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9毫米口徑微型衝鋒鎗

體會一下其中的奧妙。那張同類武器對照表錯誤很多,是這本雜誌最大的遺憾,修正後本人認為該槍雖然大多數性能優良但也不令人滿意。作為一個輕兵器愛好者,只能從以前的錯誤經驗中去揣摩該槍的性能,得出的結論自然是班門弄斧,可是老夫好擺龍門陣也就權當胡說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新型9毫米口徑微型衝鋒鎗
  • 國家:中國
  • 口徑:9毫米
  • 類型:微型衝鋒鎗
基本信息,特點特性,

基本信息

初看外觀,該槍很像德國H&K公司的MP5系列,估計也是參考了相關設計。如:
雙導軌伸縮式肩托的設計,這種槍托穩定性好質量小,但緊急情況下會妨礙快慢機動作,我國85微沖採用側向摺疊,就用位置差來解決了問題。
下開式下機匣和MP5很類似,可是該槍沒有充分發揮該結構的優勢,由於該槍上機匣結構穩固,所以適合安裝光學設備及其他附屬檔案,可惜被長長的拉機柄槽給占用了。另外從計算機圖象上看,下機匣為鋁質精鑄件,伸縮托的導軌效果模糊,這個選擇很正確,加工生產都很方便,希望國產材料別出問題。我本人喜歡鋼板衝壓淬火件,雖然堅固但重量大,耗費工時多。從下匣的後部看應當有減震裝置,計算機圖顯示是金屬材料,不是79的石棉布包橡膠,裡面結構不明是螺旋彈簧還是摩擦等方式。快慢裝置的布置從握把的效果圖上看只布置在左側,而且不能左右換位,希望生產型做改進。
中國新型9毫米口徑微型衝鋒鎗中國新型9毫米口徑微型衝鋒鎗

特點特性

機錘迴轉式擊發裝置和MP5的很像,但我們的擊發機構有自己的特色,好像簡化了零件,更加安全可靠了,就是不知道機錘的材料是否有斷裂的故障隱患,看效果圖覺得單薄點,打擊力夠嗎。雖然設計得不錯,但本人認為採取前蘇聯二戰“婆婆死”ППС43式衝鋒鎗的擊針平移擊發方式好,零部件簡單,而且用擊針前部突起代替了拋殼挺,減少了零件且安全可靠,戰後西德邊防部隊通過認真考慮在50年代末曾經採用過一型結構類似ППС43的9毫米衝鋒鎗就是例證。
實物照片中的護木和握把顯得很光滑,形狀明顯模仿德。但握把不如採用56S的,其傾斜度和形狀都很合理。護木的高度也不夠,有燙手的危險,而且過於光,沒有紋路不容易持握,前端也沒有安裝附屬檔案(雷射瞄具和電筒紅外燈頭等)的地方,老夫認為護木設計比較失敗。人機工效在設計中體現得如何我不了解,但這樣的護木和握把看上去有點彆扭,不如MP5美觀,是否好使不得而知。增加前小握把不知是否可行,老夫喜歡羅馬尼亞AKM的前傾握把,很好用可以減跳。
上機匣為整體結構(估計是鋼材),兩側面衝壓出的長機匣導槽與MP5一樣,就是比較窄而已。槍機也是精鑄件,裡面有一個迷,就是尾部伸出約2厘米的小尾巴,有什麼功能呢?估計可能是為了在槍沒有呈現待擊狀態時遮擋機匣上部的拉機柄槽,防止灰塵進入機匣。捷克有種衝鋒鎗設計得很有參考價值,估計是50年代末用762托卡列夫彈的吧,待機與否拋殼窗全是關閉狀態,當然其質量也與56衝鋒鎗接近。拉機柄在圖中沒有體現其結構,估計是通過棘齒與槍機聯動,不像UZI拉槍機待擊後機柄又自動歸位。機柄設計該學MP5和UMP,這樣機匣正上方可以設計大而長的皮卡汀尼導軌了,而現在皮卡汀尼導軌只在瞄具後設計了很短的一點,我認為這個設計更適合以前我國推出的一款螺旋彈匣雙路供彈的65發彈微沖。
這枝槍設計最成功的地方是膛口裝置,估計是側開口槍管外加套筒,可結構不明,可能裡面只有兩簡單的分隔圓環,應當說是緊湊、實用、美觀的設計,對精度估計經過精心實驗不會有不利影響。另外消聲裝置也很棒,以前85的結構是多碗結構加鐵絲網卷(不專業),用64式微聲彈效果優良,只能聽見槍機的連續地卡、卡聲。這種消聲器效果更好,而且可以拆卸,這是我軍特工武器的進步。
還有一個謎團需要解開,這關係到該槍是否存在老夫懷疑的最大敗筆。我仔細觀察彈匣的效果圖,認為該槍應該採取了二戰在MP38、40,M3,司登還有ППШ41、ППС43所使用的雙列單進彈匣,我國的50可能還有53也用過,現在普遍被雙列雙進所取代,該類匣只用在手槍上了,因為其環境適應性差,供彈不如雙進可靠,另外最後幾發彈的壓彈力過大,且有壓彈不當導致供彈不到位的問題。圖上看匣口呈錐狀,而且兩邊有高出的部分(估計是減少插彈匣時傾斜和彈匣卡筍接口而設計),由此看出匣體是塑膠製品。強烈要求改變設計,換成雙列雙進。
總體上看該槍精度可能設計要求高,估計在開膛待擊、常規布局的衝鋒鎗里是不錯的,可設計並不理想,對有防護目標的殺傷不如51子彈,該槍也應兼容捷克的帆船和俄羅斯的7N21子彈,但後者威力過大。我們有悠久的造槍歷史,仿製的AK連老卡(卡拉什尼科夫)也認同,其在德國進行自我形象品牌宣傳時展示的槍是我們的56?1,還有一張他在美國與斯通納的著名合影,老卡拿著M16A2而老斯拿得卻是北方造的NHM?91(56的民用型)。所以,我們自己的設計應該一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