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鶴慶卷

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鶴慶卷

《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鶴慶卷》內容簡介:鶴慶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門”。地跨東經100°01′~100°29′,北緯25°57′~26°42′。東有金沙江與永勝縣分津,南臨雞坪關與賓川縣接界,西擎馬耳山與洱源、劍川縣接壤,北眺玉龍山與麗江市毗連。總面積2395平方公里。總人口260088人,白族為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57.5%;其他為漢、彝、傈僳、苗、壯、納西、藏、回、傣等民族。全縣設雲鶴、草海、辛屯、松桂、朵關、西邑、黃坪鎮和金墩、六合、中江鄉10個鄉鎮。縣治設雲鶴鎮,距州府所在地下關136公里,距省府所在地昆明480公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鶴慶卷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326頁
  • 開本:32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作者:白庚勝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1827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鶴慶卷》編輯推薦:鶴慶山川秀麗,物產豐富,素有龍潭之鄉、魚米之鄉的美稱。獨特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物產資源,必然孕生出優美而獨特的龍故事、山川風物和名優特產品傳說。在鶴慶,一座山(《五老山的傳說》)、一條河(《籮漏河》)、一個石(《美人石》)、一潭水(《歌樂潭》)、一棵樹(《樹木的傳說》)、一朵花(《百合香》)、一味藥(《草烏和都拉》)都被人們賦予生命,用來寄託自己的希望和理想。這些故事和傳說,內容廣泛,想像豐富,景、物、人的個性與哲理美,交相輝映。人們把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對宇宙的認識,藉助於自然界和物來表達,凝聚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是人民思想感情和智慧的結晶。把景、物、人融為一體,凸現人生哲理、表現民族精神,是《鶴慶卷》作品中的另一特色。

圖書目錄

大理山茶別樣紅(代前言)
神話
創世神話
勞谷勞泰
人和五穀是怎樣來的
虎公虎母造萬物
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
兄妹成婚
葫蘆傳人種
石像什
長壽祖太
媽佛和爹佛
銅鼓老祖包登
傳說
本主傳說
風流的東山老爺
虹竹
歌仙和花神
月亮姑娘
鬥神爺是誰
白文的由來
藥神
龍的傳說
龍神
牟伽陀開闢鶴慶
大力神與二力神
蝌蚪龍與銀河
小白龍不應彭家水
牧童和龍女
笛聲吹動龍女心
女龍王
龍爪
劉家龍潭
龍耍珠生五穀
風物習俗傳說
朝石□山的由來
火把節的來歷
祭鳥節
剽羊節
催春節
祭月節
日月甲馬
漂河燈
立夏節吃涼粉的由來
清明節上墳為何要插楊柳
五老山
王子城
飛來寺
北衙三寶塔
雲鶴樓
火燒橋
魚山
雷打石
沖牛石
三瓶酒
籮漏河
洗馬池
白族婦女服飾的來歷
系滿襟圍腰的由來
搶婚
歌樂潭
呼須
鶴慶乾酒
故事
地名故事
鶴慶“屯”、“登”、“營”
虹潭村
松桂
阿隆壩
琵琶山
石崖村
靈母山、鸚鵡水與鸚哥浦
公雞石與癩石坡
人物故事
諸葛亮的故事
“一箭”之地
斬蛇留五寶
黃坪火把節
孟獲“空城”退諸葛
忽必烈與火把山
建文皇帝的故事
“建文還有白雲山”
油炸關
眠龍洞
渡龍橋
紫金皇帝的下落
蔣宗漢的故事
捉蟒得寶刀
天生橋救牧童
火牛陣大敗洋鬼子
福水灌福地
紅軍故事
紅軍三萬三,路過波羅莊
慈母泉
賀龍泉
對弈
草鞋田與騾子地
劉三得寶
五角紅星
紅軍帽
紅軍樹
“紅軍好”鳥
生活故事
賽寶
啊呀呀
賭鬼偷賣生死簿
懶漢與懶鬼
牛皮聖旨
親姊妹不如破篦子
石頭妹
金豆子
揀金子
玉花瓶
麻雀田
治懶病
三月桃與篩子水
幻想故事
雁池海
石葫蘆
青蛙討媳婦
杜鵑鳥
泥鰍的來歷
水牛報仇
牛與狗
馬、驢和騾子為何沒有角
黃鱔和水牛
貓為什麼吃耗子
馬蜂和蜜蜂為何結仇
熊和兔的故事
鸚鵡仙子
草烏和都拉
梧桐樹
樹木和石頭
當歸的故事
當歸鳥
樹的故事
南瓜娃娃討媳婦
……
笑話

後記

鶴慶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門”。地跨東經100°01’~100°29’,北緯25°57’~26°42’。東有金沙江與永勝縣分津,南臨雞坪關與賓川縣接界,西擎馬耳山與洱源、劍川縣接壤,北眺玉龍山與麗江市毗連。總面積2395平方公里。總人口260088人,白族為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57.5%;其他為漢、彝、傈僳、苗、壯、納西、藏、回、傣等民族。全縣設雲鶴、草海、辛屯、松桂、朵美、西邑、黃坪鎮和金墩、六合、中江鄉10個鄉鎮。縣治設雲鶴鎮,距州府所在地下關136公里,距省府所在地昆明480公里。
鶴慶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漢以前屬昆明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漢至唐初,未單獨建置,分屬益州、永昌、東河陽等郡的葉榆縣。南詔時期始建郡,稱謀統郡。大理國時期稱謀統府。南宋寶祜元年(蒙古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大理後設鶴州。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置鶴慶路,縣名由此始。明洪武年間,設鶴慶軍民府。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撤府為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為縣。1949年7月1日鶴慶解放後,屬麗江專區,1956年改屬大理白族自治州。
鶴慶,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地方,被人們稱之為“文墨之邦”。這方“人類和萬物的來源”的誕生地,在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諸葛亮南征,曾戍邊屯軍於此,給這裡帶來了巴蜀文化;南詔時期,唐王朝曾有10多萬中原將士和商賈遊民,留居南詔境內,給鶴慶帶來了黃河文化;明、清兩代的軍屯、民屯、商屯和開疆移民舉措,又給這裡帶來了長江文化。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鶴慶商幫逐漸形成規模,拓寬了蜀身毒道、茶馬古道,鶴慶成為了這些驛道上的後軸,也成了傳播民族文化的壤床……南北文化的交流,再融合本地白、彝、苗、傈僳、漢族等民族的本土民族文化,便孕育和浸潤出多元的鶴慶民族文化。民間文學,是鶴慶民族文化的主體。
民間文學,是滋生於本土的一種勞動人民口頭創作,靠口耳相傳,廣泛傳播於勞動人民之中的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它是人類歷史上為適應基本需要,藉符號之創造和傳播為人群所熟悉、掌握和傳播的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它是人類行為模式和社會行為的歷史積澱,是融人類價值標準、意志、能力和創造性的社會活動產物,是人類長期積累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知識總匯,是勞動人民的一個十分豐富的精神世界——其內容反映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抒發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表現了人們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鶴慶各族民眾在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像群星般璀璨、各呈異彩的各類民間文學作品。
鶴慶民間文學蘊藏頗為豐富。建國至今,所蒐集到的散文體作品有1000餘篇(部),約2 500萬字;歌謠類作品約30萬行。這些作品中的有些篇章,建國前就輯入《雲嶺牧歌》等書刊中。大部分優秀作品,建國後亦分別在《民間文學》、《山茶》、《邊疆文藝》、《大理文化》等刊物上發表或集輯成書出版。據不完全統計,僅建國至今,鶴慶的民間文學作品發表於公開出版刊物上的就有《石祖太》、《虎公虎母造萬物》等300餘篇,約100萬字;單行出書有《劉三得寶》、《紅軍傳說故事》等23本,約80萬字。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和黃坪鎮文化站,還分別編輯、出版了《鶴慶民間故事集成》、《黃坪民間文學集成》二書,約60萬字。已發表和出版的民間文學作品,總計約240萬字,得到各方好評。
鶴慶民間文學多種多樣,體裁完備。散文體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笑話等,韻文體有創世長歌,甸北田埂調、白族調、白依踏魯調、漢調、西山“打歌”調、阿勒勒調,對口山歌、傈僳調,上下句調、四句調、民謠、兒歌、諺語、謎語等。凡民間文學領域裡所有的表現體式,鶴慶民間文學都無所不包。
鶴慶民間文學,內容最豐富,所反映的領域較為全面,其藝術情趣及特點,都各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因鶴慶歷史悠久,傳統及民族文化蘊含豐厚,民族眾多,民俗文化資源鮮活,又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口,就必然會孕育和萌生出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學作品。其中,不同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不同神性、神格的神奇瑰麗的神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互不相同、優美動人的風物傳說。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都有其恢宏熾烈的風俗故事。每個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朝代,都有其悲壯激昂的歷史人物故事,多姿多彩的匠人傳說,妙趣橫生的機智、幽默人物故事和寓意深遠的生活故事,名聞遐邇的土特產品傳說,以及近代孕生的可歌可泣的紅軍傳說故事,文人及文化風情傳說。還有燦如山花、風韻旖旎、勢如江海、氣似長虹的民歌、民謠……這些,組合成璀璨的鶴慶民間文學星宇。
在萬紫千紅的民間文學百花園中,鶴慶及外來的一批批文化“園丁”,默默地辛勤耕耘著。早在20世紀30年代,宣伯超、章正舉、王懋程等先輩,就在園中拓荒。分別採錄、出版了《雲嶺牧歌》、《鶴陽舊話》(手抄本)等書稿。建國後,章虹宇、史園林、洪偉、熊元正等青年學子,亦投身於鶴慶民間文學的採錄工作,採錄了大量的民間文學資料,並分別發表和出版了《紅軍頌》、《黃栗坡》、《劉三得寶》等約30萬字的散文和上千行民歌作品。1958年,省白族民間文學調查組、省軍區、大理軍分區組成的各路革命軍隊資料徵集組到鶴慶採風,共採錄到民間文學資料散文約20萬字,民歌近萬行。“文革”以後,鶴慶民間文學再逢陽春,章虹宇、楊鎧、杜寬活等一大批民間文學工作者,重進“百花園”搶救無形文化遺產。20年來,採錄到民間文學資料約百萬字,發表和出版了近50萬字的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老民間文學工作者楊知勇、傅光宇先生,分別多次帶領雲南民院、雲南大學中文系部分學生到鶴慶採風,採錄到大量的民間文學資料。編輯“三套集成”之際,鶴慶成立了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再度對縣內無形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搶救,新採錄到民間文學資料約50萬字。並編輯了歌謠、諺語集成約3萬行,出版了34萬字的《鶴慶民間故事集成》。
人們把鶴慶比作是民間文學的海洋,這話並不過分。在鶴慶境內,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唱民歌、講傳說故事的活動,就像身影一樣同人們並存。縱觀鶴慶民間故事的流布情況,山區白、彝、傈僳、苗族間,多流傳原始、古樸的神話及神性人物故事。西山區為民間文學的“富礦”,這兒多“產”創世神話和本主故事。《人類和萬物的來源》、《石祖太》等名著,就孕生和採錄於此地。草海、辛屯兩鎮,多風物故事和節日、民俗傳說。金墩鄉和松桂鎮,多文人、工匠故事和土特產品傳說。六合、中江鄉多動、植物故事和生活故事,六合鄉的白依人多創世神話和動、植物傳說。朵美、西邑兩鎮,多風俗、匠人和歷史人物故事。其中,傈僳、苗族居住地,多神性人物和生活故事。雲鶴、黃坪兩鎮,多歷史人物、機智人物和傳奇、幽默故事及節日傳說、紅軍傳說故事……其中,雲鶴、草海和黃坪鎮,為鶴慶民間文學寶“礦”中的“礦晶”產地。
鶴慶民間故事數量如此之多,流傳如此之廣,除故事傳承人的功勞外,舉辦民俗活動與傳承民間故事融為一體,亦是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在舉辦傳統節日、祭祀本主和祭山川樹石等民俗活動中,都有歌舞娛神的儀式。而這些儀式所頌讚的內容,即是講述所祭主體“業績”故事的集體活動。這樣,講“故事”豐富了民俗活動,民俗活動又成為傳承民間故事的載體。故而,得使民間故事世代傳承。
蒐集、編輯和出版民間故事,是一項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效地保護和利用無形文化遺產,使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文化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的功在千秋的文化工程。我們遵照《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編輯委員會的部署、要求和有關規定,編輯《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大理鶴慶卷》(下簡稱《鶴慶卷》)。在上級編委會和中共鶴慶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局的直接領導、關懷下,經百日的努力,終於編輯完成了《鶴慶卷》初稿。在編輯過程中,我們自始至終堅持編輯全書要“全”、“真”和“三要”、“三不要”的方針和要求,爭取把《鶴慶卷》編輯成收集最全面、內容最豐富、體裁最完備、體例最科學的精品工程,使之成為為國家、為後人保存最有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書稿中所入編的作品,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再三覆核而選入的。其中,三分之一的作品,選自建國後發表於各種公開出版刊物上的優秀傑作;另三分之一,選自《鶴慶民間故事集成》和《黃坪民間文學集成》二書;其餘皆為新採錄的優秀故事。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鶴慶民間故事太豐富了,好比是取之不盡的珍珠,顆顆各具璀璨的光彩,因受容量之限,只得忍痛割愛,不能全部入書。我們所做的工作,只不過是用根彩線,把一顆顆五光十色的珍珠穿串起來。挖掘和淘浣珍珠者,是鶴慶各族人民。
《鶴慶卷》中入選的作品,宛若是從石寶秀嶺、漾江河畔採摘來的一束束散發著泥土芬芳的鮮花。她折射出鶴陽的湖光山色,傳送著鶴陽田園風光的馨香。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是進瀉出強烈的浪漫主義理想色彩。故事藉助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一篇篇人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瑰麗神話。以樸素的宇宙運動和變化的進化論,創造了《人類和萬物的來源》、《彝族白族本是親兄弟》、《日月甲馬》等神話傳說。藉助於豪壯、旖旎、豐富、多彩的想像之翼,馳騁於上穹星空,海底龍宮。人神一體,千變萬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熔為一爐,氣貫山河。這些作品,是從人們精神世界中進放出的藝術花朵。它直接地或曲折地、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產生它的那個社會的生產、生活、宗教、風俗、道德觀及審美觀,堪稱是積澱人類遠古社會的活化石。
鶴慶山川秀麗,物產豐富,素有龍潭之鄉、魚米之鄉的美稱。獨特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物產資源,必然孕生出優美而獨特的龍故事、山川風物和名優特產品傳說。在鶴慶,一座山(《五老山的傳說》)、一條河(《籮漏河》)、一個石(《美人石》)、一潭水(《歌樂潭》)、一棵樹(《樹木的傳說》)、一朵花(《百合香》)、一味藥(《草烏和都拉》)都被人們賦予生命,用來寄託自己的希望和理想。這些故事和傳說,內容廣泛,想像豐富,景、物、人的個性與哲理美,交相輝映。人們把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對宇宙的認識,藉助於自然界和物來表達,凝聚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是人民思想感情和智慧的結晶。把景、物、人融為一體,凸現人生哲理、表現民族精神,是《鶴慶卷》作品中的另一特色。
鶴慶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民風純樸,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文化底蘊豐厚,就必然會產生出反映它們的動人故事。本主故事光彩四溢;歷史人物蔣宗漢、楊玉科的故事深沉凝重;機智幽默人物故事中的趙成、倮波是那么大智大勇;傳奇故事中的意境又是那么雋永無窮……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儘管他們的面貌、性格、經歷、語言各異,均被人們刻畫得各具特色,栩栩如生。他們身上,展示出各族人民共有的勤勞勇敢、樸實善良、大公無私、助人為樂、心靈手巧、聰敏機智、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高尚品質。從作品中,讓人們得到關於人生、理想的種種有益啟迪,增強人們識別真假、美醜、善惡的能力。這些故事,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閃耀著鮮明的地方民族色彩,這是本卷的又一特色。
編選入《鶴慶卷》這個集子中的作品,僅只是鶴慶民間文學滄海中的一粟。透過它,折射出鶴慶各族人民的歷史光斑,透視出社會發展的年輪,展示出異彩紛呈的風土民情,再現了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寄託了人們追求幸福自由的美好願望,表達了為理想不屈不撓鬥爭的信念和決心。它“是人們靈魂的忠實、率真和自發的表現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傾吐悲歡苦樂的情懷;也是人民的科學、宗教和天文知識的備忘錄。”(拉法格語)它不但有藝術魅力、娛樂作用、認識價值、現實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研究我國的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語言學等學科,都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可把它稱做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
編輯此書,難免得珠失寶,只待今後續編時,再擷英補遺。
章虹宇
2004年12月13日

序言

春天的故事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21世紀是與中國民間文藝保護的春天一起來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紀新中國歷史開篇注定要從知識界對民間文藝的關注及其從中尋找現代化的資源與動力開啟那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精英階層乃至普通民眾,在新紀元伊始之際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華大地上五千年積澱豐厚的民間文藝遺存:幾多焦慮,幾多審視,幾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個世紀的痛苦與歡樂、犧牲與勝利之後,隨著4月的和風一寸寸染綠京城的街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終於完成了新統帥部的組建,並在馮驥才主席的倡導下作出了用10年時間在全中國境內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戰略決策。其內容是對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56個民族的民間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終編纂出版縣卷本《中國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國民間美術圖錄》(31卷)、專題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20卷)、《中國剪紙集成》(50卷)、《中國唐卡集成》(20卷)、《中國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國服飾集成》(60卷)、《中國彩塑集成》(10卷)、《中國民窯陶瓷集成》(10卷)、《中國皮影集成》(10卷)、《中國民間傑出傳承人集成》(100集)、《中國史詩集成》(300卷)、《中國民間敘事長詩集成》(500卷),並命名一大批民間藝術家,建立一系列民間文藝之鄉與民間文藝保護基地、傳承基地,建設民間文藝資料庫。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華文明根脈、傳承中國文化薪火。
想當初,沒有上級的指示,沒有企業的支持,沒有出版社的承諾,一切都只是一個發生在初春里的夢。於是,多少讚嘆如春潮湧起,多少懷疑似濤聲依舊,多少譏諷穿行在街巷,多少風險橫陳於前路。但是,緊迫感、責任心使我們義無反顧,民間情懷、國家利益令我們堅定前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眾志成城,誓將夢想化現實。
由於順應了發展多元文化的時代潮流,也順應了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復興的黨心、民意,春天的夢想一天天成長: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扶持優秀民間文藝及國家級大型文化工程之後,中宣部決定襄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持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獲得民間文藝界前輩賈芝、馮元蔚諸先生的全力支持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新聞發布會於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實施工作會議於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開,第一批實施省區及專項隨之開展行動。
作為主幹項目,編纂出版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學全書”從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動議之初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是因為:作為這項工作重要基礎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的組織系統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編纂工作仍在進行;大多數地區都已編定有關縣卷本。我們相信,它定能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第一批收穫。
難忘啊,從1984年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當時稱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曾先後動員200多萬名民間文藝工作者從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民間文學普查,先後收集到40億字的文學資料。其中,包括184萬篇民間故事,302萬首民間歌謠,748萬條諺語,各種專集4000多種。這是一筆多么豐厚的遺產!如今,作為這項工程的最終成果《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省卷本的編纂出版正在接近尾聲,而曾經主持這項工作的鐘敬文、馬學良、姜彬等領袖人物卻長眠大地,再也看不到這賞心悅目的收穫,還有許多民間文藝傳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許多“三套集成”工作者從“青青子衿”變成了“白髮老翁”。面對這一切,除了繼續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後續工作之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能夠拒絕編纂出版他們苦苦收集到的民間文學原始資料?
懷著如火燃燒的激情以及對民間文藝事業的忠誠,我們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於2004年4月正式啟動《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專項。那時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長,落英繽紛,群鶯亂飛”,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實施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懷與文化領袖的睿智,始終堅持將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學全書”編纂出版工作納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並具體過問它的體例設計、出版、文本審定、封面設計,真正做到了事無巨細、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學創作卻因此被束之高閣;楊亮才先生是中國民間文藝界的老同志、老領導,他不僅參與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部策劃,而且還主動承擔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整體設計、並不顧七旬高齡奔走於湖北、雲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摸底遊說,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範本的編纂工作;趙寅松是白族文化專家,他任所長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並不從屬於文聯繫統,但他在得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在主持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後主動請纓,不僅承擔了《雲南甲馬集成》大理部分的編纂工作,而且還以極快的速度、較高的質量完成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範本的編纂工作。他說:“搶救遺產不分內外,保護文化豈等檔案經費!”這是他的心聲,也是全中國民間文藝工作者的深願;與趙寅松先生一道為示範本的編纂作出貢獻的還有湖北省民協主席傅廣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協主席王作棟先生。在他們的主持下,“當陽卷”示範本的編纂亦高速優質,一錘定音。
隨著河南信陽文聯主席廖永亮、山東棗莊民協主席王善民、內蒙古民協主席那順、中國民協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協主席曹保明、江蘇省徐州市民協負責人殷召義等先後加入到《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編纂工作中來,早日高水平出版這些成果便成為當務之急。也就在這個時刻,經過不斷挫折,我們最終與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喜結良緣。該社有膽有識的社長董鐵鷹先生與總編歐劍先生、副總編王潤貴先生決定投巨資以圓這套“全書”的出版夢。這使我們感到鼓舞,也更使我們堅信中國尚有出版家,而不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這段良緣的是一位名叫孫昕的年輕女士。她曾在2002年與2003年兩次採訪過我,以報導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無“紅頭檔案”、無一分錢的背景下組織實施的壯舉。那時,她是一名記者。2004年,她從《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轉調到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我打電話了解這項工程的進展以及有關成果的出版問題。當她了解到我們雖已獲中華書局斥資幫助出版《中國木版年畫集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資幫助出版《中國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推介叢書》,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出版維艱之後,決定向本社領導反映搶救工程面臨的困難。對此,我心存疑,而被智慧財產權出版社的出版家們鐵肩擔大義,斷然允諾。
這,都是發生在21世紀春天裡的故事。
在這個春天裡,我十分榮幸能成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最高統帥部的一名成員,並奉調協助馮驥才主席主持協會日常工作及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組織領導工作。可以說,這四年里。我是與中國民間文藝的夢想一起不斷成長的。儘管衣帶漸寬、雙鬢初霜,我與我的同仁們卻無怨無悔,抱誠守貞,一直執著於為祖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而努力。這是因為我時刻聽到來自田野的呼喚:暫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我亦不斷被馮驥才主席對國家文化命運的關切所震撼:暫先離開你的書齋,走到人民民眾中去。是的,暫先放下,是為了永遠拿起——學術;一時離開,是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這部洋洋3000卷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即將問世之際,我覺得有必要對這項工作的緣起與經緯作一些簡單的詮釋。
關於名稱 《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名副其實。它之所以以“中國”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內地及港、澳、台地區。港、澳、台地區民間故事作品入“全書”是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金榮華先生之力才得以實現的。這在“三套集成”時代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做到的;所謂“民間故事”沿用的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廣義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體民間口頭創作,包括神話、故事、傳說之屬;“全書”之稱,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國民間故事的基本情況而定,它的確在內容、形式、地域、民族、體裁、題材等方面都比較全面、客觀。以它的編纂出版為標誌,中國民間故事的形象將不再殘缺星碎、模糊不清。
關於關係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與“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心組織實施、全面開拓創新》中即已作過明晰的闡釋:“‘搶救工程’與‘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同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持承辦的民間文化工程。‘搶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種繼承與延續,也是對‘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種拓展與深化、發展。兩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但其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學意義上,‘搶救工程’是對‘三套集成’的範圍擴充,增加了史詩、民間敘事長詩;在藝術意義上,‘搶救工程’增加了民間工藝美術,為‘中國民間文藝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關部分作了‘補天’;在文化意義上,‘搶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力求一網打盡,理清了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存在基礎的關係。在‘搶救工程’實施過程中,還將最終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遺留問題,不僅爭取出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還將對歷時20年的‘三套集成’進行總結、評獎,並探討有關資料的活化與套用問題。”
也就是說,在最初的創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國民間文藝十套集成”工程之組成部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縣卷本是擬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以《中國民間文學全書》的形式加以編纂出版的。後來,由於經費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轍,決定先編纂出版縣卷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歌謠、諺語、史詩、民間敘事長詩等則留待今後再相機啟動編纂出版。顯然,《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編纂出版並不是平地起高樓,也不是刻意另起爐灶,它基本屬於“三套集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縣卷本資料的系統編纂出版。
關於原則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開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推動會議”上,我受主席團的委託,作了《用優異的成績編好(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報告,對編纂出版這部“全書”提出了以下原則:1.分批實施、推進,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部編纂出版任務;2.示範本先行,先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範本及湖北省當陽卷示範本;3.對未編過縣卷本的地區進行普查並編纂縣卷本;4.對已編纂縣卷本但未作過普查的地區進行普查,以補充原有縣卷本資料;5.對已作過普查並編有縣卷本的地區進行補充調查,以豐富原有文本;6.對已有少數民族文字縣卷本進行翻譯並補充有關資料,以編成漢語縣卷本;7.制定體例及出版方案,進行統一編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從中央到省、市、縣的四級領導小組、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領導此項工作。雖然進度不一,但一年多來這項工作始終是按此原則實際進行的。
關於動機 我們的最初動機是:1.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當然包括對民間文學的搶救,搶救性保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於種種原因,從1984年起被蒐集到的民間文學資料正面臨著各種厄運:或佚失無存,或藏諸私家,或變賣造紙,或鼠囓蟲蛀,或風雨侵蝕,必須加大對它們的再搶救:3.通過《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編纂出版,為日後編纂出版《中國歌謠全書》、《中國諺語全書》、《中國史詩集成》、《中國民間敘事長詩集成》等積累經驗,並最終完成“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各層級卷本的全部編纂出版;4.為方興未艾的故事學、傳說學、神話學及類型學、母題研究等提供最生動的資料,推動這些學科的發展進步;5.強化民間故事作品的社會套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設、學術建設、道德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文藝建設、文化產業建設等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親愛的朋友,《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擺放在您的案頭並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國民間文藝工作者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節日。為了這一天,我們付出了我們應該付出的一切;為了這一天,我們為自己的正確抉擇、堅定信念、審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來自人民民眾的偉大創造!
光榮,展示了精神家園守望者的無私與智慧!
我們確信,春天的故事永遠沒有結束,她只會延伸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穫。
2005年8月13日酷熱中
於北京潘家園寓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