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牛

中國水牛

外貌特徵:頭部長短適中,前額平坦較狹,眼大稍突出,口方大,上下唇吻合良好,鼻孔大,鼻鏡黑白,耳大小中等,鬐甲隆起,寬厚。前胸寬闊而深,胸部肌肉發達,肋骨弓張良好,四肢粗壯,蹄圓大,蹄殼黑色,質地緻密堅實。全身為深灰色或淺灰色,隨年齡增長,毛色逐漸由淺灰色變成深灰色或暗灰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水牛
  • 拉丁學名: Chinese buffalo
  • 別稱:老水牛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Artiodactyla)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Bovidae)
  • 亞科:牛亞科
  • :牛族
  • :水牛屬
  • :水牛
  • 亞種:中國水牛
  • 分布區域:淮河以南的水稻種植區
簡介,中國水牛起源,物種分類,生活習性,適應性能,繁殖性能,

簡介

中國水牛原為中國南方水稻區的重要役畜,絕大多數分布於東南和西南兩區,以在淮河以南的水稻產區最多,占全國水牛總數的97.7%。中國水牛均屬於沼澤型,體格粗壯,被毛稀疏,多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向後方彎曲。皮厚,汗腺極不發達,熱時需浸水散熱,故名。腿短蹄大,適於水田耕作。役力、泌乳量和耐粗性都比黃牛高。蘇北的海子水牛上海水牛、河南的信陽水牛、湖南的濱湖水牛、四川德昌水牛、雲南德宏水牛為優良品種。水牛角可入中藥。
中國水牛
農用役畜。沼澤型水牛。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役力強,屠宰率53%,發病率低,性溫順,易調教,以耐粗、耐勞著稱。
中國是水牛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資料 ,截止 2003 年我國水牛飼養量為 2275.9 萬頭,居世界第二位。中國水牛主要分布於北緯 36°以南 ,東經 97°以東地區, 這個地區包括中國 18 個省(自治區、市)[ 6]。水牛分布地域的海拔高度由沿海一帶 4 m 至雲貴高原 2 500 m ;平均溫度 12°C ~ 29°C ,年均雨量為 800 mm ~ 1 500 mm ,屬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不同氣候條件的水稻種植區[ 6]。我國水牛主要集中於廣西 、雲南、貴州 、湖北、四川 、湖南 、江西和安徽等 9 個省區 ,占全國水牛總數的 88 .41%[ 6,7]。中國水牛主要為沼澤型水牛 ,一般以產地命名[ 6,8]。我國現有沼澤型良種水牛(已確定了漢英對照水牛品種名稱)18 個品種(類群),它們是:濱湖水牛、德昌水牛 、德宏水牛、滇東南水牛、東流水牛、恩施水牛、福安水牛、涪陵水牛、富鐘水牛 、貴州水牛 、海子水牛 、江漢水牛、上海水牛、溫州水牛、西林水牛、興隆水牛 、信陽水牛和鹽津水牛 [ 6,9] 。除了沼澤型水牛,我國從國外還外引進了著名的摩拉水牛和尼里 -拉菲等河流型水牛, 用於改良本地沼澤型水牛 [ 6] 。隨著國外引進水牛對本地水牛雜交改良的推進, 還出現了雜交型水牛群體 [ 6] 。過去 ,一直報導我國本地水牛均屬沼澤型水牛 [ 6] ,但近年在雲南省西部騰衝縣檳榔江流域發現有河流型水牛存在 ,群體數量在 1500 頭以上 [ 10,11] , 表明我國本土水牛儘管主體上為沼澤型水牛, 但還存在少量河流型水牛資源 。

中國水牛起源

水牛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vidae), 水牛屬(Buba-lus)。水牛屬下可以分為兩個亞屬 , 分別是亞洲水牛亞屬(Bubalus)和非洲水牛亞屬(Syncerus)[ 28~ 29]。野生的非洲水牛亞屬雖然能夠在圈養的情況下繁殖, 但 是 還 沒 有 被 馴 化 , 目 前 仍 處 於 野 生 狀態 [ 28~ 292] 。現在世界上所有家養水牛都屬亞洲水牛種(Bubalus bubalis),都是由亞洲水牛亞屬(亞洲野水牛)馴化而來 [ 28~ 29] 。20 世紀 30 年代末 ,麥格雷戈(Macgregor , 1939)又把亞洲家養水牛又分為沼澤型(Swamp)與河流型(River)水牛兩個類型[ 6]。這兩類水牛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並在形態特徵、行為習性、染色體核型和利用方向上存在明顯差異 [ 6] 。沼澤型水牛染色體核型 2n =48, 具有泡水和滾泥的行為習性,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東南亞等地區, 其體形較小,產奶量較低, 多為役用 ;而河流型水牛染色體核型 2n =50, 產於江河流域地帶 ,習性喜水 ,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陸、地中海、南歐等地區, 其體形較大,產奶量較高, 一般為奶用[ 6]。沼澤型水牛與河流型水牛之間的遺傳差異 、群體遺傳關係及起源與分化問題一直是科學界感興趣的問題之一。國內外學者從血液生化標記、微衛星標記、mtDNA 標記等角度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 :沼澤型和河流型水牛存在著顯著的遺傳差異, 它們之間的遺傳分化程度較大,故有人將它們劃分為亞洲水牛種(Bubalus bubalis)下的兩個亞種 [ 6,13~ 15,23,27,30~ 40] 。家養水牛馴化地點在亞洲,且都是由亞洲水牛亞屬馴化而來的已有明確的結論 [ 29] ,但兩種類型水牛世系的分化是發生在馴化之前, 還是在馴化之後,馴化地點在那裡以及他們的擴散路線等問題還有爭議 [ 13,14~ 36] 。例如, Lau等 [ 33] 認為家養水牛的祖先是一種起源於東南亞地區的類似沼澤型水牛的動物, 其向北擴散 ,在中國被馴化成沼澤型水牛;向西擴散 ,在印度次大陸被馴化成河流型水牛 。而 Kierstein 等 [ 13] 的研究支持所有養水牛均來自一次馴化事件,即在 5000 年前馴化於印度次大陸 。但近年來自 mtDNA 標記和微衛星DNA 的信息提示 ,沼澤型和河流型水牛是在不同的地點獨立馴化而來的[ 23,27,4]。關於中國家養水牛的起源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水牛是非本地馴化而來的 ,認為其來自東南亞或印度次大陸 [ 29] 。但基於考古及 mtDNA 母系遺傳、微衛星 DNA 雙親遺傳等方面的研究結果 ,揭示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水牛的國家之一[ 6,23,27]。在中國的黑龍江 、北京、河北、山東 、山西、河南、四川和浙江等地發現的從更新世中期到更新世晚期的大量水牛化石 ,說明在遠古時代 ,中國大地上就存在水牛的野生種 [ 6,27] 。另外,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諸文化和湖熟文化等考古點發現的眾多水牛骨骼,都證明中國先民飼養著水牛[ 6]。沼澤型水牛在中國的馴化發生在距今 7000 年以前, 馴化地點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可能是伴隨著該地區距今 8000 以前水稻栽培農業的出現而出現的[ 6,27]。隨著水稻農業文明的擴展和傳播 , 水牛也隨之擴散到了中國南方其他地區 , 最後又由中國南方擴散到了東南亞。近年國內外採用血液生化遺傳標記、微衛星DNA 和 mtDNA 等遺傳標記的研究結果均提示了沼澤型水牛是由中國南部擴散到東南亞的[ 14,35]。最近,mtDNA 變異分析結果支持沼澤型水牛起源於中國,而不是起源於東南亞 ,且而河流型水牛起源於印度,東南亞地區可能是沼澤型和河流型兩種水牛的混雜之地 [ 27, 41] 。至於中國本土的河流型水牛—檳榔江水牛的起源, 則可能與其產地接近印度次大陸(河流型水牛產區)的地緣因素及邊貿等原因有關

物種分類

根據分布地區、生態條件和體型大小,300天泌乳期產乳量500~1000千克,中國水牛可分為以下類群:①濱海水牛。主要分布於東海海濱的上海郊區與江蘇的鹽城地區,有上海水牛海子水牛等。屬大型水牛。3歲正式使役,成年公牛體重 700~900千克,母牛500~600千克。體長大而勻稱,成年公牛體重450~500千克,肌肉發達。役力強,肉用性能較好。②湖區水牛。在海拔1800~2600米的高原上能正常繁殖與使役。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平原湖區,有湖南省的濱湖水牛、湖北省的江漢水牛、河南省的信陽水牛、江西省的鄱陽湖水牛等。數量多、分布廣,體型中等(見彩圖)。成年公牛體重500~650千克,體型中等,母牛450~550千克。體軀矮壯,肌肉發達。役力強,能勝任淤泥湖田耕作。③高原水牛。主要分布於高原平壩地區,體軀矮壯,如四川涼山的德昌水牛、雲南德宏的德宏水牛等。母牛450~550千克。體型中等,成年公牛體重500~700千克,體型中等(見彩圖)。母牛480~550千克。體軀較高,適於山地放牧及河谷壩區耕作,在海拔1800~2600米的高原上能正常繁殖與使役。④華南水牛。肉用性能較好。主要有廣東的興隆水牛、廣西的西林水牛等。體型較小,成年公牛體重450~500千克,母牛350~450千克。母牛500~600千克。

生活習性

中國水牛一般在2歲開始調教,3歲正式使役,4~12歲為使役能力最強的時期,使役期可達12~18歲。主要分布於東海海濱的上海郊區與江蘇的鹽城地區,泌乳期長約 8~10個月。300天泌乳期產乳量500~1000千克,繁殖率50%左右(30~80%)。中國為了改進水牛的乳、肉生產性能,易調教,曾先後從印度和巴基斯坦引進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與本地水牛雜交,其三品種雜種後代305天平均泌乳量達2400千克,發病率低,屠宰率53%,役力也有增強。

適應性能

中國水牛分布範圍廣,分布區的生態條件不完全一樣,如長江中下游,夏天酷暑,絕對高溫可達41~43℃,冬季風大嚴寒,絕對低溫達-15℃,水牛仍能適應。水牛發病率低,一般在5%左右,在稍微改善飼養管理的條件下,水牛很少發病。水牛性情溫馴,便於管理,廣大農村都以老人或體弱者飼養管理水牛,五、六歲的兒童即可牽引或騎乘放牧。
評價與展望:中國水牛數量多,分布廣,體質強健 ,抗蜱,耐粗,適應性強,乳肉生產潛力大,役用性能好,利用年限長,是我國重要的畜種資源。我國對水牛的利用還只限於使役,一年實際使役的時間僅3~5個月,有的地區更短,不到3個月。利用擠乳的地區很少,用老殘牛屠宰作肉食,為了擴大水牛的用途,提高飼養水牛的經濟效益,應由單一的役用逐步向役、乳、肉綜合利用的方向發展。

繁殖性能

公牛1.5歲開始有性慾,尾追爬跨發情母牛,2歲半至3歲開始配種,4~8歲精力最旺,配種能力最強,以後逐漸下降。中國本牛的繁殖以自然公牛爬跨到拒絕公牛爬跨的間隔時間為18~36小時。一般為常年發情,但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春未夏初勞役重,冬季缺乏青飼料,營養狀況下降,母牛發情的比例很低,約20%~30%,秋季膘情良好,氣溫也較適宜,母牛發情比例達70%~80%,為母牛發情旺季。母牛繁殖年限為14~15歲,營養狀況好,勞役輕者可達18歲左右,個別可達20歲以上。產犢密度大多數5年產3犢或3年產2犢,一般終生可產犢8~10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