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

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

《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是2008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憲,徐興無。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
  • 作者周憲徐興無
  • ISBN:9787305056161
  • 頁數:449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01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圖書信息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文學>文學評論與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壇以“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為主題就是要引起學界同仁對這一領域的關注,推動學界對該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文學是社會歷史文化的一部分,關注文學與歷史文化的關係是中國傳統學術和近現代學術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在全球化的視野中,以跨學科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與變革,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

目錄

典籍·思想

歐陽修說《詩》回歸本義蠡測
晚宋理學、詩學關係的緊張與融合
一個道統詞觀的建立——論《碧雞漫志》與傳統儒家詩論之關係
從《靜志居詩話》看朱彝尊的明詩批評
柳如是唱和詩析論
明清《三國志演義》評點形態述論
《嬰寧》文本之溯源試探
修辭·文體

由句中“兮”之位置推擬楚辭歌誦之別
釋賦:從詩體到詩歌技巧及賦體
兩漢以來騷體之變革
兩個傳統——文言與白話
關於《文心雕龍》辭典的編纂
試析況周頤推重太清詞的主要因素
論詩歌形象的多義性
詩歌吟誦的時代意義與創意教學示例
歷史·社會·性別

歷史的改寫與文學的實錄——以頰谷之會為例
沈善寶的早年行跡及文學交遊
從傳統文人到現代學者——吳梅進北大與戲曲研究學科的建立
古代玉石的套用及其象徵意義

啟蒙·現代性
童話作為一種啟蒙話語——從文化政治視角看童話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傳播
菩提道上的善女人——論陳若曦的宗教小說《慧心蓮》
文化·對話·認同

明清笑話集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
傳教士文學與香港基督教史研究——以倫敦會女傳教士柏嘉里的《青山》為例
文化自覺與人類和諧:法國作家與中國思想談片
論台灣新生代外省小說家的原鄉情懷——以駱以軍為例
在全球化下的生存困境——論朱天文小說中的都市空間與記憶書寫
進出森林:戰鬥?抑或疼惜自然?——砂拉越華文作家的森林書寫
文學·哲學·美學

文學對哲學的貢獻
以陸機《文賦》中的美學理想探討其《擬古詩》的藝術表現
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國文學理論體系
戲劇·電影

元雜劇“公案劇”情節結構分析
高行健的戲劇理論——兼論布萊希特與阿爾托的影響
語言·社會

中國古代的語言反思——《郭店楚墓竹簡(語叢>》解讀
隋唐吳語及其影響
社會語言學語體理論探討
包頭語言調查
論壇演講詞選刊

致辭
從古今不同教育方式說起
大學圖書館的人文思考
人文重鎮,重振人文:香港中文大學的人文傳統及其蛻變
首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學術研討會綜述

前言

文學是社會歷史文化的一個部分,文學的發展與歷史文化的演進息息相關,“知人論世”,關注文學與歷史文化的關係是中國傳統學術和近現代學術的重要方法之一。人文社會科學以及文化理論的發展,進一步拓展了中國語言文學的研究領域,文學與文化的傳統與變革已經成為兩岸三地相關學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和文藝學、文學批評史、語言史乃至社會史、文化史等學科的重要視角,提出了許多亟待探討的問題,諸如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漢語史與社會文化演進、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傳統與嬗變、中國文學與現代文化學術的變革與演進、中國現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思潮、全球化進程中華文文學的選擇路徑、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與文化理論的建構、中國文學及文化與外國文學及文化的比較,等等,而這樣的研究實現了學科之間的跨越和新視野的出現。同時,以文化作為研究主軸,除了學術的積累之外,還蘊含著兩岸三地學人在全球化的時代探求中華文化發展的自主途徑,增進與其他文明的對話能力的努力,蘊含著對中華民族復興和再度崛起的期待。
就內地而言,改革開放30年來,“文化熱”、“人文精神”、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網路文化等文化現象都曾引發過語言文學界的關注與討論,而台、港學界既沿續了中國近現代的學術傳統,又較早地與國際學術界交流接軌,他們對前沿課題的敏感與嘗試,一直是內地學界學習借鑑的對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三地相關學界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學術合作日益加強,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本論文集所選論文,來自於內地與台、港兩地高校中國語言文學院系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2006年,兩岸三地的合作以首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的方式展開,經過南京大學、台灣中央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合作編纂,以8個主題收錄了36篇論文和一個附錄,以展示階段性和領域性的成績,而論壇上發表的許多高見因篇幅的原因只能割愛。我們相信,在今後以這一論壇為平台的學術合作與交流過程中,將會有更多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前沿性課題開墾,收穫更為豐碩的果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