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陵

《中國皇陵》由徐潛主編:帝王陵墓,實際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我國從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時三千餘年,其間,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和地方政權,共有帝王五百餘人。至今地面有跡可尋、時代明確的帝王陵寢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國半數以上的省區。 《中國皇陵》適合大眾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皇陵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頁數:188頁
  • 開本:16
  • 作者:徐潛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721539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既有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中國皇陵》由徐潛主編,就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編者想通過這本圖書把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展示出來,讓具有國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本書介紹了:黃帝陵、清東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成吉思汗陵。

圖書目錄

一、黃帝陵
二、清東陵
三、秦始皇陵
四、明十三陵
五、成吉思汗陵

文摘

一、黃帝陵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如一個夢一般、謎一樣的傳說,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頭,在炎黃子孫腦海中刻下了永久的印記。今天,傳說中五帝之首的軒轅皇帝陵園的發現終於揭開了歷史的新一頁,使我們對於我國古代源遠流長的上古記憶有了更進一步的新認識。
(一)黃帝陵的來歷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傳說中開創了中華文明的祖先。相傳他用玉做兵器,發明創造了舟車弓矢;他的妻子教會婦女養蠶取絲;在他統治期間,史官倉頡始創文字;大臣大撓發明了乾支曆法;樂官伶倫製作出了樂器。黃帝采銅鑄鼎,宣告了石器時代的結束,並掀開了青銅時代的序幕。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與黃帝的高功殊勛是密不可分的。
黃帝還以他懲惡揚善並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豐功偉績而載入史冊。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皇帝從崑崙山來到荊山查看。為煉仙丹給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銅,汲湖中之水,鑄鼎于山下。到此祭祀拜祖的後人絡繹不絕。現已修復了象徵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日鼎湖,其弓日烏號”。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後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冢,並建廟祭祀。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黃帝陵來歷的傳說:據說黃帝活了一百一十八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黃龍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跨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黃龍暫且停下,讓他去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留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位於靈寶市區西二十公里的陽平鎮,在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它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皇帝部落在此代代相傳、繁衍生息的歷史佐證。古代名士文人紛紛前來參拜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拜謁,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著名詩人賀敬之也有詩在此:“中華五千年,史證靈寶見。荊山登高望,古今兩驚嘆。”
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資六百萬元在原址上建設成了陵墓(衣冠冢)、閣樓、大殿、山門、碑廊、亭台等景點。陵的西端有一高六米,周長四十餘米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條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著一種龍鬚草,為龍鬚所變。年年農曆二月初九前後,人們便絡繹不絕地來此地祭祀瞻拜。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炎黃子孫就開始了對黃帝陵廟的祭祀活動。這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以及他們與學生的對話語錄中,都能夠得到充分的證明。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代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才形成一種制度,因此黃帝陵園也最早建於秦代。秦在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便規定了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為“墓”。到了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以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修建了一座“軒轅廟”以祭拜華夏祖先。在唐代宗大曆五年至大曆七年,又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的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共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嚴重威脅到黃帝陵,地方官員上書朝廷請示搬遷,於是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命當地官員遣人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至橋山東麓黃帝行宮。在此之後,黃帝陵廟有過多次修繕和擴建的工程,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範圍,都已經遠遠超過古代。正如一首民謠所說的:“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P2-4

序言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既有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該書就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我們想通過這套圖書把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展示出來,讓具有國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其實,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樣,都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綜合體”,是一種長期積澱的文明結晶。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樣,我們今天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交融在一起。我們想通過這套書,把那些文化中的閃光點凸現出來,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價值的營養。做好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是每一個發展中的民族首先要正視的一個課題,我們希望這套文庫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在這套以知識點為話題的圖書中,我們力爭做到圖文並茂,介紹全面,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吉林文史出版社做書的準則是“使人崇高,使人聰明”,這也是我們做這套書所遵循的。做得不足之處,也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4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