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人文地理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是200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逸麟。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史人文地理
  • 作者:鄒逸麟
  • ISBN:703009065
  • 頁數:437
  • 定價:63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4-1
  • 裝幀:精裝
  • 開本: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章節選,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之一。全書共分10章,較為系統地論述了中國歷史時期的人文地理概況。主要內容包括民族與疆域、行政區劃及其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工礦業分布與發展、城市與交通、商業發展與空間布局,以及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等。本書系我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專著,是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將來的學術巨著。
本書可供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交通、民族、商業和旅遊等方面的科研、教育和管理人員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序一
《中國人文地理叢書》序二
前言
第一章緒論
參考文獻
第二章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形成的歷史過程
第一節先秦時期華夏諸國疆域的形成和後代人文區域的關係
第二節秦漢統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及其自然、人文地理背景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邊區民族的壯大與周邊疆界的變遷
第四節隋唐統一帝國疆域的形成魏晉以來多民族融合的結果
第五節兩宋時期備分裂政權的疆域新興邊區民族勢力的幌起
第六節元統一帝國的出現蒙古勢力的擴張與各民族的融合
第七節明時期中國的疆域形勢農耕、遊牧、漁獵區的分裂
第八節清帝國的形成中華帝國最終疆域的形成反映農耕、遊牧、漁獵
三大區域的最後融合
第九節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國土的淪喪
參考文獻
第三章歷代行政區劃的劃分和結構、職能的變遷
第一節秦統一前地方行政區劃的出現
第二節郡縣制的確立與劃分
第三節州郡縣三級制的確立與解體
第四節道路制度的出現與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的演變
第五節行省時代寫中央集權的加強
第六節地方行政區與自然區、經濟區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四章歷代政治中心都城的分布、轉移和都城內部布局的變化
第一節從七大古都的更迭看歷史上定都的原則和實施
第二節區域性都城和陪都選擇的歷史地理背景
第三節古代都城內部建制和布局的變化
參考文獻
第五章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移
第一節歷史時期人口總數的變遷
第二節人口空間分布的變遷
第三節北方人口南遷與南方的開發
第四節周邊民族內遷與中原地區的民族融合
第五節邊疆地區的人口遷移與民族分布
參考文獻
第六章中國古代農業的地區開發與地域特徵
第一節歷史時期農耕區的地域拓展
第二節中國古代農作物種植制度及其地域差異
第三節農作物種類及其農業地理意義
第四節各農業區的發展進程與農作物組合特徵
第五節歷史時期農業開發進程中的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歷代工礦業的分布、興衰及其社會經濟意義
第一節絲棉織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二節刻書印刷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三節造紙業的地理分布和變遷
第四節陶瓷業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五節歷代五金生產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
第六節中國近代工業地理分布、變化及其影響
參考文獻
第八章城市興起發展的地理分布和交通路線的變遷
第一節城邑的萌芽原始社會晚期的城邑遺址
第二節早期城市的興起夏商
第三節兩周時期的城市發展高潮
第四節統一王朝大型都城的建立與全國交通-城市體系的形成秦漢
第五節北方城市的殘破和南方城市的發展魏晉南北朝
第六節全國城市體系的重建與發展隋唐五代
第七節城市重心的東移與江南市鎮的繁榮宋遼金
第八節全國政治中心的北移與運河地帶城鎮的發展元
第九節北京的建立與全國各類工商城鎮的繁榮明
第十節邊疆、沿海城市的發展與近代全國城市總格局的確立清
參考文獻
第九章古代商業的發展與空間布局演變
第一節商品生產地的時空變化與控制因素
第二節商品流通與影響流通的外部環節
第三節商業空間布局與商業中心
第四節區域市場網路及其發展特徵
第五節地域商幫及其發展特徵第六節古代對外貿易的時空變化特徵
參考文獻
第十章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
第一節歷史區域人群
第二節方言的地域差異及其變遷的地理背景
第三節學術文化中心區的轉移與政治經濟關係
參考文獻

文章節選

第一章 緒論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地形複雜、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沉澱深厚的文明古國。如果從新石器開始計起,中國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已經勞動、生息了1萬多年了。在這1萬多年的時間裡,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時刻離不開自然環境,於是就產生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特定的人地關係。這種特定的人地關係經過千萬年來的整合,形成了一種絢麗多彩、繁複紛呈的人文景觀,這種人文景觀表現為強烈的歷史繼承性、地域的差異性和凝固的內聚性。這就是中國歷史人文地理最基本的特色。近現代中國的每一種人文地理景觀都可以追溯到它的歷史淵源,都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出它產生和變遷的自然、社會背景,認識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時為意欲改變這種人文環境提供措施依據。
當今的中國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有著遼闊疆土的統一國家,是新石器時代以來,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眾多人群、多元文化長期融合的結果。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在中國這塊大地上,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因不同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逐漸形成了農耕、遊牧和漁獵三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區域人群。商周以後,出現了比較穩定的以華夏族為中心的農耕文化區、西北邊疆的遊牧民族文化區和東北漁獵民族文化區,這三大區的人口數量和分布、經濟結構、政治體制、文化意識、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別。在數千年生存和發展歷史過程中,這三大區人群因經濟互補的需要,不斷地發生交融和磨合,這種交融、磨合表現為戰爭和分裂、和平和統一狀態的交替出現,不論戰爭、分裂時期,還是和平、統一時期,各政權、各地區之間人員的交往、物資的流通、文化的交流從未中斷過。由此經過長期的發展,最後形成農耕、遊牧、漁獵三大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華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共同願望。為此,中華民族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今天,我們在從內地到邊區的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中很容易發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痕跡,就是數千年來融合的結果。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西方侵略者利用武力,威逼中國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行割去我國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中華民族心靈深處感到最沉重、最恥辱的創痛。因此洗刷國恥、希望祖國早日統一,是中國人民的百年情結。1997年的香港回歸、1999年的澳門回歸,全世界的華人都感到歡欣鼓舞,同時也迫切希望台灣海峽兩岸早日統一,都是這種感情的充分表現。因此,研究我國疆域形成的歷史過程,不僅具有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積極意義,而且對多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意義將有深刻的認識,有利於理解我國今天的多民族統一國家中種種複雜人文地理現象深層次的內在原因,有利於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