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區

中國戰區

中國戰區:太平洋戰區之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布對日作戰,並致電美、英、蘇三國首腦,就建議立即在反軸心各國間組織某種聯合軍事會議,得到羅斯福的贊同。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提議組織中國戰區,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敵力量之聯繫與合作”。

建議由蔣介石“指揮現在或將來在中國安南泰國境內的聯合國家軍隊”;並在蔣介石指揮下,由中美英三國政府代表組織一個聯合計畫作戰參謀,儘可能邀請蘇聯代表參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戰區
  • 屬於:太平洋戰區
  • 正式對日作戰:1941年12月9日
  • 總司令蔣中正
  • 總參謀長史迪威
基本簡介,形成背景,

基本簡介

中國戰區】23日,蔣介石在重慶召開關於東亞的中美英三國聯合軍事會議。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提議組織中國戰區,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敵力量之聯繫與合作”,建議由蔣介石“指揮現在或將來在中國、安南及泰國境內的聯合國家軍隊”;並在蔣介石指揮下,由中美英三國政府代表組織一個聯合計畫作戰參謀,儘可能邀請蘇聯代表參加;在中國戰區統帥、印度軍司令及南太平洋戰區司令三總部間應互派聯絡員,取得密切聯繫。3月,應蔣介石請求,美國史迪威中將來華,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形成背景

中國對日宣戰以後,蔣介石除了在重慶頻頻活動外,還電示駐美代表宋子文:儘速轉達美國當局,說明中美英荷四國應速制聯合作戰整個計畫及成立聯合指揮與軍事同盟協定。1941年12月10日、11日,蔣介石又兩次邀請美、英等國大使及武官,商討中、英、美、荷、澳五國聯合對日作戰計畫,並請馬格魯德把中國的提議轉告羅斯福。羅斯福16日復電蔣介石,建議由蔣在重慶召集聯合軍事會議,"立即發動步驟,一致行動以御共同敵人。應視為異常重要之舉,為達成此項目的起見,本人敬建議,由麾下最遲於12月17日在重慶召集聯合軍事會議,交換情報,並討論在東亞戰區最有效之陸海軍行動,以擊敗日本及其同盟國,本人並建議,參加該會者應為英、中、荷、蘇及美國之代表,同時本人可立即派定勃闌德將軍為美國代表,由馬格魯德將軍副之,預期該會必可完成具體初步計畫",並希望於12月20日、將會議結果分別告知各國政府。羅斯福在電報中還說,"本人復請英國,與重慶會議同時,在新加坡召集中、荷及美國軍官開陸海軍會議(由英方)就彼等在南部戰區之見地,將作戰計畫報告本人,並請史達林在莫斯科召集美中及英國軍官開會,由史達林先生將戰局及其對北部區域之見地,詳告本人"。據此,蔣又致電史達林並同蘇駐華大使、荷代辦舉行會議,還召集美、英、蘇軍事代表及參謀總長何應欽等,為召開聯合軍事會議交換意見。
繼羅斯福同意中國的提議後,邱吉爾也復電贊成在重慶組織聯合軍事會議,史達林表示一時不能對日宣戰。他說:"蘇聯現雖負對德抗戰的主要任務,蘇聯的勝利即系英、美、中國對軸心集團的共同勝利。本人認為蘇聯目前不宜將力量分散於遠東"。因此,蘇聯不便派代表前來參加會議。中國政府派出參謀總長何應欽為出席重慶聯合軍事會議的總代表、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主任商震副之。會議原定12月17日召開,由於各方代表未齊,直到12月20日,英、美軍事代表才飛抵重慶(荷蘭代表還未到)。經協商,由中國代表徐永昌寫出五國協同作戰總方略。12月23日上午,何應欽、韋維爾、勃蘭特及英美駐華軍事代表團團員等在重慶召開非正式會議,討論了會議內容。下午4時,中、英、美、澳等國軍事會議在重慶正式召開。會議由蔣介石主持。會議決議成立委員會,由蔣介石、麥克阿瑟、韋維爾及蘇西伯利亞總司令各派代表組成之,各推代表組織此永久軍分會。會議最後作出六點決議,並同意由蔣介石電告羅斯福。中美英三國,除了在重慶召開會議協商軍事合作、互派軍事代表團協調戰略行動外,還在新加坡、華盛頓等地召開會議,共謀在亞洲太平洋上的戰略合作。 在1941年12月18-25日的新加坡會議上,中國政府派軍令部第二廳副廳長鄭介民代表出席。會議商討了中美英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合作計畫。在12月底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全權代表宋子文得以參加。會議確定,納粹德國是主要敵人;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決定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步驟。對如何在亞洲拖住甚至削弱日本力量,會議也作了討論。為了把中國的戰爭與盟國軍事行動結合起來,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於12月29日起草了一份備忘錄,建議在中國成立一個盟國作戰行動司令部。羅斯福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徵得了邱吉爾的同意。羅斯福總統提議,將亞洲太平洋戰場劃分為四個戰區。即中國戰區、東南亞戰區、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四個戰區中,就其戰略地位而言,最重要的是中國戰區。太平洋戰爭剛一爆發,美國《紐約時報》即發表社論指出;"中國戰場之重要,在一個月以前,殊難使多數美國人士了解中國戰局與美國直接的關係,現則盡人皆知,中國之戰事,即為我等之戰事,中國對日本施用之壓力愈大,則我麥克阿瑟將軍愈有戰勝之機會"。羅斯福也是清楚這一點的。12月31日,羅斯福正式電告蔣介石,建議由蔣組織成立盟國中國戰區。 1942年1月1日,在華盛頓26國聯合宣言簽字儀式上,羅斯福公開宣布了"建立中國戰區"的決定。1月3日下午,白宮公告,茲經英美兩國參謀總長之建議,及向羅斯福總統與邱吉爾首相之條陳,並經荷蘭政府與各有關自治領導政府之同意,……蔣介石上將已承允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職,指揮在該區作戰之陸空軍,所轄區域包括越南、泰國及將來可為同盟國所控制之區域在內。其統帥部之設計部分,將有英美代表參加。這被認為"系西方人士對於任何亞洲人物從來未有之最高尊崇及最深信任,且此舉適在二十六國發表共同宣言表示對軸心國聯合作戰及不單獨媾和以後,尤富有政治的重要性。"蔣介石也得意地認為:"出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後,越南、泰國亦劃入本區內。國家之聲譽及地位,實為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為加強聯絡,蔣特請羅斯福委派一位熟知中國情況的將領來華擔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宋子文在華盛頓也奉命向羅斯福、馬歇爾頻頻提出這一要求。羅斯福、馬歇爾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派曾經四次赴華的史迪威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從1月14日到23日,馬歇爾、史汀生、史迪威充分討論了遠東的形勢和盟軍的任務,以及美國政府必要的外交安排。1月29日,美陸軍部長史汀生在致宋子文函中,對史迪威的任務作了說明:一、監督美國援華物資之支配與使用;二、指揮在華美軍及蔣介石撥交之中國軍隊;三、參加在中國召開之國際會議,並擔任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之參謀長;四、控制在中國境內之滇緬公路。2月2日,馬歇爾代表美國陸軍部擬的指示,又為史迪威規定了一項新的使命:"改善美國對中國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進行戰爭,幫助提高中國防軍的戰鬥效能"。 史迪威被任命為中緬印戰區總司令、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參謀長、租借法案總督、同盟國戰爭會議美國代表。2月13日,史迪威與他的參謀人員從邁阿密乘飛機離開美國。美國陸軍部還用船運送400多名技術人員和教官到中國,幫助和訓練中國軍隊使用美國裝備和戰術。3月4日,史迪威飛抵重慶,正式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中國戰區的建立和盟軍指揮中心設立重慶,大大地提升了重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重慶已由此躋身世界大都會的行列。(節選自《重慶抗戰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