於西方七個世紀,它們之所以能夠經久不壞,說明設計與施工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再如趙州橋的淺基礎、短橋台,不少現代工程師表示驚嘆,因為經過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無恙,這決不是偶然的,唐朝張嘉貞的《安濟橋銘》中所云:“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一評價,幾乎和二十世紀工程界學者異口同聲,技術高超,於此可見。本文在大量史實中,用“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來概括古代石拱橋技術上的成就,這是古今中外橋樑以及任何建築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我國的能工巧匠發揮智力,大膽創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同時,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能有一處敗筆。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貴的遺產,顯示著中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樑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美麗石拱橋美麗石拱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讚美橋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淨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如此之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線,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趙州橋趙州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州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樑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裡,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李春李春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會在人們腦海里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