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全集:人性有弱點無缺點

中國式管理全集:人性有弱點無缺點

這是一本心靈勵志書。人性的弱點本身不是問題,“人”是問題的關鍵,曾仕強集數十年人生經驗與深厚學養於一身,教對人性的弱點有深刻的理解和獨特的看法。對於人性弱點,我們了解得越透徹,越容易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從而越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每個人都有弱點,但弱點不等於缺點,如何讓弱點變成優點,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通過閱讀本書,你會找到正確的認識自己、讀懂他人的好方法,從而發現為人處世並不難。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式管理全集:人性有弱點無缺點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頁數:150頁
  • 開本:16
  • 品牌:時代光華
  • 作者:曾仕強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2224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強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匯集大師畢生心血,引領事業人生至高境界
傳世文化瑰寶,盡攬領袖智慧,饋贈、收藏首選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國式管理全集》首次結集出版,精心修訂,集中展示曾仕強教授中國式管理系統理論與系列方法,內容之豐、規模之全、編撰之精,同類書無出其右者。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人際關係到中道管理,透徹領會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諦,從容駕馭複雜局面;從易經管理的智慧到三國的奧秘,輕鬆掌握中國文化的精髓與實質,豁然貫通應對變化的不二法門。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設計精美典雅,豪華圓脊精裝,內文印刷採用品質最佳的80克純質紙,實屬閱讀精品、收藏珍品。
3. 饋贈佳品
全球限量發行,倍贈收藏價值。集傳家之寶,搜贈友之禮,《全集》乃不二之選!

作者簡介

曾仕強教授:中國式管理之父,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與國學大師。台灣交通大學教授,台灣師範大學教授。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中國管理哲學三十年,首倡中國式管理,名動政商學界,享譽海內外。
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學術,學問淵深,世情洞達。他是央視《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主講專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中西貫通的淵博學識在中國管理界獨領風騷。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
人類有思想就會有弱點
求生存:活著才是硬道理
自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求快樂:快意人生人人嚮往
第二章人類何以有弱點
生命有限而求長生
物質有限而謀利益
本能需求而逐快樂
因為有理想,所以有弱點
第三章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
神權時代利用鬼神讓人敬畏
君權時代利用紀律讓人服從
民權時代利用觀念控制自由
網路時代利用媒體渲染弱點
第四章向錯走,弱點就是缺點
有錢時想自己,無錢時想別人
得意時愛炫耀,失意時窮訴苦
位尊時恥聞過,位卑時善討好
勢強時欺侮人,勢弱時很隱忍
體健時不愛惜,體衰時依賴人
年輕時顯聰明,年老時逞固執
前進時得罪人,後退時不救人
為主時立威嚴,附從時愛逢迎
施捨時很小氣,受益時易忘記
有理時不饒人,錯誤時常辯解
第五章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
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
得意時不炫耀,失意時不訴苦
位尊時不虛妄,位卑時不討好
勢強時多助人,勢弱時要自持
體健時應愛惜,體衰時多鍛鍊
年輕時要謙恭,年老時不固執
前進時想退路,後退時要救人
為主時不苛刻,附從時不逢迎
施捨時要捨得,受益時要感謝
有理時能恕人,錯誤時要坦承
人類最大的優點在於懂得根據目標選擇策略
第六章主動顯示弱點還是技巧隱藏弱點
隱藏弱點有大智慧
主動示弱有大好處
根據具體情況採取具體做法
人性的弱點原本相近
利用人性的弱點要適度
了解人性的弱點改變自己的命運

序言

前言
人性的弱點並非人性的缺點
人性與習慣並不相同
首先,讓我們把人性和習慣區分開,分別認識得更清楚一些。人的行為習慣,並不能代表人性。
譬如大多數人都喜歡討價還價,這僅僅是一種行為習慣,而非人性。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喜歡討價還價這種形式了,也就用不著討價還價了。
見面的形式,無論是握手、擁抱,還是親吻,都只能算是行為習慣,與人性無關。比如人和人見面要不要向對方微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別人馬上喜歡上自己?到底是“請將”好呢,還是“激將”更有效?恐怕這些都不是人性的基本問題。
人類的行為習慣具有區域性特點。每個地區,由於風土人情的差異,會逐漸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習慣,因而彼此不同,各有特色。
那什麼才是人性呢?
首先貪生怕死是人性。因為不論種族、膚色、語言、文字、居住環境或者交通設施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想到死,好像大家都會感到相當害怕。當然,有時候某些人面對死亡會視死如歸,但那屬於捨生取義,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並非人人、時時都能做得到。
我們一般情況下把人類共同的性質當作人性。人性雖然是相近的,但是每個人因各自不同的人性所採取的策略並不相同,以致產生的行為習慣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相去甚遠。
人性的弱點說起來最重要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人人都要求生存。人人都要求生存,所以大家的弱點也都相近。只不過求生存的方式不一樣,因此各自的習慣相去甚遠。而求生存這個弱點逐漸衍生為怕死、貪生,最後變成了只顧自己。
顧自己顧到一定程度,就成為自私。如果說求生存是人性的第一層弱點,那么自私便已經進入了人性的第二層弱點。自私的表現,以貪利、貪名為代表,貪利、貪名的結果,最後都會歸結到貪圖享受上面來。
貪圖享受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追求個人的快樂。於是求快樂成為人性的第三層弱點,這層弱點以刺激、爭奪和征占為重點,導致各種明爭暗鬥的花樣,令人苦惱不堪。
人性的弱點並不全是人性的缺點,因為求生存、自私和求快樂,基本都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所有的企圖心,實際都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只要保持合理,求生存、自私和求快樂,不但沒有害處,反而有好處。
適應人性的弱點,若是策略正確,弱點都會變成優點。所以,策略的選擇和套用非常重要。對於人性的弱點,我們主張不要存心加以利用,以免造成害人的後果,也害了自己。同時主張不要完全防備別人運用我們的弱點,以免喪失機會,永遠建立不了所需要的各種關係。
研究人性的弱點,主要在於明辨適應的策略,使弱點運用和被運用到合理的程度,以求化弱點為優勢,助己助人。


人性是先天性的,彼此相近;習慣是後天性的,各不相同。
自古以來,一切都在變,唯有人性沒有變。人們拿不變的人性,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於是採取不同的策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因而形成有差異的習慣。
習慣從適應人性的弱點而來,又用以滿足人性的弱點。
弱點可以變成優點,也可能成為缺點。好習慣使弱點變成優點,壞習慣使弱點成為缺點。
採用何種策略,養成什麼習慣,都是“人”的問題。人性的弱點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問題。
對人性的弱點,要適應、運用,不可控制、利用。這樣對人有利,對自己也有好處。


人性和習慣不同,前者是天生的,屬於先天性,而且整個人類的人性大抵相近;後者屬後天性,是逐漸養成的,幾乎人人都不太相同。
大家關心人性的弱點,希望通過對人性的掌握,實現對自己有利的企圖,達成預期的目標,並且提高其效益。這種是人性中求生存的表現,但是如何掌握人性的弱點,怎樣控制人性的弱點,採取什麼方式來評估人性的弱點,則由於各人的習慣不同而有差異。
求生存是人性,用來求生存的方法是習慣。有人好吃懶做,也有人勤奮積極,是習慣不同,並不是人性互異。所以說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實在是一種錯誤說法。好逸惡勞應該屬於人的習慣,有人如此,有人則習於勞作,近乎工作狂。
自古以來,一切都在變,只有人性沒有變。我們常說人性變了,其實改變的是習慣,並不是人性。
習慣從哪裡來?人性既然不變,為了以不變應萬變,我們必須採取各種不同的策略,來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以滿足人性的需要。這些不同的策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成為習慣。習慣由何而生?由各人不同的策略而產生,所以人人不同。
例如人性要求生存,幾乎凡人皆如此,沒有不同。但是各人求生存的策略差異很大。有人以隱藏實力來求生存,認為含蓄是一種涵養。有所保留是謙虛,不要鋒芒畢露,以免引起他人不悅,而對自己的生存構成壓力。有人則到處作秀以求生存,認為表現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以攻為守對自己比較有利。採取隱藏策略的人逐漸培養出十分忍耐的習慣,能隱人所不能隱,藏人所不能藏。而採取作秀策略的人也逐漸養成招招出擊的習慣,虛張聲勢,到處拜託大家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再加上隱藏和作秀的方式彼此不同,因而變化出很多花樣,構成五花八門的生存之道。所謂“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可見,習慣不同,使得人群與社會不但多元化,而且複雜化。
人性的弱點不過是人潛在的欲望
人性最基本的弱點便是求生存。求生存逐漸發展成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便進入了自私的層次。自私自利的表現,歸根結底是由於貪圖享受,這又進入求快樂的層次。
每個弱點都包含三個向度。求生存表現在怕死、貪生和顧自己上,產生了很多可資攻擊的弱點。自私表現在貪利、貪名以及貪圖享受上,多少人為求名利而創造、發明,多少人為求名利而摧殘、破壞。同樣為求享受,多少人不論貧富都能夠隨緣隨喜,開開心心、快快樂樂過一生;多少人又貧有貧的痛苦,整日怨天尤人,富有富的苦惱,徒然成為不快樂的富翁。其實求快樂,也表現在刺激、爭奪以及征占上,各有策略,也都往往為對方的對策所命中,棄甲投降。
人性三大弱點本身不是問題,不過是人潛在的欲望。變成優點或缺點則是策略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人有權選擇採用哪種策略,使弱點成為優點或缺點。
乍一看,人類求生存免不了貪生怕死。
我們不妨虛擬一下,假定人人都不貪生,抱著活多久就算多久的心理;人人也都不怕死,認為死了之後,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請問:社會會安寧嗎?人類幸福與否?恐怕會天天有人自殺,時時有人殺人,搞得人人不安寧,社會亂糟糟,談不上什麼快樂幸福吧!
可見不貪生不怕死並不是理想的狀態,不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歷史上偉大人物很少是通過不貪生不怕死塑造出來的。我們只責罵文官貪財、武官怕死,但又沒有人倡導完全不貪生、不怕死的生活理念。
文官怕死是理所當然,因為文官不怕死的結果大多是死得很快,而且死得很難看。武官不能怕死,因為戰死沙場才是武官的最高榮譽。一旦武官怕死,就會未戰先逃,置國家安危、百姓性命於不顧,失去軍人本色。就算逃跑能夠不死,也將活得很難看。
然而貪生怕死並不見得就有利無弊,大家都喜歡。社會上的許多問題實際上也是貪生怕死造成的。
大家都貪生,才造成今日處處可見的社會老齡化現象。貪生的後果是大家都活得久。而活得久的結果之一就是不可避免地老人愈來愈多。人生七十古來稀,忽然變成人生七十才開始。問題是怎樣開始?開始製造社會問題,還是開始形成問題社會?
老人可能是“寶”,也可能是“賊”。這兩種情況,孔子都提到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說老年人經驗豐富,思慮周到,修養良好,凡事拿捏得恰到好處。遇有晚輩請教,都能夠耐心指導,誠懇相待,當然是非常寶貴的導師。老就是寶,特指這些人士而言。
但是,有些老人,卻不折不扣地應了孔子所說的“老而不死是謂賊”。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外,自己則留在國內到處製造社會問題,逢人就增加麻煩,最後還要子女之外的人來送終。這不是賊,又是什麼呢?
嘴上說得好聽,這么做是為了不連累子女。實際上自己無法獨立生活,勢必要依賴別人。這種貪生,完全是只顧自己,絲毫不考慮別人。要貪生,先要有靠得住的子女。否則,就不必貪生,以免連累外人。
怕死不難,要有老本、老伴和老友,再加上“老寶”的修養,這樣就不怕不受人歡迎,愛活多久都可以放心地活下去。軍人退伍之後,照樣可以怕死,也沒有人有權責罵他。
自私是貪生怕死的必然結果。貪自己的長久生存,怕個人的快速死亡,都有自私的成分,不容否認。
從現象上來分析,自私的對象離不開名和利。貪自己的利益,求個人的名分。名利心愈濃重,自私的心理就愈重。自私心理重到竟然忘記了名和利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
別人的名利和自己無關,以致不去關心。只有自己的名利,永遠說空不空。只要一口氣還在,就有名和利的慾念和需求,很難擺脫名利的糾纏。
追求名利,還可以說是企圖心、上進心、奮發圖強的原動力,或者積極求取進步的驅策力。如果把追求所得的果實與社會大眾分享,名利就不致遭受嚴苛的怨責。有名有利的人士,也不至於承受那樣惡毒的詛咒。問題是在出名、獲利之後,把果實留下來私自享受,才會引起眾人的不滿。
很多人把貧富懸殊視為社會不安的根源,似乎富有的人永遠要接受貧窮的人的挑戰,仿佛富有的人非把財富重新分配不可。
然而,有名有利的時候,如果不享受名利的果實,豈不證明名利果然是空的?那還有多少人會積極追求名利?大家都視名利如糞土,世界上還會出現什麼樣的名和利?活在如此這般的社會,人類會覺得快樂嗎?
何況生活所需要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若不積極爭取,說不定分到自己身上已經所剩無幾,甚至空空如也了。
爭名爭利是辛苦艱難的事情,原本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努力,後來享受到名利的甜蜜果實,於是以爭名爭利為快樂之本,轉而享受爭名爭利的樂趣。
求快樂成為大家努力的目標,加上名和利本來就難求,使得更多的人不求名也不求利,反而盲目地追求新奇的刺激。
我常聽見這樣的對話:
髮型師問顧客:“您要染髮嗎?染什麼顏色?”
顧客說:“隨便什麼顏色,越奇怪越好。”
這樣做的人剛開始染髮還有很多人看,覺得這樣可以滿足自己引人注目的快樂欲求。後來不論他染什麼顏色,都引不起他人的注意,於是自己很不快樂,乾脆剃了光頭,想看看這樣能不能帶來一些快樂。
年長者對年輕人說:“這種無聊的廣告,你們怎么看得這么起勁?”
年輕人回答道:“拜託!這種廣告不是播給你們這個年齡的人看的,它是為我們而製作的。”
不管這種廣告是有知還是無知,是有害還是無害,反正各人的標準不一致,只要能得到快樂就去做。針對不同的需求,滿足人們想要得到的各種不同刺激,這種方法叫作市場區隔,說穿了就是針對人們各有所好、各取所需的情況進行製作,以此來獲取利潤。
不講究區隔,大家都接受同樣的刺激多么單調乏味,令人覺得無聊,當然得不到快樂。刺激的來源有限,勢必引起爭奪。大家逐漸不滿足於享受爭奪的刺激,於是不只爭奪,還要進一步把爭奪得來的刺激長期保留在自己身邊,占為己有。
求生存、自私、求快樂,分析起來,都沒有問題。它們之所以形成人性的三大弱點,主要是人本身的問題,才使得沒有問題的問題變成嚴重的問題。
人的問題在於思維兩極化
人的問題在哪裡?在思維。人的思維經常兩極化,不是極度向東,就是極度向西,以致趨於極端而無法保持合理的中道。過與不及都使求生存、自私、求快樂走上偏道而有所缺失。如何使自己不會過與不及,應該是每個人努力的正道。
媒體尚未發達以前,大家眼不見、心寧靜,各自安於自己的策略,倒也心滿意足,無所怨尤。媒體發達之後,資訊傳播既快捷又普及,很多資訊不由得人不看,知道了太多的資訊以後,人就會互相比來比去,自己占便宜的地方就視為理應如此;自己吃虧的地方便認為豈有此理。於是,搞得天下大亂。
人類創造了媒體,媒體卻專門攻擊人性的弱點。為了生存競爭,媒體也採取若干策略,將自身的生存建築在人性求生存、自私和求快樂上面,弄得人類對媒體管制也不是,開放也不是,似乎已經無可奈何。
現代人的人性弱點被媒體渲染、擴大、強化、利用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媒體經常打著“人們有知道的權利”的招牌,威脅、利誘人們從事各種好的或者壞的活動。
人生是人性弱點的攻防戰
人性的弱點既屬不可避免,媒體的持續發展又是理所當然。我們所能夠自主的部分,說起來唯有掌握自己的因應策略,並且隨著時空的變遷作出合理的調整。
我們一方面要防止他人攻擊我們的人性弱點,一方面又不得不設法去攻擊他人的人性弱點。從這種角度來看,人生簡直就是人性弱點的攻防戰,隨時隨地都在攻擊,隨時隨地都在防備。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其實是說攻擊時不要存有害人之心,而防備時則宜提高警覺。
對於人性的弱點,不論攻擊或防備,最好採取適應、運用的心態,不要存有控制、利用的念頭,因為動機純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妻子以獨特的烹調口味來控制丈夫,聽起來就很不合適,容易讓人產生反感,使人覺得醜惡。如果改說妻子以獨特的烹調口味來滿足丈夫愛好美食的欲望,那聽起來就不一樣了,會令人覺得親切、有人情味,而且屬於美好人生的一部分。
動機純正與否,完全是個人問題,與他人無關。例如含蓄、隱藏的動機,究竟是減少他人的不悅,還是為求奸計得逞?如人寒天飲冰水,冷暖自知。
尊重人性的弱點,適當地攻擊或防備,以求達成合理的效果。基於這樣的念頭,便是動機純正。
鄙視人性的弱點,認為應該攻其不備,那是乘人之危。對人經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時刻防備,凡事必朝壞處想,把人性醜惡化,則為動機不純正。
研究人性的弱點,旨在正己正人,讓自己快樂,他人也愉快,這樣才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若是心存不軌,盼望分析人性的弱點,據以攻他人於不備,達成自私自利的企圖,那就大可不必,因為就算圖謀有成,也毫無長久價值。
現在,我們來看看,人性的三個弱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凡事從根本入手,比較容易徹底明了,而且易學易用。但是,千萬要以因應、運用的態度,而不要以控制、利用的態度,這樣對自己、對他人都會比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