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作

中國手作

《中國手作》是2018年9月CCTV9播出的系列紀錄片

2018年9月10日至14日,《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將登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手作 
  • 製片地區: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
  • 首播時間:2018年9月10日
  • 集數:5集
  • 每集長度:25分鐘
  • 類型:系列紀錄片
  • 上映時間:2018年9月10-14日
  • 製片人:池建新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 總導演:池建新
  • 執行總導演:張一泓
  • 分集導演:卜亞琳、袁靜、劉姣辰
劇情簡介,分集介紹,創作團隊,製片人,導演,點映會,獲獎記錄,劇集評價,

劇情簡介

第一季《木作》共5集,每集25分鐘,選取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他們也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雖然來自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卻共同講述了一個“傳承木作文化,傳遞生活態度”主題:包括《榫卯智慧》、《鄉土木情》、《構木為巢》、《以木相傳》、《古木新生》五集表達,通過“他們”和木作工藝,表現工匠精神、讓人們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國人與木頭之間的情感和故事。

分集介紹

第一集《榫卯智慧》
講中國人幾千年的榫卯智慧。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已使用榫卯,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作卯。榫卯相契合,器物完美銜接。藤是天台山里最富生命力的植物,堅忍不拔,以柔克剛。明朝末年,原籍浙江天台的工部侍郎告老還鄉興建舊居,他把藤蔓綿長、纏繞不絕的寓意,帶到門窗家具製作中,並命名為“一根藤”,但是隨著木製品的沒落,這門手藝也漸漸消失。在浙江,有一群木工師傅,他們恢復“一根藤”手藝,並且進行創新,讓木頭靈動起來,製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
第二集《鄉土木情》
主人公之一李學民,是河北邯鄲的沙窩村裡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村是中國民間手工木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曾經全村的人都會製作沙窩木碗,現在會做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而李學民就是其中會做的人之一,他平常在外鄉的建築工地上幹活賺錢養家,用少有的回家做農活的時間恢復木碗工藝。
第三集《構木為巢》
這一集中的吊腳樓,雖然相對的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吊腳樓,但事實上少數民族是跟漢族一起是中華民族傳承的一部分。池建新說“木文化有兩個方式,一種是存在你的生活,另一種是存在你的精神,而整個傳統的鄉村領域,承載鄉村生活的精神就是戲台,比如樂平的戲台,這個戲台做的非常豪華,非常講究,現在樂平每年還在唱戲,幾乎每天都有戲。”
第四集《以木相傳》
中國人對節日的感情濃烈而持久。在不同的節日裡,木頭,以這樣或那樣的面目出現,它們在節日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代表著習慣,又承載著寄託,本集通過選有代表性的絳州木版年畫和龍舟將我們的傳統一代代延續下去。
第五集《古木新生》
有著“木匠界宮崎駿”稱號的主人公“鄭爸爸”卻與之相反,一開始,設計木作是為了女兒的事業,但是一件件做下來,他才愈發堅定了自己一直隱約的堅持,慢慢地愛上了這件事情。而他製作的木工製品受到了一批年輕人的喜愛,用一句時髦的詞語來闡述就是——小清新。

創作團隊

製片人

池建新
中國手作
紀錄片“國家隊”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導演

中國手作

張一泓
《木作》的執行總導演。
中國手作

卜亞
《文明密碼》欄目最年輕的主編,擔任2016、2017年科教頻道《我們的節日·端午》大型特別節目執行總導演。
中國手作

劉姣辰
《木作》分故事導演,《文明密碼》欄目的重量級導演。
中國手作

袁靜
文明密碼欄目的元老,參與拍攝的紀錄片已經有數十部,已有多部獲獎。

點映會

2018年9月3日,CCTV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點映沙龍,在北京科影會館舉行。這是中國紀錄片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在“木作界”,用一個特別的提前點映方式,來迎接一部紀錄片的誕生。
本次沙龍活動包含“琳琅滿木”、“仰木已久”、“歷歷在木”、“觸木驚心”四大環節。“琳琅滿木”環節中,執行總導演張一泓,以及主創導演袁靜、卜亞琳、劉姣辰向大家介紹了“導演眼中的十大木作”,最初選擇“木作”題材的緣由,以及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最難忘、最有趣的事。

獲獎記錄

2018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優秀作品
榮獲第十三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創優評析人文類一等獎
榮獲第八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劇集評價

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中國手作·木作》是一部創新視角,挖掘非遺如何走入當下生活,以及匠人們在非遺的傳承和創新中的文化自信的紀錄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