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恆星觀測史

中國恆星觀測史

《中國恆星觀測史》是2009年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恆星觀測史
  • 作者:潘鼐
  • ISBN:9787807306948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3-1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其史料浩如煙海,內涵豐富多彩,在恆星觀測方面具有悠久的傳統,以及很高的成就。其內容包括對新星、超新星、變星等的觀測記錄,對恆星位置的測量,對作為天象坐標系統的二十八宿體系的研究,以及對星圖、星表的研究整理工作等。其中對於二十八宿的起源,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有西方學者對此進行了討論。隨後又有不少學者在此領域做出工作。1962年薄樹人先生髮表《中國古代的恆星觀測》一文,對這一論題做了簡要的歸納。而潘鼐先生在1 989年出版的本書第一版中,對這一問題做了更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對二十八宿距度的測量不晚於公元前6世紀。
對於恆星觀測領域的其他一些重要論題,潘先生在本書第一版中也做了詳盡的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爭論已久的《石氏星經》年代問題,本書第一版中就提出《石氏星經》中的一部分恆星測量於公元前450年前後,另一部分恆星則測量於公元l70年左右。此外,他還對宋代《楊惟德星表》、元代《郭守敬星表》,以及東吳陳卓星官、隋唐《步天歌》、敦煌星圖、宋代蘇頌星圖、蘇州石刻天文圖和明代《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等作了詳細的考析。
翻閱書稿,發現本書第二版比第一版篇幅多了不少。其中不僅對明清時期西方天文學的傳入專辟章節討論,對第一版原有的內容也做了大量的修訂和補充,尤其是加入了很多新的圖片和資料。

目錄

增訂版序
第一章 我國早期的恆星觀測
第一節 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星象著錄與二十八宿的問世
一、我國最早的恆星觀測記錄與關於恆星的釋義
二、甲骨文中的星名與《尚書堯典》的四仲中星
三、《夏小正》星象的年代
四、《詩經》、《左傳》、《國語》中的星名
五、二十八宿名稱的全部出現
第二節 二十八宿星座的系統化觀測
一、二十八宿星座的組織及距星的證認
二、二十八宿作為昏旦中星的觀測時代
三、石氏的二十八宿觀測值
四、早於石氏的二十八宿古度
五、石氏宿度與古度的時代考訂
第三節 四象、十二次與二十八宿
一、四象與十二次的產生和使用
二、十二次、十二辰與二十八宿的結合及宿名詮釋
三、中國二十八宿在華夏本土的生長
第二章 甘氏、石氏與《石氏星經》年代的論定
第一節 對甘氏與石氏的考查
一、甘、石的姓氏與時代
二、甘、石《星經》的流傳與內容探索
三、有關《石氏星經》研究的不同論點
第二節 《石氏星經》觀測年代考辨
一、各家研究的得失
二、《石氏星經》中觀測年代的推算
第三節 甘、石《星經》的恆星記事與《甘氏星表》
一、傳本甘、石《星經》的恆星觀測記事
二、《甘氏星表》輯佚
第三章 秦漢時期星象觀測的發展
第一節 秦漢時期的星象觀測與記述
一、漢初的恆星名數及星座組織
二、兩漢時期的星象觀測與記載
三、《周髀算經》中的星象資料
第二節 有關星象觀測的幾個問題
一、恆星觀測的幾項進展
二、對《石氏星表》的補充
三、星象在政治、文化與生活中的反映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甘、石、巫鹹三家星經的流傳與整理
第一節 三家星經的定紀與敦煌寫本
一、陳卓及其天文星占著述
二、《敦煌寫本》中的三家星經
第二節 《玄象詩》的勘訂
一、《玄象詩》的內容與性質
二、校點《玄象詩》
第三節 兩晉南北朝至隋統一時期三家星官的流傳
一、從漢末的星圖到吳、晉間對恆星名數的整理
二、《巫成星表》質疑
三、南北朝至隋恆星圖象的製作與流傳
四、日傳本《三家簿贊》星官的校證
第五章 星象體制的演變與唐代的恆星觀測
第一節 《步天歌》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南北朝、隋、唐的星象著述及星象體系的變化
二、《步天歌》的產生及三垣二十八宿星象體制的成立
三、校訂《步天歌》
四、若干星名的注釋
第二節 一行對恆星觀測的貢獻
一、一行對二十八宿所作的新觀測
二、關於二十八宿去極度變化與恆星自行的論議
三、對恆星位置變化的觀測和修正
四、一行在其他方面的貢獻
第三節 傳世的兩本敦煌星圖
一、敦煌星圖概述
二、敦煌星圖文字的勘證
三、兩本星圖上星象的校核
四、星圖時代的考辨
五、近年發現的墓葬及其他星圖
第六章 宋代恆星觀測及恆星圖表
第一節 宋代天文儀器的製作與星象的觀測
一、宋代天文觀測儀器的製作
二、對歷次恆星觀測的考查
第二節 景祐年問的恆星測量與《楊惟德星表》
一、《景祐乾象新書》與《乾象通鑑》
二、景祜測驗資料的整理校定與《楊惟德星表》
三、宋《楊惟德星表》對應於今通用星名的歸算和分析
第三節 皇祐占年間的恆星測量、《周琮星表》與皇祐星官圖的復原
一、皇祐年間周天星次的測定與《周琮星表》
二、宋《周琮星表》對應於今通用星名的證認和皇秸星官圖
三、恆星的中西對應與皇祐觀測的實用價值
第四節 《新儀象法要》星圖的考證
一、蘇頌的撰書與書內的星圖
二、星圖的取材及其年代與地點
三、星圖的體制與星象的校勘
四、星圖的製圖技術水平及其價值
第五節 蘇州天文圖碑的考釋
一、天文圖碑的來歷及其作者
二、星圖時代箋證
三、天文圖星象的校核
四、天文圖的科學價值
第六節 元豐恆星測量、黃道十二宮及《宋史·天文志》
一、元豐恆星測量與《元豐星表》
二、黃道十二宮在我國的傳播
三、《宋史·天文志》經星述評
第七章 元、明時期星象觀測的延續及其在民間的傳播
第一節 元初對恆星位置的測量
一、郭守敬制儀與天文觀測精度的提高
二、至元年間的二十八宿觀測與元《郭守敬星表》拾遺
三、元《郭守敬星表》對應於今通用星名的證認
第二節 傳世的元明星象著作
一、元至明前期的幾項星象著作
二、北京原隆福寺萬善正覺殿藻井星圖的考查
三、常熟縣學天文圖碑
四、明後期天文星象之作在民間的傳播
第三節 航海天文學中的星象指認
第四節 朝鮮與日本的中國恆星圖像
一、中國星象在朝鮮的長期傳播
二、中朝兩國星象的交流與演變
三、中國星象在日本的流傳與發展
第五節 客星的觀測與元明的阿拉伯星表
一、繪有客星的莆田涵江天后宮星圖捲軸
二、客星記事和幾顆著名的客星
三、《明譯天文書》和《七政推步》中的恆星表
第八章 西方天文學的傳入及明崇禎年的恆星觀測
第一節 西方歷算天文的東傳經過及《經天該》的產生
一、西方歷算天文傳入的歷史背景
二、耶穌會傳教士的入華與西學東漸
三、《經天該》的產生及其影響
第二節 《崇禎曆書》恆星曆的編纂及西方觀測技術的引用
一、徐光啟對編歷所作的貢獻
二、西方制式天文儀器的製作
三、近代方位天文學理論與方法的引用
第三節 恆星觀測的成就與恆星曆表的編制
一、關於二分點歲差及恆星經緯度變易的論議
二、二十八宿距星經緯度與宿度的訂定
三、《恆星經緯表》的完成
第四節 新星圖的繪製及近代星圖投影法的運用
一、 傳統形式的見界總星圖
二、《赤道南北兩總星圖》與繪製星圖的投影原理和方法
三、兩種黃道星圖與天球儀星圖
四、恆星屏障——整套的恆星全圖
第九章 清代三次恆星測量與恆星星名的中西對應關係
第一節 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的恆星觀測
一、《靈台儀象志》中的恆星測量
二、《儀象考成》與《儀象考成續編》中的恆星測量
三、《大清會典》與《大清會典圖》中的天文星象及其他
第二節 民間對恆星觀測所作的努力及其成就
一、清前期民間天文星象研究的昌盛
二、西學東漸與恆星方位天文學的中西比照
三、清後期民間星象之作的撰制與傳布
第三節 恆星星名中西對應的尋繹
一、三百年來對恆星星名中西對應的探索
二、從天象凌犯紀事尋求恆星的中西對應關係
三、《儀象考成》恆星經緯表與現代通用星名的對應
結束語中國星象體制的歷史變遷及恆星名數的匯總
附折頁圖
1.日本《古格子月進圖》天文橫圖
2.法國小德金星名中西對應星圖

序言

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其史料浩如煙海,內涵豐富多彩,在恆星觀測方面具有悠久的傳統,以及很高的成就。其內容包括對新星、超新星、變星等的觀測記錄,對恆星位置的測量,對作為天象坐標系統的二十八宿體系的研究,以及對星圖、星表的研究整理工作等。其中對於二十八宿的起源,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有西方學者對此進行了討論。隨後又有不少學者在此領域做出工作。1962年薄樹人先生髮表《中國古代的恆星觀測》一文,對這一論題做了簡要的歸納。而潘鼐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本書第一版中,對這一問題做了更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對二十八宿距度的測量不晚於公元前6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