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被演替與環境變遷

中國植被演替與環境變遷

《中國植被演替與環境變遷》是 2008年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李承森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植被演替與環境變遷
  • 作者: 李承森等
  •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2-0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第一卷目錄,第二卷目錄,前言,

圖書信息


版 次:1
頁 數:230
ISBN:9787534563157
定 價:¥ 98.00
中國植被演替與環境變遷(第二卷·中國北方新生代植物和氣候)
作 者:李承森等
出 版 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1
版 次:1
頁 數:232
字 數:418000
ISBN:9787534568459
定 價:¥ 108.00

內容簡介

生物演化的本質是生物遺傳物質和外部環境的辯證統一。如果沒有生物界所具有的豐富多樣的遺傳物質,就無從談起生物演化;但是,如果沒有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也就沒有了生物演化的驅動力,當然也就不會產生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類群,更不會有今天的魅力無比的大自然。

目錄

第一卷目錄

第一章 概述
1.1 雲南現代自然地理概況
1.2 雲南晚新生代區域地質概述
1.3 雲南第三紀植物研究
1.3.1 植物群研究
1.3.2 孢粉研究
1.4 古氣候重建的生物學方法
1.4.1 運用生物學方法重建氣候的進展
1.4.2 植物的耐受性理論(Theory of tolerance)
1.4.3 共存分析法
第二章 中新世植物群與環境
2.1 呂合植物群
2.1.1 化石產地概況
2.1.2 植物群組成
2.1.3 古植被
2.1.4 古氣候
2.2 隴川果實和種子植物群
2.2.1 化石產地概況
2.2.2 種子和果實植物群組成
2.2.3 古植被
2.2.4 古環境和古氣候
2.2.5 芒旦植物群與滇西其他化石植物群的比較及其時代的探討
第三章 上新世植物群與環境
3.1 尋甸金所化石木群
3.1.1 化石產地概況
3.1.2 植物群組成
3.1.3 古植被和古氣候
3.2 元謀化石木群
3.2.1 化石產地概況
3.2.2 植物群組成
3.2.3 古植被
3.2.4 古環境和古氣候
3.3 羊邑植物群
3.3.1 化石產地概況
3.3.2 植物群組成
3.3.3 古植被
3.3.4 古氣候
3.4 龍陵植物群
3.4.1 化石產地概況
3.4.2 植物群組成
3.4.3 古植被
3.4.4 古氣候
3.5 洱源植物群
3.5.1 化石產地概況
3.5.2 孢粉植物群
3.5.3 古植被
3.5.4 古氣候
3.5.5 羊邑、龍陵、洱源古植被與古氣候比較
第四章 第四紀植被與環境
4.1 研究點概況
4.1.1 地理位置、現代植被與氣候
4.1.2 研究材料與方法
4.2 孢粉植物群
4.2.1 拉市海
4.2.2 文海
4.2.3 哈里谷
4.2.4 屬都湖
4.3 古植被和古氣候
4.3.1 拉市海
4.3.2 文海
4.3.3 哈里谷
4.3.4 屬都湖
4.3.5 滇西北約25381aBP以來的古植被與古氣候變化
第五章 現代花粉雨與植被
5.1 採樣地概況
5.1.1 蜘蛛網採樣點地理位置與當地植被
5.1.2 文筆水庫地理位置與當地植被
5.1.3 研究材料
5.2 現代花粉雨分析
5.2.1 蜘蛛網與孢粉
5.2.2 文筆水庫區域天然捕集器與孢粉
5.3 花粉雨與植被
5.3.1 蜘蛛網捕集的花粉與植被
5.3.2 文筆水庫天然捕集器捕集的花粉與植被
5.3.3 初步結論
第六章 中國西南地區與印度東北部士哇第三紀植物群對比及其與喜馬拉雅山隆升的關係
6.1 化石植物的記錄
6.2 喜馬拉雅山地區植物的遷移

第二卷目錄

第一章 概論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黑龍江古新世植物群與環境
2.1 概述
2.1.1 烏雲煤礦與白山頭剖面地質時代研究概況
2.1.2 烏雲煤礦與白山頭剖面古植物研究概況
2.1.3 烏雲煤礦與白山頭剖面古氣候研究概況
2.1.4 化石地點概況
2.1.5 研究方法
2.2 植物群組成
2.2.1 化石植物類群
2.2.2 烏雲煤礦孢粉植物群
2.2.3 白山頭孢粉植物群
2.3 古植被和古氣候
2.3.1 主要孢粉類型的最近現存親緣類群及其生態特徵分析
2.3.2 古植被重建
2.3.3 古氣候重建
2.4 我國地質歷史時期的緯度溫度梯度變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吉林琿春中始新世植物群與環境
3.1 概述
3.2 孢粉植物群
3.3 古植被和古氣候
3.4 地質時代探討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山西繁峙漸新世植物群與環境
4.1 概述
4.1.1 山西自然地理概況
4.1.2 研究地區地質概況及研究史
4.2 孢粉植物群
4.2.1 孢粉植物群組成
4.2.2 孢粉組合
4.3 古植被和古氣候
4.4 地質時代探討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河北圍場中新世植物群與環境
5.1 概述
5.2 植物群組成
5.2.1 植物類型
5.2.2 孢粉植物群
5.3 古植被
5.3.1 化石植物類型反映的植被變化
5.3.2 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植被變化
5.3.3 與五羅貢剖面孢粉植物群的比較
5.3.4 與中國其他地區早中新世植被類型的比較
5.4 古氣候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山東山旺中新世植物群與環境
6.1 概述
6.1.1 山旺中新世植物的研究簡史
6.1.2 山旺盆地地質概況
6.1.3 山旺組的地質時代
6.1.4 山旺組化石硅藻土層層序的新認識
6.2 山旺重要植物類群的演化生物學
6.2.1 錢耐屬
6.2.2 杜仲屬
6.2.3 油杉屬
6.3 古氣候
6.3.1 葉相分析法
6.3.2 特有種氣候分析法
6.3.3 共存分析法
6.3.4 分布區疊加分析法
6.3.5 不同氣候定量結果的比較
6.3.6 山旺中新世時期的氣候變化
6.3.7 ODA與CA結果的差異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山西榆社、太谷盆地上新世晚期植物群與環境
7.1 榆社植物群
7.1.1 概述
7.1.2 植物群組成
7.1.3 古環境與古氣候
7.2 太谷植物群
7.2.1 概述
7.2.2 植物群組成
7.3 榆社、太谷盆地古植被和古環境比較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北京天竺地區晚上新世以來植被演替與氣候變遷
8.1 概述
8.2 孢粉組合及古氣候特徵
8.3 植被演替和氣候變遷歷史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內蒙古呼倫湖全新世初期植被演替與氣候變遷
9.1 概述
9.2 孢粉植物群
9.3 地質時代探討
9.4 古氣候
9.4.1 10.2~10.9 kaBP氣候的定性分析
9.4.2 10.2~10.4 kaBP氣候的定量重建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新疆全新世植物遺存、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
10.1 概述
10.1.1 吐魯番洋海墓地的地理和考古背景
10.1.2 新疆洛甫縣山普拉墓地的地理和考古背景
10.2 植物遺存
10.3 植物遺存和人類早期活動
10.3.1 大麻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3.2 小花紫草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3.3 刺山柑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3.4 葡萄藤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3.5 黍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3.6 青稞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3.7 小麥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3.8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薏苡項鍊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
10.4 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古環境初探
參考文獻

前言

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地球以每小時近1700千米的速度(大約是波音飛機速度的2倍)自西向東旋轉,這種不間斷的旋轉已經持續了約46億年。位於宇宙之中的地球在太陽系各種能和力的耦合作用下,以其自身旋轉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製造出無數次天翻地覆的地質構造運動,導演出一幕幕驚天動地的地質歷史事件。眾所周知,地幔之上的板塊運移導致了火山爆發,引發了強烈地震,改變著滄海桑田,推動了山川巨變。巡視所有這些發生在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裡的地質歷史事件,可以說生命演化是地球上最富於活力和最經久不衰的一幕。
回顧生命發展的大約35億年的漫長曆程,浩瀚無邊的海洋不僅是生命誕生的搖籃,更是孕育生物演化長達31億年的有聲有色的舞台。地球早期大氣中含有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和低水平的氧氣,而海洋中綠藻的誕生和發展從根本上當然也是逐步地改變了這個狀態。到了距今大約4億年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降到只比今天高約不到20倍,而氧氣含量上升到接近現今水準。氧氣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產生了臭氧,而大氣臭氧層的形成又有效地減低了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作用。在此巨觀背景下,隨著海陸變遷,海洋中的藻類成功登上陸地,成為最早的陸地植物——這是一群無葉、無根、結構簡單但是具有光合功能、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它們是荒蕪大地的墾荒者、綠色世界的締造者和陸生生物的開拓者,從此譜寫了生物演化過程中由水登入的輝煌一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