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書法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書法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書法》介紹了書法,中國藝術的經典符號,它將自然萬象之美流淌於筆端,在靈動的點畫中凝聚著堅韌的精神,蘊藉著靈性的光輝。《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書法》精選了180條久負盛名的名家書跡,將兩千餘年書史滄桑和文人雅韻完整地展現在讀者目前。撰者對書跡的風格特徵進行了沿波溯源的賞鑒,尋繹沉澱於線條中的規矩法度和風神情致,顯示了高妙的藝術眼界和“詩書”相通的藝術鑑賞功力,從而在書法史、書法文獻和書法美學的闡釋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書法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02頁
  • 開本:16
  • 品牌:長春出版社
  • 作者:沈文凡 李瑩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452484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書法》是我國較早一部關於竹子的專書,全書從生長過程及其秉性等方面全面而詳細地介紹了我國的竹文化,是我國刻版印刷的精品。《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書法》由李衎著全書共360頁,144千字左右。李衎是中國元朝的一個人物,曾為吏部尚書,擅長畫書,著有四清圖,均藏故宮繪畫館。

圖書目錄

第一章隸書鑑賞(40條)
《青川木牘》(秦更修田律木牘)/秦
《雲夢睡虎地秦簡》/秦
《馬王堆帛書》(老子帛書乙本)/西漢
《臨沂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西漢
《居延漢簡》/西漢
《武威漢簡》(儀禮簡)/西漢
《魯孝王刻石》/西漢
《萊子侯刻石》/西漢
《三老碑》/東漢
《開通褒斜道刻石》/東漢
《石門頌》/東漢
《乙瑛碑》/東漢
《禮器碑》/東漢
《孔宙碑》/東漢
《鮮于璜碑》/東漢
《華山廟碑》/東漢·郭香察
《史晨碑》/東漢
《西狹頌》/東漢·仇靖
《熹平石經》(殘石)/東漢·蔡邕等
《曹全碑》/東漢
《張遷碑》/東漢
《朝侯小子殘碑》/東漢
《泰山經石峪石刻》/北朝
《馬周碑》/唐·殷仲容
《御史台精舍碑》/唐·梁升卿
《大智禪師碑》/唐·史惟則
《告華岳文》/唐·韓擇木
《嵩陽觀記》/唐·徐浩
《石台孝經》/唐·李隆基
《老子道德經》/元·吳睿
《隸書千字文》/明·文徵明
《謝靈運石室山詩軸》/清·鄭簠
《五言隸書聯》/清·朱彝尊
《陶秀實清異錄軸》/清·金農
《隸書軸》/清·桂馥
《新洲詩軸》/清·鄧石如
《隸書臨漢楊孟文石門頌軸》/清·黃易
《五言軸》/清·伊秉綬
《隸書軸》/清·何紹基
《隸書七言聯》/清·趙之謙
第二章楷書鑑賞(40條)
《薦季直表》/西晉·鐘繇
《名姬帖》/東晉·衛鑠
《樂毅論》/東晉·王羲之
《洛神賦十三行》/東晉·王獻之
《太子舍人帖》/南朝·王僧虔
《元楨墓誌》/北朝
《鄭文公碑》/北朝·鄭道昭
《瘞鶴銘》/南朝·陶弘景
《張猛龍碑》/北朝
《張黑女墓志銘》/北朝
《美人董氏墓志銘》/隋
《龍藏寺碑》/隋·張公禮
《真草千字文》/隋·智永
《皇甫君碑》/唐·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唐·歐陽詢
《孔子廟堂碑》/唐·虞世南
《倪寬贊》/唐·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唐·褚遂良
《道因法師碑》/唐·歐陽通
《信行禪師碑》/唐·薛稷
《多寶塔碑》/唐·顏真卿
《麻姑仙壇記》/唐·顏真卿
《顏勤禮碑》/唐·顏真卿
《玄秘塔碑》/唐·柳公權
《神策軍碑》/唐·柳公權
《集古錄跋》/宋·歐陽修
《謝賜御書詩表》/宋·蔡襄
《豐樂亭記》/宋·蘇軾
《瘦金書千字文》/宋·趙佶
《帝師膽巴碑》/元·趙孟頰
《汲黯傳》/元·趙盂頫
《老子道德經卷》/元·鮮于樞
《七姬權厝志》/明·宋克
《敬齋箴冊》/明·沈度
《題公中塔圖贊》/明·于謙
《前後出師表》/明—祝允明
《前赤壁賦》/明·文徵明
《謝康樂詩扇面》/明·王寵
《東方先生畫贊碑》/明—董其昌
《心成頌》/清·趙之謙
第三章行書鑑賞(50條)
《災禍帖》/東晉·郗鑒
《蘭亭序》/東晉·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東晉—王羲之
《故吏帖》/東晉·庾翼
《中郎帖》/東晉·謝安
《地黃湯帖》/東晉·王獻之
《鴨頭丸帖》/東晉·王獻之
《伯遠帖》/東晉·王殉
《張翰帖》/唐·歐陽詢
《汝南公主墓志銘》/唐·虞世南
《枯樹賦》/唐·褚遂良
《溫泉銘》/唐·李世民
《文賦》/唐·陸柬之
《李思訓碑》/唐·李邕
《麓山寺碑》/唐·李邕
《祭侄文稿》/唐·顏真卿
《張好好詩帖》/唐—杜牧
《韭花帖》/五代·楊凝式
《同年帖》/宋·李建中
《三君帖》/宋·林逋
《扈從貼》/宋·蔡襄
《黃州寒食帖》/宋·蘇軾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宋·蘇軾
《經伏波神祠詩》/宋·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宋·黃庭堅
《雪江歸棹圖卷跋》/宋·蔡京
《蜀素帖》/宋·米芾
《虹縣詩》/宋·米芾
《雪意帖》/宋·蔡卞
《上清連年帖》/宋·薛紹彭
《動止持福帖》/宋·米友仁
《洛神賦》/元·趙孟頫
《書題畫跋》/元·柯九思
《春興八首詩卷》/明·劉基
《赤壁賦》/明·文徵明
《五言律詩軸》/明·王寵
《論書並書杜甫詩》/明·董其昌
《行書論書卷》/明·張瑞圖
《行書嘉興作詩軸》/清·王鐸
《擬白樂天放歌行》/清·笪重光
《行書題畫詩軸》/清·朱耷
《滿江紅》/清·鄭燮
《行書詩軸》/清·劉墉
《行書七言聯》/清·何紹基
《行書屏》/清·楊守敬
《行書五言詩軸》/清·吳昌碩
《行書七言聯》/清·沈曾植
《行書軸》/清·康有為
《行書聯》/民國·于右任
《行書》/民國·沈尹默
第四章草書鑑賞(50條)
《秋涼平善帖》/東漢·張芝
《急就章》/三國·皇象
《平復帖》/西晉·陸機
《月儀帖》/西晉·索靖
《十七帖》/東晉·王羲之
《中秋帖》/東晉·王獻之
《真草千字文》/隋·智永
《書譜》/唐·孫過庭
《孝經》/唐·賀知章
《肚痛帖》/唐·張旭
《古詩四帖》/唐·張旭
《上陽台帖》/唐·李白
《爭座位帖》/唐·顏真卿
《千字文》/唐·懷素
《自敘帖》/唐·懷素
《千字文》/唐·高閒
《神仙起居帖》/五代·楊凝式
《腳氣帖》/宋·蔡襄
《梅花詩帖》/宋·蘇軾
《諸上座帖》/宋·黃庭堅
《李白憶舊遊詩》/宋·黃庭堅
《論草書帖》/宋—米芾
《晴和帖》/宋·薛紹彭
《千字文》/宋·趙佶
《洛神賦》/宋·趙構
《自書詩卷》/宋·陸游
《垂悔帖》/宋·范成大
《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卷》/宋·文天祥
《石鼓歌》/元·鮮于樞
《急就章》/元·鄧文原
《謫龍說》/元·康里巎崾
《草書七絕詩軸》/元·楊維楨
《心經》/元·吳鎮
《急就章》/明·宋克
《游七星岩詩》/明·解縉
《赤壁賦》/明·祝允明
《行草書詞軸》/明·祝允明
《草書詩卷》/明·文徵明
《七律詩軸》/明·徐渭
《書張籍七言詩》/明·董其昌
《行草書五律詩軸》/明·張瑞圖
《五言律詩軸》/明·黃道周
《草書五言律詩軸》/明·倪元璐
《草書贈鄭公度草書詩》/清·王鐸
《草書唐人詩卷》/清·王鐸
《孟浩然詩卷》/清·傅山
《草書軸》/清·朱耷
《五言律詩軸》/清·黃慎
《草書七言軸》/清·沈曾植
《草書四屏》/民國·于右任
後記

後記

我師從霍松林先生攻讀博士學位,時知先生常念及就讀於南京中央大學期間,曾得到于右任先生的資助和教導,結為忘年之交。于右任先生不僅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同時也是一位擅長詩詞和書法創作的大師。先生有言:“有志之士應以造福人類為己任,詩文書法,皆餘事耳。然餘事亦須卓然自立,學古人而不為古人所限。”(轉引自《筆底見風濤聲出松林——霍松林先生書法摭談》)他用半生之力精研碑版,書法熔碑帖於一爐,並首創標準草書,成就斐然,被譽為“當代草聖”。霍松林先生秉承恩師的教誨,以文墨修身許國,畢生致力於文藝理論與古典文學的研究與教學,集學者、詩人、書家的身份於一身。先生將丹心寄於詩文翰墨,詩歌情感深沉而意境高遠,書風剛健婀娜,雄渾樸茂,皆卓然自立。
蔡邕《筆論》云:“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中國古代的書法既有實用性和社會性作為支撐,又具有內觀而寫意的特徵,筆畫線條的流動被上升到了審美和文化的層面,無心求之,偶然得之,成為一種適性怡情、抒發性靈的藝術形式。飽經滄桑的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文化精英的心靈史。
這部書稿所選析的180篇歷代著名書跡,時間跨度達兩千二百餘年,上至戰國秦書,下至民國作品,包括了隸、楷、行、草四種重要書體,注重介紹書跡的創作背景、遞藏情況、藝術特徵及書史地位。
書中輯錄賞鑒的書跡多數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兩岸故宮庋藏的二百多萬件文物中,囊括了甲骨、金文、碑帖、法書等眾多書法形式,尤以羲、獻以來的書跡為主,作品極富代表性並且形成了完整的發展鏈條。故宮中的書法藏品就是一部濃縮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文物藏品里均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據相關文獻記載,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書畫藏品約15萬件。約占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的四分之一,這些藏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元代以前的法書更是異常珍貴,包括傳世最早並流傳有緒的西晉名家法帖《平復帖》,“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馮承素摹本),“三希”之中的《中秋帖》和《伯遠帖》,隋代《出師頌》(紹興本),歐陽詢存世墨跡之楷書《卜商帖》和行書《張翰帖》(摹本),李自傳世唯一書跡《上陽台帖》,開啟“尚意”書風的《韭花帖》和《夏熱帖》,蔡襄傳世尺牘精品《扈從帖》,蔡京題寫於宋徽宗畫作的《雪江歸棹圖卷跋》,曾經輾轉民間的米芾《苕溪詩》,黃庭堅的《諸上座帖》《詩送四十九侄帖》《惟清道人帖》《題王銑詩跋》和《杜甫寄賀蘭狂銛詩帖》等,趙孟頫楷書傑作《洛神賦》,蒙古族書家康里崾崾的草書《謫龍說》,以及明清至近代著名書家宋克、祝允明、董其昌、徐渭、張瑞圖、王鐸、傅山、黃慎、吳昌碩等人的代表性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擁有4萬多件明清尺牘和大量碑帖善本,包括《乙瑛碑》《孔宙碑》《華山廟碑》(華陰本、四明本)《朝侯小子殘碑》、智永《真草千字文》《九成宮醴泉銘》《道因法師碑》(翁方綱跋本)、《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等。近幾十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對18、19世紀的名家作品進行收藏,彌補了原清宮藏品的不足。
台北“故宮博物院”坐落於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其館藏珍品多來自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的舊藏精華。在當年漂洋過海的文物中,共有1471件書畫精品,其中法書237件,尤以元代前的書跡為主。
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書法作品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東晉王羲之的書跡摹本,包括《快雪時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和《遠宦帖》等尺牘作品。其中《快雪時晴帖》摹本為三希堂至寶之一,是乾隆皇帝最為鐘愛的書跡。《平安何如奉橘帖》摹本則是由行草書《平安帖》與行書《何如帖》《奉橘帖》裱於一卷,故稱“平安三帖”。《遠宦帖》是王羲之《十七帖》刻本中的草書作品,體勢頗有章草意味。這些令人神往千年的書帖上由宋徽宗、米芾、乾隆皇帝等人題寫的跋語則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它們的書藝和文獻的雙重價值。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法書中,孫過庭的《書譜》是文、墨兼美的草書典範,因其“海內孤本”的身份而倍加珍貴。陸柬之的行書真跡《文賦》中頗有王羲之筆法,且因書錄遠祖陸機的文章而成為佳話。懷素的《自敘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知名展品,甚至館內紀念品的手提袋上也印著這篇連綿奔逸的狂草作品。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書家長歌當哭的書札手跡,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唐玄宗僅存的傳世真跡《鵲鴒頌》與蔡京題寫的姿媚動人的跋語,可謂“雙璧”。
台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著大量珍貴的宋代法書,尤以“宋四家”的尺牘作品為最。蔡襄的《澄心堂帖》《陶生帖》和《致杜君長官尺牘》各具特點,其中《澄心堂帖》是筆墨精潔的行楷佳作,《陶生帖》是容夷婉暢的楷書,而報喪書札《致杜君長官尺牘》則以沉重凌亂的行書表現出書家的不同心境。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中最負盛名的國寶級藏品之一,它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品,帖上鈐有幾十款鑑藏印,並附有黃庭堅、董其昌等人的題跋,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館內另藏有蘇軾的《歸去來兮辭》《跋吏部陳公詩帖》《啜茶帖》《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帖》《覆盆帖》《歸安丘園帖》《獲見帖》《前赤壁賦》《邂逅帖》《東武帖》《渡海帖》《致季常尺牘》等真跡。黃庭堅的書法小品《花氣熏人帖》、遒逸行書《松風閣詩帖》和溫文爾雅的小字行書《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則能夠代表山谷書法的多種面貌。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數十件與米芾相關的真跡,包括《蜀素帖》《鄉石帖》《論草書帖》《篋中帖》《清和帖》《聞張都大宣德尺牘》《伯充帖》《丹陽帖》《離騷經》《彥和帖》等作品。
在其他宋代書家的行、草書尺牘中,李建中的《土母帖》原為六帖相連,其中三帖已佚,卷後有歷代題跋,跋亦僅存其四。因李建中傳世墨跡甚少,使得此帖更為後人珍重。宋代隱士林逋的行書《三君帖》字如其人,有清勁脫俗的風骨,晚年行書《松扇五詩卷》能得梅之清韻,且卷後有蘇軾、乾隆皇帝、王世貞、王世懋、王鴻緒、董誥等眾家題跋,使其身價倍增。館內還收藏有薛紹彭的草書精品《晴和帖》,宋徽宗趙估的大字瘦金書《穠芳詩帖》及《欲借、風霜二詩帖》,宋高宗趙構的楷書《賜岳飛手敕》以及陸游的行書《致仲躬侍郎尺牘》等。
台北“故宮博物院”因藏品多為清宮舊藏,所收元明清書跡較少,但極具代表性。其中張雨的《書七言律詩》以楷、行、草交織的書體寫就。趙孟頫的《書趵突泉詩》是傳世趙體中罕見的大字楷書。楊維楨晚年代表作《書晚節堂詩》以奎章賜墨所書,老辣至極。藏品中更涵蓋了文徵明的晚年小楷《醉翁亭記》,祝允明的《草書扇面》《草書手卷閒居秋日局部》和《祖允暉慶誕記》,王寵行草《自書五憶歌》,王鐸的《臨顏真卿帖幅》《草書》,劉墉的《臨閣帖行書》《臨古小幅》《小真書大學》《行書杜詩》等精品。
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灣,曾經這樣書寫他的鄉愁:“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同樣隔海相望的還有兩座博物館中珍藏的眾多文物,它們天各一方卻一脈相承。正如紀錄片《台北故宮》主題曲《愛延續》所唱出的心聲,“那流淚傾訴的依賴,難分離;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難忘記”。兩岸故宮的文物同樣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懷和文化記憶,共同記錄著我們民族的歷史,守護著翰墨傳統,薪火相傳。永不斷絕。
2011年10月14日至19日,我有幸受到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高秋鳳教授的邀請赴台參加第二屆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結束後,老同學李慶國先生介紹的新朋友鐘宗憲教授委託台北“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科長游國慶副研究員陪同我們參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書法特展,游先生於百忙之中為我們講解了特展中的書法精品珍跡,如現存極為稀罕的唐代名人書跡、初唐最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孫過庭的《書譜》等,欣賞著國寶級文物,感慨萬千,覺得這本即將付梓的小冊子,也折射出中華文化的輝煌與燦爛。
長春出版社王占通副社長,藹然長者,學富五車;謝冰玉主任,才靚之女,業務水平令人敬佩。周濟編輯,熱情相助,其情可感。博士生弟子李瑩,胞妹沈文雪教授才華出眾,對於書法與文學的關係,特別是與唐宋文學的關係,有自己的體悟。在本書撰著期間,王錫榮先生、黃振雲先生、武振玉教授、宋淑湘、由興波副教授、姜勇講師,都曾給予過具體的指點;博士生王春明、曹磊、孟祥娟、孟楊等同學,碩士生代景麗、王慷、胡洋、左紅傑、劉文宙、楊辰宇、馬雁晶、武禹含、蔡雨彤、沈思澄、焦炯炯等同學都為本書出版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在此一併感謝。有此合作,甚為愉快。是為後記。

序言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叢書的策劃萌生於自我拷問的“逼宮”階段:富裕抑或溫飽後的國人所衍生的一系列穢行劣跡如何消解?怎樣阻遏?是億萬懷志有識之士焦慮的大事體,人們希冀、關注的目光合乎邏輯地投向了教育。訴諸宗教?不適國體,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宗教而無宗教的國家。加重刑典?與時世潮流有舛,翻檢家底,先秦法家的教訓常教人記恚憂心;有人在正規教育的體制外補缺拾遺,力倡親職教育甚或城隍廟教育,收效甚微……最終我們想到了文學藝術教育,宜先從歷史古代入手。
長久長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學藝術莫屬。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義,卻是以社會成員自甘情願、欣然領受的個體行為來實現的。她使人們亂中有支撐,忙裡得從容,消閒時節有理想含慰藉。儘管學界時或有“文學邊緣化”“後文學時代”和“文學死了”的眾聲喧譁,此於文學藝術自身難通款曲,西方哲學大佬黑格爾使用“三段論式”進行邏輯推演,宣判了文學藝術的死刑,時至今日不得執行。歷史上大家大師誤論誤判是常有的事兒,鮮活的生活證明:只要有人類存在,文學就不能消亡。她呵護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著心靈純美,啟迪人們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從其生產考稽,打壓、支持全不奏效,誇飾、貶抑,幾無意義,文學以其不可思議的獨特魅力,展示著生靈的真善美。
“通賞”斷限“歷代”(以古代為主),析為A、B兩大系列,A部含楹聯、詩、詞、書畫、小說,B部則有神話、傳奇、說唱文學、民間文學、雜劇戲曲等:一種體裁樣式的通賞文學控制在30萬字以內,約由上、下兩編組成,上編簡明交代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下編分門別類進行賞析,精選精賞的撰述原則貫徹到底。
從根底上說,文學藝術沒有國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觸碰,靈犀相通。然而,文學藝術的構成、鑑賞、表達傳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諸國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間卻赫然有別。首先是哲學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層結構差異。中國傳統的情節結構、矛盾衝突模式,整體上呈現出循環往復的“圓形曲線”,有類於“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諧共生——無論怎樣悲愴壯烈,不計如何可歌可泣,結局都歸於“大團圓”。而西方則是一種“垂直交叉”的直線韻律,幾近於“十字架”,平行展延與垂直運動的衝撞,勢必造就毀滅性結局,讀者抑或觀眾在經歷了生與死的心靈顛簸、善與惡的人性決鬥後,心智得以“升華”,道德贏獲提升,悲劇一直是西方最高級質的審美範疇。文化譜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學藝術各現靈光。
就具體的文學藝術樣式比較,益見各自擁居的優長缺憾。譬如詩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見長,中國則主要訴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間接手段,看似表現手法不同,實則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稱西方詩歌是“謀殺”,他們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讚美歌唱一朵花兒時,花兒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於掌,或置於案,或插於瓶,隨著那“啊”的一聲傳來,花兒已被誇張的美意所“謀殺”。而中國的詩人倘或要鐘情禮讚一朵花兒,作者就是那朵花兒,他要代她生根發芽,伸展枝葉,綻蕾開放,動搖於春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愛撫,甚或經受風刀霜劍的侵凌,其語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緻的通鑑通賞來理會其深幽不彰的詩意。誘惑似乎遠不止於此,古代詩論有“詩無達詁”說,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訓釋理解,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判斷”,它永久性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引誘著你一步步走進文學藝術的縱深處。
關於“詩中詩”“藝中藝”的楹聯藝術,亦須藉此提醒記憶。倘或問詢西方乃至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缺乏什麼體裁,回答頗是簡潔,這簡潔的答案里滾動著沉雄的歷史足音。西方文學藝術的園林里品類繁多,葳蕤茂盛,應有盡有,唯少楹聯。她為母語漢語所獨生獨養,是漢文化體系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的驕子。她與“戴著鐐銬跳舞”的律詩血緣最近,諸多規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長的方圓。她高貴亦平易,可長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銘”,概因世情;“紀勝紀地”,悉由勝意。“語其壯,則鯤海鵬霄;語其細,則蚊睫蝸角”。“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一為創局,頓成巨觀”。在構成形式上,楹聯最突出的特點是修辭格的對舉對偶對仗,上聯下聯營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圓融世界,“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體呈現著宇宙對稱守恆規律,忠實地傳遞著傳統文化的命脈生息,一副佳聯就是一個小宇宙。
小說乃至其前身,一直為人們所寵愛。西方小說催人讀的力量多半在於謎底的篇末揭示。後來興盛一時的“公案”“推理小說”將此推演到極致,當焦急的讀者一路追隨,趕到結局現場,看到了“嫌犯”是“誰”時,常常悵然若失,當讀者翻江倒海般記憶、串聯情節,一遍又一遍地“復盤”時,終覺不甚了了。而中國古代小說,往往一開局即告白結局,在其後的情節發展中,人們所尋覓的是那種導致成敗勝負、團圓結局的因果關聯是什麼,歷史的進步、局限?人性的光輝、暗淡?愛的飽滿、缺失?抑或智慧的蒞臨、缺席……于思十寸里穎悟,於穎悟中浸潤美善。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該是全人類尤其是當下國人的宗教。
將中西文學藝術進行比照,並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獲得一個參照系,亦使中國的古代文學藝術之“詩教”功用所呈現出的中國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學藝術體裁中雖只點到詩歌、楹聯、小說,卻也是“韻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觀。讀者可聯繫著自己的喜愛自我安排該叢書閱讀的輕重緩急。令策劃人、出版者充滿自信、備感欣慰的是該叢書所延請的作者都是該領域的飽學之士,性情中人,讀者與作者同賞、“通賞”,實屬一大快事,同賞共勉,“通賞”普濟,忙亦罷,閒亦罷,“達”亦罷,“窮”亦罷,賞吧!人生倘或沒有文學藝術的照撫,日子將會如何的慘白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