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意象:畫說京劇

中國意象:畫說京劇

《中國意象:畫說京劇(修訂版)》是一本向讀者介紹京劇常識、經典劇目、欣賞方法、名家軼事的普及性讀物,配有約三百張精彩圖片。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京劇的始末根由、發展歷程、行當、流派、名家和其他相關知識,並掌握經典劇目的情節、看點和唱詞,還有許多名家的精彩軼事。這本書的作者是被成為“京城京劇第一寫家”的和寶堂,他的文字淺近通俗,風格灑脫流暢,故事引人入勝;加上大量充滿魅力的早期京劇劇照和色彩繽紛的臉譜和收納梅蘭芳、馬連良等京劇名家經典劇目選段DVD,為讀者帶來全方位的享受。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意象:畫說京劇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739691
  • 作者:和寶堂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意象:畫說京劇(修訂版)》用簡潔的筆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劇藝術畫卷:那些湮沒在歷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後的故事,妙趣橫生;五彩繽紛、濃墨重彩的臉譜讓你欲罷不能;優雅的唱腔,迷人的樂隊,讓你徜徉在戲曲音樂的海洋中;長安大戲院的後台,服裝、道具一應俱全,不可錯過;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傳說,化作一個個經典劇目,在京劇舞台上色彩斑斕地演繹著,生生不息,那些經典背後的秘密,全都細細地藏在這本書里,請您慢慢找尋……

作者簡介

和寶堂,1947年生於北京。1959年就學於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京劇老生。啟蒙老師是喜連成科班頭科名鬚生陳喜星,又得余派鬚生楊菊芬、王少樓、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師王德祿、諸連順、安曉峰等教授。中專畢業後向北京梨園公會會長沈玉斌學習京劇史,向戲曲理論教師劉建華、范鈞宏、吳祖光學習京劇表演理論。長期擔任北京市戲曲學校專業教學研究室主任和教學督導,負責編寫京劇劇目教材,同時兼自由撰稿人三十餘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為京劇號脈——和寶堂戲曲雜文集》、《譚門七代》、《苟慧生》、《譚富英》、《趙燕俠》、《張學津》等,並長期為《北京晚報》、《梨園周刊》和原《中國京劇》等各報刊雜誌撰稿。作為京劇人,力主京劇恢復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體制,支持藝術個性的張揚,流派的復甦,反對京劇的“話劇化”。

圖書目錄

一 京劇的始末根由
從“戲曲的活化石”到“百戲之祖”
徽班進京
高潮迭起
鼎盛年華
低谷與復興
二 生旦淨醜
從高亢走向委婉俏麗的老生
扮相俊美的小生
驍勇敏捷的武生
青衣、花旦、刀馬旦和武旦
歷經變革改進的老旦
粗獷威武的花臉
無“醜”不成戲
威風凜凜的龍套
三 名家與流派
老三派:沉雄古樸的鬚生三鼎甲
老譚派:四海一人譚鑫培
陳派:旦角泰斗陳德霖
楊派:國劇宗師楊小樓
桃李滿園的王瑤卿
梅派:伶界大王梅蘭芳
尚派:文戲武唱的尚小雲
荀派:“十旦九荀”荀慧生
程派:唱腔獨具一格的程硯秋
小派:與四大名旦分庭抗禮的小翠花
余派:新譚派領袖余叔岩
言派:舊譚派領袖言菊朋
高派:高亢奔放的高慶奎
馬派:飄逸瀟灑的馬連良
新譚派:渾然天成的譚富英
楊派:平中見奇的楊寶森
李派:技藝全面的李盛藻
奚派:“洞簫之美”奚嘯伯
郝派:“架子花臉銅錘唱”之郝壽臣
侯派:“活孟德”侯喜瑞
金派:“金霸王”金少山
新四派之裘派:氣勢磅礴的裘盛戎
新四派之李派:文武雙全的李少春
新四派之趙派:灑脫婉轉的趙燕俠
新四派之張派:清新典雅的張君秋
四小名旦
四 追本溯源話唱腔
京劇曲調知多少
中州韻·湖廣音
細說皮黃
五 濃墨重彩說臉譜
分門別類大花臉
幽默滑稽小花臉
六 京劇後台有乾坤
話說長安大戲院
貼片勾臉上彩妝
名角的趕場軼事
服裝穿戴講究多
道具一樣不能少
後台秩序大過天
七 神奇的京劇樂隊
六場通透
奇妙的鑼經
八 劇目經典
吉祥喜慶的大戲《龍鳳呈祥》
成人之美的《紅娘》
雍容華貴的《貴妃醉酒》
程派經典《鎖麟囊》
千古悲風《霸王別姬》
風靡萬千的《望江亭》
悲喜交集《四郎探母》
唱功精湛的傳奇故事《玉堂春》
考驗功底的大武生戲《挑滑車》
一戰成功《定軍山》
名家薈萃《群英會·借東風》
譚鑫培的臨終絕唱《洪羊洞》
水上行舟看《秋江》
京劇舞台上的真正啞劇《雁盪山》
亦文亦武之《野豬林》
正工老生的必演劇目《失空斬》
黑暗中的大寫意《三岔口》
告不倒的老先生《宋士傑》
十年磨一劍的《紅燈記》
家喻戶曉的《沙家浜》
無人不識《杜鵑山》
現代武俠傳《智取威虎山》
附錄1 來戲校看看吧
附錄2 《京劇名家·經典精粹》(DVD)簡介
致謝

序言

京劇的奇遇
京劇是什麼?您會說京劇是皮黃,是國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而我親眼看到,在遠離中國千山萬水的悉尼,一位京劇苟派旦角演員孫毓敏的到來,竟然驚動了當地數百名華僑。當皮黃聲起,這些在異國他鄉生活的炎黃子孫,臉上立刻呈現出激動的神情,很多人流下了熱淚。有的找孫毓敏簽字,並送上自己的名片;有的對孫毓敏說,我原來也在北京住過,那時我的家離您家很近呢……其實,這些人在祖國居住的時候未必喜歡京劇,也未必認識孫毓敏,但是在異國他鄉聽到京劇的聲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覺得特別親切。
當孫毓敏來到墨爾本演出時,京劇大師苟慧生的孫子苟迎率領當地華僑、票友浩浩蕩蕩前來迎接。更有意思的是中國駐墨爾本的總領事也來唱戲,原來她還是中國外交部業餘京劇俱樂部的當家青衣呢!她在北京經常演唱的是張派的《狀元媒》,可是在墨爾本,她唱的是梅派的《西施》,難度大了很多,水平也提高不少。通過京劇,她與當地華僑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她說:“這裡的許多華僑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他們有事情,總愛到領事館找我,就說請找那位會唱京戲的領事。‘會唱京戲的領事’幾乎成了我的另一個頭銜。”您說,這京劇像不像聯繫中國人情感的紐帶?像不像潛伏在中國人頭腦中的一根神經?只要連起這根神經,就會感到我們同是中國人,相逢何必問名姓。
有個京劇演員在美國辦起了京劇學院,很多華僑都帶著孩子來學習京劇,學院辦得非常紅火。但是學生家長說,學習京劇不為演唱,只為讓孩子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因為京劇裡面融匯了中國人的歷史、文化、生活和特有的情感。辦學院的人還說,她所以要在美國辦學,是因為她遇到一位老華僑。老人告訴她,有一次他迷路了,在高聳的洋樓中尋找自己的家,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找到;突然,他聽到從路邊的一個視窗中傳出了拉京胡的聲音,那么熟悉,那么親切,老華僑的眼淚奪眶而出:啊!我到家了!其實他沒有到家,但是他的感情找到了歸宿,他找到了親人,因為只有這個聲音才是最純正的鄉音。
京劇有這么大的作用嗎?是不是太誇張了呢?我們再來講下面一個故事。
那是1993年,海峽兩岸同胞在暌違多年後,北京京劇院作為大陸第一個藝術團體登入寶島台灣。政治、地理的差異,四十多年的隔絕,見面之後該是多么陌生和仇視!但是京劇就像溶劑,很快就融化了這四十多年的隔絕,融化了政治和地理的差異,使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語言,找到了最理想的契合點。作為國民黨“四大家族”成員之一的陳立夫,見到年輕的老旦演員王樹芳,主動打招呼說:“王小姐,我認識你,因為我最愛看你的戲,你的演出音像資料我家都有,我今年94歲了,可我是你的戲迷呀!”張學良將軍請北京來的琴師給他操琴,他唱了一段老戲《戰太平》,不用對腔,不用看曲譜,竟然也是一拍即合。蔣緯國先生宴請北京京劇團的“名門之後”,其中有梅蘭芳、譚富英、馬連良等人的後人。蔣緯國說,他從歐洲留學回來後,父親見他喜愛西洋古典音樂,就多次對他說,中國人首先要喜歡京劇,不喜歡京劇就不是中國人。
北京京劇院的演出引發了台灣同胞強烈的思鄉之情,最後臨時增加了一場兩岸京劇演員聯袂演出的《四郎探母》,由於四十多年的隔絕,許多演員從來沒有見過面,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對方,但是他們在舞台上卻合作得非常默契而和諧,唱到楊四郎見母一場,台上是假哭,台下卻是真哭,頓時哭聲一片。演出結束後謝幕,觀眾卻提出不要關閉大幕,要讓大陸的演出永遠不落幕,永遠唱下去。由此可見,京劇確實是聯繫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憑藉著京劇,中國人可以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找到自己的同胞。
據95歲高齡的著名生理學家劉曾復先生說,七十多年前,他在清華上學時,聽說譚派親傳弟子余叔岩要在長安戲院演出《打棍出箱》。他非常想去看戲,可是那天偏偏是他最喜歡的德文課,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才決定堅持上課。可是等他走到教室,卻發現學校的通知上寫著“德文教授因病請假”,他趕緊扭頭趕到長安戲院看戲。在邁進長安戲院的大門時,他發現前面有一個熟悉的身影,竟然是他非常尊敬的德文教授。原來,老師比他更戲迷。
大家都知道著名科學家、有”當代畢昇”之稱的王選教授。他通過多次艱苦實驗,終於把印刷業從“鉛與火”變成”光與電”,有效地推動了印刷業的重大革命,並獲得了我國最高的科學發明大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選教授在少年時期就與哥哥姐姐一起學唱過京劇《二進宮》,青年時期因為過於勞累,大病纏身,無藥可醫,後來通過聆聽京劇老唱片調理精神,才逐漸得以好轉。從此他大量收集京劇資料,並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當他收集到非常重要、又非常稀有的資料時,會約請京劇界的許多朋友來欣賞。有的專業人士看了還想看,他就一遍一遍地放給大家看,有時會連放七遍,而依然樂此不疲。有的老演員年紀大了,他就帶著資料親自送上門去,讓大家一睹為快。他說,為中國的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元勛們當中有不少戲迷,當年他們離開實驗室後最大的樂趣,就是到北京的大戲院門口,等到一張退票,看上梅蘭芳或馬連良主演的拿手戲。他也能歷數當年北京上演的上百出精彩劇目,而且津津有味。他甚至對中國京劇院首席青衣杜近芳說,凡是杜近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演出過的劇目他幾乎都看過。在王選教授逝世前不久,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但是他還是與京劇界的有關人士詳細地談起京劇的現狀和京劇資料的收集情況。兩個月後,他就被病魔奪去了寶貴的生命。據說,在病床上他就是靠聆聽京劇的唱腔來減輕痛苦的,京劇顯然已經成為這位中國科學家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了。
再說點眼前的事情。2008年的“五四”青年節,北京的長安大戲院里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演出。說它特殊,是因為演員並非專業,他們全部來自於全國各地的高校票房。然而他們的演出卻毫不遜色,不僅獲得了觀眾瘋狂的掌聲,而且贏得了專家的認可和讚美。
在全國的一百多所高校中,都開闢有京劇選修課,大多數高校還定期在校園內彩排演出。在北大、清華、人大、復旦等很多高校中,都有歷史悠久的京劇票房。在北京化工學院,有一個專門研究楊派老生的票房,在這裡,不但人人迷楊派、學楊派、研究楊派,就是打擊樂手也對楊派唱法十分精通。
票友們學唱的,都是名副其實的藝術經典。凡學旦角戲,不管乾旦坤旦,都學的是梅蘭芳、程硯秋,苟慧生、尚小雲和張君秋,動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鎖麟囊》、《紅娘》、《玉堂春》、《四郎探母》、《狀元媒》、《望江亭》;學老生的票友,學的都是余叔岩、言菊朋、譚富英、孟小冬、馬連良和李少春,他們一唱就是《洪羊洞》、《空城計》、《定軍山》、《借東風》、《文昭關》、《哭靈牌》、《追韓信》、《搜孤救孤》和《擊鼓罵曹》……儘管京劇大師遺留下來的唱片音質不是太好,但是唱法之講究,曲調之優美,卻不是後學者可以比肩的。比較年輕一些的戲迷則對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比較喜愛,這些樣板戲都是從傳統戲中衍變而來,經過了眾多藝術家的千錘百鍊,家喻戶曉。
在多年結交票友的過程中,他們對京劇藝術的痴迷,對京劇鑑賞的高水準常常使我感動。那么,京劇為什麼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據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看完這本書,您就會找到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