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位之爭/中華文化百科

宮廷是君王的政治統治中樞。孫長來編著的《中國歷代帝位之爭》主要論述了統治階級上層內部為了最高統治權所進行的一系列的鬥爭。 《中國歷代帝位之爭》所論述的政治鬥爭基本上有四種類型:一是社會革命式的鬥爭,只發生在春秋戰國之際。這類鬥爭是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推翻舊君主,爾後完成新舊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卿大夫初露鋒芒為典型。二是王室內部的奪嫡立儲之爭。在中國歷史上,發生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就屬此類。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自始至終未有絕跡。著名的有魏文帝煮豆燃萁、唐王室喋血宮門等。他們相互殘殺,連嫡親父子也不放過。正如《紅樓夢》里探春所說的那樣:“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呢!一個個不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三是改朝換代式的鬥爭。如朱全忠血戰奪權等。新朝取代舊朝,建立新的君主血統世系,往往要伴隨血腥的屠殺,於是便有屍骨成山,生靈塗炭,為禍慘重。四是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間的鬥爭。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帝位之爭/中華文化百科
  • 出版社:遼海出版社
  • 頁數:132頁
  • 開本:16
  • 作者:孫長來 卞孝萱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511414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帝位之爭》是作者(孫長來)在多年教學與科研的基礎上,以其豐富而詳實的資料為依據,記述了中國曆朝歷代爭權奪勢的政治爭鬥,再現了那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歷史畫卷,其語言生動準確,所敘內容高屋建瓴,對於提高廣大讀者的文化修養,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具有引導和開拓意義。

圖書目錄

引言
一、卿大夫初露鋒芒
1.王室衰微 政在私門
2.三分公室 四分公室
3.唇亡齒寒 三家分晉
4.大斗小斗 田氏代齊
二、始皇帝死不瞑目
1.示威鎮懾 五巡天下
2.偽造遺書 陰謀篡位
3.殘酷殺戮 二世而亡
三、楚、漢王逐鹿天下
1.先入關中 者王天下
2.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3.諸王爭鬥 鴻溝議和
4.四面楚歌 霸王自刎
四、漢高祖立國斬將
1.分封王侯 以圖霸業
2.削平諸王 而定天下
五、除偽主而復社稷
1.呂后專權 一手遮天
2.先發制人 周勃安劉
六、漢王朝同室操戈
1.同姓為王 屏藩漢室
2.請誅晁錯 以清君側
3.芟平大難 歌舞昇平
七、漢武帝禍起巫蠱
1.生活糜爛 宮闈鬥爭
2.巫蠱之禍 父子相殘
3.歸來望思 寄託哀情
八、董仲穎專斷朝政
1.董卓專權 殘暴跋扈
2.都城西遷 洛陽遭焚
3.長安白骨 覆蓋平原
九、魏文帝燃萁煮豆
1.妻妾成群 二十五子
2.以己之長 攻弟之短
3.弄巧反拙 曹丕得立
4.煮豆燃萁 相煎何急
十、司馬氏篡位立晉
1.曹爽中計 仲達掌權
2.子上專擅 曹髦被殺
3.曹奐禪讓 魏亡晉立
十一、司馬氏八王亂晉
1.楊賈樹黨 禍亂西晉
2.賈后專權 朝野安靜
3.多行不義 必定自斃
4.你打我殺 似走馬燈
十二、石季龍禍起蕭牆
1.借人成事 石虎弒君
2.父子相爭 太子被廢
3.石虎一家 仇殺不斷
十三、太子劉劭弒父王
1.撫存悼亡 感今懷昔
2.因母生恨 巫蠱咒父
3.當除不除 反被其害
十四、隋煬帝弒父殺兄
1.性情寬厚 太子失寵
2.陰謀活動 奪取儲位
3.晉王弒父 殺兄淫母
十五、唐王朝喋血宮門
1.骨肉相殘 爭權奪利
2.秦王秘會 策劃政變
3.兄弟反目 血濺宮門
4.大肆殺戮 鞏固政權
十六、安史禍亂唐王朝
1.奸臣當道 政治腐敗
2.出將人相 重用胡人
3.鼙鼓驚夢 玉殞馬嵬
4.肅宗即位 收復兩都
5.再次反唐 自取滅亡
十七、朱全忠血戰奪權
1.上源廝殺 兩虎相鬥
2.既殺宦官 又誅朝臣
3.昭宗遇弒 朱溫代唐
十八、趙匡胤黃袍加身
1.網羅人才 圖謀篡位
2.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3.嘉獎功臣 平定叛亂
4.長治久安 杯酒釋權
十九、拖雷諸子爭汗位
1.蒙哥歸天 國有二汗
2.天無二日 民無二主
二十、高鳥盡後良弓藏
1.自恃功高 獨斷專行
2.胡藍之獄 冤殺無辜
3.莫須有罪 賜死功臣
二十一、明英宗奪門復位
1.土木之變 英宗彼俘
2.喪君有君 保衛北京
3.奪門之變 于謙被害
二十二、康熙帝平定“三藩
1.玄燁即位 智殺鰲拜
2.康熙撤藩 “三藩”亂起
十八、趙匡胤黃袍加身
1.網羅人才 圖謀篡位
2.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3.嘉獎功臣 平定叛亂
4.長治久安 杯酒釋權
十九、拖雷諸子爭汗位
1.蒙哥歸天 國有二汗
2.天無二日 民無二主
二十、高鳥盡後良弓藏
1.自恃功高 獨斷專行
2.胡藍之獄 冤殺無辜
3.莫須有罪 賜死功臣
二十一、明英宗奪門復位
1.土木之變 英宗彼俘
2.喪君有君 保衛北京
3.奪門之變 于謙被害
二十二、康熙帝平定“三藩
1.玄燁即位 智殺鰲拜
2.康熙撤藩 “三藩”亂起
3.胸有成竹 平定叛亂
二十三、天京城頭的烏雲
1.生活奢侈 效法帝王
2.宗派爭鬥 矛盾激化
3.楊韋事件 天國衰敗
二十四、西太后囚禁光緒
1.救亡圖存 變法維新
2.太后動怒 光緒不滿
3.無可奈何 向袁求救
4.光緒被囚 六君遇難

文摘

一、卿大夫初露鋒芒
1.王室衰微政在私門
春秋初期,王室衰弱,大國爭霸,先後出現了“五霸”左右局勢。春秋中、後期,“霸主”格局式微,各國卿大夫的力量強大起來了,他們在自己的封邑里設立朝廷,徵收賦稅,擁有武裝,儼然一個獨立的王國。當時齊國有田、高、國、鮑、崔、慶等世族;晉國有趙、魏、范、中行、智、欒等世族;魯國有季孫、孟孫、叔孫等大族;鄭國有所謂“七穆”(鄭穆公七個公子的後代)等。卿大夫中勢力最強者以擔任諸侯國的將相形式控制國君,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同時,卿大夫之間也互相兼併。這樣一來,“公室”勢力衰弱了,讓位於諸侯國內以卿大夫為代表的“私家”,形成了“政在私門”的局面。隨著“私門”力量的強大,在卿大夫世族集團內的家臣逐漸掌握了實權。家臣大都出身於士,因為協助卿大夫管理事務而獲得大夫身份,擔任家宰、邑宰,他們不僅掌握了政權和財權,而且擁有軍隊。他們既能控制諸侯國國君,又能主宰卿大夫世族的命運。
春秋時期,以諸侯國君為代表的公室是舊勢力的代表,他們維護奴隸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而以卿大夫、家臣為代表的私門是新勢力的代表,要求改革,建立封建制度。這樣,新舊勢力之間進行了多次公開的較量。
2.三分公室四分公室
魯國顯族季孫、叔孫和孟孫三家,他們是魯桓公的後代,稱“三桓”。他們分別築城壯大自己的力量。其中季孫氏力量最為強大,控制了魯國的政權。魯襄公十一年(前562)春,季武子將魯國公室之上下二軍改為上中下三軍,並和叔孫、盂孫三家各得一軍,各征其軍之土地賦稅,即把公室的土地和人口分成三份,歷史上稱為“三分公室”。季孫氏完全奪取了一軍的實力和賦稅,並採取了徵稅制;叔孫氏使一軍軍士的子弟盡屬於自己,就是取得了一軍一半的所有權;孟孫氏也使一軍所有軍士的子弟一半屬於自己。
魯昭公五年(前537),三家又廢掉了原來的三軍,仍恢復為二軍,但把它分為四份,這叫做“四分公室”。季孫氏獨得了二份,孟孫氏、叔孫氏各得一份,三家就把公室的軍賦搶個乾淨。三家都採取了徵稅制,剝奪了魯國國君的土地和人口,國家只能靠三家納貢來維持。此時,魯國實際上已分成為三國,魯國國君不過保存了一個宗主的虛名而已。季孫氏完全執掌了魯國的大權。公室破產了。
但是,代表奴隸主貴族的公室不甘心失敗,一直進行著反奪權的鬥爭。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已經背叛季孫氏而投靠公室的季公若,直接和昭公的三個兒子公為、公景、公賁掛上了鉤,公景又聯合舊貴族邱(hou,音後)孫氏。一切準備就緒後,魯昭公對大夫子家羈說:“季氏無道,僭越公室已經很久了,我要殺掉他,你看如何?”子家羈勸阻,但昭公決心已定。九月,昭公發兵突然襲擊季孫氏,殺掉季平子的弟弟公之,一舉攻入季氏家宅。季平子要求審查處分自己,卻遭到魯昭公的拒絕。
恰在此時,新興勢力組織了反攻。叔孫氏看到魯昭公攻打季孫氏,實際上是要消滅整個三桓勢力,因此出軍救援季孫氏,孟孫氏也回響這一義舉,殺掉了邱孫氏。在三桓的聯合反攻下,魯公室徹底失敗,魯昭公逃奔到齊國去了。此後,季平子更是大權在握,儼然成為國君的樣子,竟把象徵君權的寶玉“瑤璵(fdnyu,音凡余)”也佩在身上了。
魯定公五年(前505),魯國的階級鬥爭又出現了新的形勢——“陪臣執國命”。六月,季平子死了,其子季孫斯代立,即季桓子。季平子的家臣陽虎叛亂,囚禁了季桓子,殺死了季氏族人公何藐。季桓子求情於他,與他妥協,才被釋放。
魯定公八年(前502),陽虎聯合三桓族人及家臣中心懷不滿的人,如季桓子之弟寤(wu,音悟)及公(chu,音除)極、公山弗擾、叔孫輒、叔仲志等,想把三桓的頭頭除掉,由他們取而代之。十月,陽虎請季桓子到蒲圃赴宴,企圖趁機將他殺掉,季桓子在去蒲圃途中發現了陽虎的陰謀,逃奔孟孫氏,得到孟孫氏的救護。陽虎隨後劫持了魯定公等,攻打孟孫氏,並且奪取了魯公室的寶器。但不久陽虎被三桓戰敗,陽虎逃到(huan,音歡)陽關,以後又逃往齊國,齊景公怕他“犯上作亂”,把他囚禁起來。陽虎又從齊國逃脫,投奔了晉國新興地主的代表趙簡子,受到趙氏重用。P1-3

序言

宮廷是君王的政治統治中樞。《中國歷代帝位之爭》主要論述了統治階級上層內部為了最高統治權所進行的一系列的鬥爭。縱覽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歷代圍繞著權力分配的鬥爭,特別是圍繞著君權皇權的鬥爭時常發生。君臣相斫,父子相殘,兄弟相殘,乃至夫婦相奪,可謂不絕於史。
本書所論述的政治鬥爭基本上有四種類型:一是社會革命式的鬥爭,只發生在春秋戰國之際。這類鬥爭是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推翻舊君主,爾後完成新舊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卿大夫初露鋒芒為典型。二是王室內部的奪嫡立儲之爭。在中國歷史上,發生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就屬此類。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自始至終未有絕跡。著名的有魏文帝煮豆燃萁、唐王室喋血宮門等。他們相互殘殺,連嫡親父子也不放過。正如《紅樓夢》里探春所說的那樣:“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呢!一個個不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三是改朝換代式的鬥爭。如朱全忠血戰奪權等。新朝取代舊朝,建立新的君主血統世系,往往要伴隨血腥的屠殺,於是便有屍骨成山,生靈塗炭,為禍慘重。四是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間的鬥爭。
本書所寫的政治鬥爭中,發動者或用暗殺,即在隱秘的狀態下,直接從肉體上消滅政敵,從而實現政權的轉移。或借人成事,即先立傀儡政權占據王位,然後等待時機,再行篡逆,實行過渡。或通過軍事兵變,即在合法的藉口下,公開運用軍事手段,逼宮弒君,實現政權的更替。或偽造遺詔,因君位爭奪者的命運,繫於一紙“遺詔”,於是便通過篡改或偽造等手段大做手腳。
政治鬥爭的製造者,必須是統治階級上層的主要成員。其中包括皇子成員、天子近臣、朝廷權臣、割據主侯。
本書所論政治鬥爭的特點:一是突發性。多發生在以下場合:第一,君主臨終,諸皇子爭位。第二,新君未穩,權臣擅立。第三,形勢所逼,鋌而走險。二是冒險性。在封建社會,弒君篡位,反對皇帝乃大逆不道之事,歷代法律將其列為極刑之首。殺身滅族之酷刑,不能不使發動者望而生畏、不寒而慄,不到萬不得已或利令智昏,一般不輕易發動。三是詭秘性。非參與者不得知。四是欺詐性。製造政爭前,為了更好地穩住對方,麻痹對方,必須使用韜晦之術,對敵方進行欺騙。要以韜晦逃避敵人的視線,關鍵在於表面上裝瘋賣傻,碌碌無為,掩蓋內心的政治抱負。五是決斷性。好動者要有勇敢決斷的氣質,否則將遭殺身之禍。
宮廷政治鬥爭給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有三種:其一,破壞作用。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鬥,不是為了改朝換代,推翻舊政權的反動統治,而是為了個人奪取皇位,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這樣的爭鬥,不但不能改變舊制度,推動歷史前進,反而只會大量屠殺無辜,破壞社會生產力,阻礙歷史的發展。其二,進步功能。有的宮廷鬥爭結束了長期封建割據的局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避免昏君作惡,挽救了國家的命運。其三,有的既不破壞生產力,也無殘殺的後果,無所謂是非,只是改變了皇位繼承者的世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