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1:先秦史

中國歷史1:先秦史

《中國歷史1:先秦史》是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沈長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史1:先秦史
  • 作者:沈長雲
  • ISBN:7010045275
  • 頁數:447頁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條形碼:9787010045276 
  • 尺寸:23 x 17 x 3 cm
  • 重量:780 g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至今,先秦史上的許多問題仍處在眾說紛紜之中,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例如中國古代國家的產生、古代國家政體、古代社會形態、華夏民族的起源及形成,都是十分重要且至今未在學術界取得共識的基本理論問題。涉及具體史實的問題也不少:首先是夏、商、西周的年代問題,迄至今日,已發表的斷代史著作所採用的年代數據都不統一,僅周武王伐紂之年就有好多種說法。它如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商周生產力水平暨農業勞動方式,商周家庭及社會結構,商周政治與文化之異同,商周暨春秋時期的軍制,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轉型的內涵,所謂井田制及戰國土地制度,乃至部分諸子著作的年代,等等,均在學者中存在著很大爭議。……本書在吸收大量先秦史研究成果和把握最新的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展開論述,書中有較多內容都是以往的先秦史著作或缺的。為了增加閱讀效果,本書又使用了不少插圖相信能為讀者提供更為直觀、客觀的史料。
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的開端,是華夏文明的起源。本書作者通過深入研究,簡明扼要地勾勒了我國自進入文明社會至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亦即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王朝: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的歷史,具體包括這三個王朝的治亂興衰、三個王朝之後的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鬥爭、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發展的狀況、這個時期的民族關係以及社會變遷等內容。本書特別注意吸收近年來學術界有關先秦史研究的成果,也特別注重新發掘的考古資料,包括田野考古資料及古文字資料的介紹。在整體內容的把握上,則更加注重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的分析,注重對中原以外地區文明進程的介紹。這些內容都是以往的先秦史著作或缺的。
本書作者沈長雲,系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先秦史教學與研究,書中包含了他在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及學術問題上的獨到見解。書末附錄《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前瞻》,將有助於讀者對先秦歷史做更深入的了解。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我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一一夏
第一節 夏以前的歷史傳說及相關考古文化
一、傳說中的五帝時代
二、與五帝時代相當的考古文化
第二節 夏後氏的興起及夏王朝的建立
一、夏後氏淵源
二、鯀、禹治水
三、夏朝的建立
四、夏的“家天下”吸有關國家制度
第三節 夏朝的統治經歷及夏的衰亡
一、夏前期的政治動亂與少康中興
二、夏中期的發展及其與東夷地區的關係
三、從孔甲亂德到夏的滅亡
第四節 有關夏文化的考古探索
第二章 強盛的商王朝
第一節 商族起源及商朝的建立
一、商族起源及先商史跡
二、商湯滅夏與建立商朝
第二節 商代國家機構的發展與完善
一、商代的王權與王位繼承制度
二、商代政治區劃一一內服與外服
三、商朝的職官系統
四、軍隊與刑法
第三節 商朝的治亂興衰
一、伊尹輔政與商前期的政治
二、商都屢遷和商中期的九世之亂
三、盤庚遷殷
四、武丁的治績與其征伐
五、商朝統治的危機及其衰亡
第四節 商代的社會經濟
一、作為社會經濟基礎的農業
二、以青銅器製造為主的手工業
三、商業與貨幣
第五節 商代各周邊地區文明的發展
一、商代的東方
二、長江中游地區文明的新發現
三、三星堆與古代的蜀國
四、西北部與北部的方國遺存
第三章 周朝建立及西周時期的政治經濟
第一節 周族發祥及其建立周朝
一、周族先世
二、文王時期周人國家的建立
三、武王克商與建立周朝
第二節 周政權的鞏固與成康之治
一、周公的攝政與東征
二、德治方針及對殷人的懷柔政策
三、成康之治
第三節 西周政治制度的創新與發展
一、分封制及其對西周國家形態的影響
二、建立在嫡長子繼承制基礎之上的宗法制
三、官吏設定及有關制度
四、西周的軍隊
五、刑罰與訴訟制度
第四節 西周經濟及有關制度
一、農業勞動性質與農業技術
二、土地制度與剝削方式
三、手工業與商業
第五節 西周的主要諸侯國
一、衛國
二、魯國
三、晉國
四、姜姓齊國
五、燕國與邢國
六、宋國、陳國與杞國
七、楚國
八、吳的立國及其早期歷史
第六節 西周的民族關係一一諸夏與蠻夷戎狄的對立
一、諸夏來歷及周人夷夏觀念的產生
二、周王朝對淮夷的控制與戰爭
三、儼狁內侵及周對儼狁的防禦戰爭
四、犬戎、西申及其與周王室的關係
第七節 西周中後期社會矛盾的加劇及西周的滅亡
一、從昭王時的衰微到厲王時的“彘之亂”
二、宣王的中興與敗落
三、西周的覆亡
第四章 夏、商、西周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
第一節 三代的“族”一一居民基本的社會組織
一、三代各種族組織廣泛存在的社會經濟原因
二、殷卜辭、金文中的“族”及其內部結構的分析
三、西周時期的宗族與家長制家族
四、與親屬組織有關的幾種制度
第二節 三代的階級與階層
一、統治階級及其內部各階層
二、被統治階級
第三節 三代社會生活與習俗
一、三代人的衣食住行
二、重男輕女及婚冠喪葬諸習俗
三、教育與社會交往諸禮儀
第五章 夏、商、西周的精神與文化成就
第一節 三代的文字與典籍
一、甲骨文
二、金文
三、《尚書》、塒經》、綢易》
第二節 夏、商、西周思想觀念的演進
一、商人的宗教迷信
二、周人的天命論及其民本主張
三、傳統倫理道德的產生
第三節 三代的科技、文學與藝術
一、科學與技術知識
二、文學的產生及《詩經》的藝術成就
三、美術、音樂
第六章 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與社會變革
第一節 春秋時期的政治新格局
一、周室衰微與宗法制的解體
二、各大諸侯勢力的膨脹
三、大夫一一世族集團的產生及發展壯大
第二節 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
一、齊桓公首霸
二、晉文公的霸業
三、秦穆公獨霸西戎
四、楚莊王北上稱霸
五、晉復稱霸與所謂弭兵之會
六、吳、越的興起及其圖霸鬥爭
第三節 生產力的發展及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一、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經濟結構與階級關係的變動
三、土地、賦稅、徭役制度的變化
第四節 春秋中後期各國政治進程及政治制度的變遷
一、各國大夫集團的兼併鬥爭
二、縣制及其它地區行政組織的建立
三、官制、軍制的變化及成文法的頒布
第五節 春秋時期的夷夏鬥爭及相互融合
一、春秋諸夷的分布與其族屬淵源
二、諸夏同諸夷的鬥爭與融合
三、華夏民族的形成
第七章 戰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確立及七雄兼併戰爭
第一節 戰國七雄並立的形勢及各國變法運動
一、七雄並立形勢的形成
二、各國變法與社會變革
第二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形成
一、專制主義官僚制度的建立
二、郡縣與鄉里一一地方行政系統的確立
三、法制的嚴密與完善
四、以徵兵制為基礎的常備兵制及其他軍事制度
第三節 戰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
一、農業暨相關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
二、手工業、商業與城市的發展
三、土地、賦役制度及個體小農的生產方式
第四節 社會結構及風俗習慣的變遷
一、宗族結構的解體及姓氏制度的變化
二、階級結構的新格局
三、衣食住行及其他社會習俗的改進
第五節 七國兼併戰爭與秦的統一
一、從魏霸中原到霸權向齊的轉移
二、從齊、秦對峙到齊、楚的削弱
三、從秦破趙到秦統一六國
第八章 春秋戰國的思想與文化
第一節 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與老子、孔子
一、學術下移、私學興起與士階層的產生
二、天人分離思想與重民輕神主張的產生
三、老子及其著作
四、孔子
第二節 戰國諸子百家爭鳴
一、士在戰國時期的活躍
二、孟子與荀子
三、墨子及墨家
四、道家與莊子
五、法家與韓非
六、其他各學派
第三節 史學、文學與藝術的成就
一、史學的興起及有關撰著
二、文學的繁榮
三、藝術的成就
第四節 科學技術的進步
一、天文曆法
二、醫學
三、數學、物理
四、地理、地質
附錄: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前瞻
一、1949年以前的先秦史研究
二、1949年至1976年“文革”結束前的先秦史研究
三、1976年至今的先秦史研究
四、問題與展望
索引(按筆畫為序)
(人名、地名、氏族名、國名、歷史事件、典章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