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權力博弈:中國歷史上的權謀與政變

《中國式權力博弈:中國歷史上的權謀與政變》作者擷取了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怵目驚心的十二場權謀與政變,讓你充分見證:圍繞至高無上的“皇權”,歷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牛人們,是如何前仆後繼、激情無限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奪權大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式權力博弈:中國歷史上的權謀與政變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314頁
  • 開本:16
  • 品牌: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王覺仁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307970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式權力博弈:中國歷史上的權謀與政變》由王覺仁著,讀懂了這本書,你就讀懂了人性的向光與背光,讀懂了政治的面子和里子,讀懂了歷史的宿命和輪迴,也讀懂了“權力”這個勞什子的前世今生。

作者簡介

王覺仁,本名王林,曾用筆名王者覺仁、王覺溟,福建漳州入,著名作家,新銳歷史寫作鰓代表人物之一,《南方都市報》、《百家講壇》專欄作家,潛心於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多年,已出版《天裂九世紀》、《投力無間道》、《唐原來是這樣》等暢銷歷史作品,代表作《血腥的盛唐》(七卷本)正在全國熱銷,並榮登噹噹網歷史類暢銷榜第二名;最新轉型力作《玉陽明的心靈解藥》即將推出。

圖書目錄

自序歷史聖殿的開放與重建
——“沙丘政變”始末
一贏政的死亡之旅
二趙高:潛伏三十年
三喪鐘為誰而鳴?
四一語成讖:李斯的末日
五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
第二章 血色太平
——西漢初年的呂氏統治
一這個天下不太平
二呂雉的創意和手段
三趙王就是死亡的代名詞
四金黃的秋天,恐怖的秋天
五血腥的臍帶
第三章 —個書生的烏托邦
——王莽篡漢始末
一有一種惡不可或缺
二一顆政治新星的誕生
三王莽謙恭未塞時
四 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
五 一場精彩紛呈的篡漢大戲
六天堂的幻滅
第四章 將博弈進行到死
——東漢的政治循環局
一 外戚:漢帝國身上的癌
二 歷史在這裡拐了一個彎
三 三年死了三個皇帝
四 鬼打牆:一個惡性政治的範例
五 宿命的輪迴
第五章 亂天下:西晉的崩潰
——“八王之亂”始末
一傻皇帝與黑美人
二劫難的開端
三 唯恐天下不亂
四 人人都在重蹈覆轍
五 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六最後一根稻草
第六章 權力的魔獸
——南朝劉宋的血腥政變
一 天生反骨
二 一切都成了夢幻泡影
三性醜聞引發的戰爭
四 骷髏山:一座勝利的豐碑
五劉子業:史上最前衛的行為藝術家
六魔王被一刀劈了
第七章 非主流“暴君”隋煬帝
——楊廣奪嫡上位真相
一天之驕子的靈魂暗傷
二楊廣的“道德秀”
三奪嫡進行時
四 楊勇:從太子到廢人
五 楊廣“弒父淫母”真相
六 惡之花:千古爭訟大運河
七 隋煬帝的盛世藍圖
第八章 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奪嫡始末
一秦王與太子的暗戰
二 李建成謀反案:誰是幕後黑手?
三詭異的夜宴
四 李世民的靈魂掙扎秀
五 喋血玄武門
六 帝國的隱痛
第九章 女皇是怎樣煉成的
——武則天篡唐始末
一廢黜中宗: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二李敬業兵變
三大清洗:裴炎之死
四 面首的誕生
五告密旋風&酷吏時代
六 燕啄皇孫:李唐宗室的劫難
七女皇登基
第十章 天子與宦官的巔峰對決
——“甘露之變”始末
一李昂拋錯了媚眼
二流產的“除閹計畫”
三黨爭進行時
四 狂飆突進的政治運動
五 大明官成了屠宰場
第十一章 千古之謎趙匡胤
——大宋開國的三樁懸案
一 陳橋兵變:從天而降的黃袍
二 斧聲燭影:雪夜謀殺案
三 金匱之盟:宋太宗改造的政治贗品
第十二章 大明皇權的生死PK
——“靖難之變”始末
一朱元璋的傳位之困
二 削藩:皇權之戰的導火索
三殺出一條血路,對抗一個帝國
四 南北鏖戰:打不垮的燕王
五應天城破,建文夢碎
六 朱棣的鐵腕:從“誅十族”到“瓜蔓抄”

序言

有人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
然而,對當下的國人來說,歷史顯然是令人望而卻步、敬而遠之的宗教。暫且不論它的語言文字如何佶屈聱牙、敘述方式如何枯燥乏味,單是那些汗牛充棟、卷帙浩繁的典籍,就足以令人退避三舍、嘆為觀止了。除非歷史專業的研究者,否則根本難以登堂入室。即便偶爾進去了,也不啻於進入一座年深日久、幽暗曲折的巨大迷宮。
所以,準確地講,我們只能說:歷史“曾經”是中國人的宗教。
那么,此種宗教在古代中國是否人人得而識之呢?
這又未必。
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古代之史,是否以供人讀,蓋屬疑問。觀孔子欲得諸國史,求之甚艱,……雖不敢謂其必禁傳讀,要之其目的在珍襲於秘府,而不在廣布於公眾,殆可斷言。後世每朝之史,必易代而始布,故吾儕在今日,尚無清史可讀,此尤舊史半帶秘密性之一證也。……‘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蓋以供當時貴族中為人臣子之讀也。司馬光《資治通鑑》,其主目的以供帝王之讀,其副目的以供大小臣僚之讀,……司馬遷《史記》,自言t藏諸名山,傳與其人’,蓋將以供後世少數學者之讀也。……質而言之,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於少數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智識階級。”由此可見,在古代中國,華麗森嚴的歷史聖殿也僅僅是向少數人開放的。要么是權力階層,要么就是知識階層。
所以我們似乎又可以說:歷史“只是”古代中國少數精英的宗教。
那么,古代中國的精英們又為何對此情有獨鐘呢?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政治寓言小說《1984》中說過一句話,似乎能幫我們窺見箇中奧秘。他說:“誰掌握歷史,誰就掌握未來。”
也就是說,歷代的統治集團和權勢階層之所以熱衷於占有歷史和解釋歷史,其目的便是鉗制思想、牢籠天下,打造一套有利於其統治的價值觀,讓民眾以其是非為是非、以其善惡為善惡。所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其實便是讓歷史服務或屈從於政治權威,在某種主觀目的或權力意志的驅使下,對史實進行刪削、裁剪、修飾、塗抹,甚至於篡改和虛構。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胡適才會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與其說中國人是最富於歷史感的民族,還不如說中國人是一個擁有浩瀚史籍卻又經常發生記憶錯亂、甚至集體失憶的民族。
歷史是一個族群的共同記憶。籍由真實而完整的記憶,這個族群中的每一份子才可望獲得文化意義上的身份認同和精神歸屬。錢穆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然而,當我們在某一刻忽然醒來,也許早已忘了自己是誰,而傳說中的歷史聖殿,也早巳蛛網盤結、荒草沒膝,甚至舉目四望也找不到一條抵達聖殿的道路。
梁啓超在八十多年前就發出了這樣的呼籲:“當知今日中國學界,已陷於‘歷史飢餓’之狀況,吾儕不容不亟圖救濟。”錢穆在五十多年前也說過:“時代變了,我們所要求的歷史知識也和前人不同,所以就該重寫新歷史。……歷史是可以隨時翻新改寫的,而且也需要隨時翻新改寫。我們自己不能翻新改寫,卻埋怨舊歷史不適用,那是把自己的不盡責都推到古人身上去,真是不該。試問孔子寫《春秋》,司馬遷寫《史記》,豈是為我們而寫的?”
遺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而不懂得用當下的立場、視角和文本去重新詮釋歷史的民族,同樣沒有未來。所以,在當下的中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以平民化和人性化的視角,去重新觀照久已被貴族化和“博物館化”的歷史,用常識和理性取代標籤和臉譜,還原人性的真實。唯其如此,我們才可望重建一座面向所有人開放的歷史聖殿。 為此,我們當然需要專業和嚴謹的態度,需要探玄鉤沉的考證工夫和披沙揀金的辛勤勞作,需要一頭鑽進故紙堆、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學術精神。然而,除此之外,我們也許更需要一顆心靈——一顆自由的、充滿激情和詩意的心靈。
沒有自由心靈的在場,歷史終將只是一座漆黑無光的牢房,我們勢必永遠無法窺見被遮蔽的真相;沒有激情心靈的在場,歷史也不過是一堆冰冷僵硬的鋼筋水泥,而不是一座值得我們仰望的神聖殿堂;沒有詩意心靈的在場,歷史也只能是一幕幕支離破碎的影像片段,我們又如何走近千百年前的那些生命個體?如何感受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如何體驗他們的歡樂和恐懼?如何觸摸他們的欲望和憂傷?
本書是一部權力的歷史,一部權力在非常狀態下更迭交替的歷史。為什麼偏偏選擇了權力史?借用英國思想家卡爾.波普爾的話來說,那是因為“權力影響每一個人”。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之所以仍然存在濃厚的“官本位”色彩,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都深知權力的重要性。有學者說。社會階層的劃分可以用一個同心圓來表述,同心圓的核心就是“權力”,離權力越遠的人,就只能像螺旋轉動一樣被拋出局外。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覆滅,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權力博弈的歷史。在帝國的政治舞台上,除了呈帝之外,大致還活躍著四種角色:宗室、大臣、宦官、外戚。他們圍繞著帝國權力,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你死我活的角逐和較量。而當權力發生裂變和重構的時候,便是人性的假面與真相同時出場的時候,也是人性的隱密和皺褶徹底打開的時候,更是人的勇氣、怯懦、智慧、愚蠢、真誠、虛偽、欲望、夢想、愛與恨、快意與悲情全都聯袂站在聚光燈下的時候。
用當下的目光和語詞,靜靜地考量並呈現它們,會是饒有興味的一件事。
在本書的寫作上,我無意於繁瑣細密的考證,也無意於揭示所謂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只想在一個個闃寂無人的夜晚,以書為舟,以筆為槳,悄然泅渡黑暗幽深的時光之河,去打撈一顆顆權力漩渦中的不安靈魂……
如果說本書的寫作還有一點野心,那就是希望歷史在它應有的文化意義、知識價值和教育功能之外,還能具有審美色彩,而我又恰好有意願和能力把它呈現出來。
僅此而已。
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說:“我們要警惕,不要讓歷史學失去詩意。我們也要注意一種傾向,或者說要察覺到,某些人一聽到歷史要具有詩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為歷史訴諸感情會有損於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如果美拒絕定義,詩意拒絕因襲,心靈拒絕章法,那么,歷史是否也應該拒絕一切形式的牢籠?
所以,我有意無意地掙脫了文體的束縛。在依據史料、尊重史實的前提下,糅合了多種體裁的表現元素,放縱著自己的筆墨。當我在電腦螢幕前敲下最後一個字,我仍然不知道本書應當如何歸類。我不知道讀者將用什麼樣的眼光解讀它,也不知道讀者會從中看見什麼——是看見歷史本身的厚重和嚴謹,還是看見了散文般的自由和輕盈?是看見小說的生動性、細節處理和畫面感,還是看見了隨筆的尖銳和犀利?是看見了一個四不像的“怪胎”,還是感覺有某種新鮮有趣的東西,正從這個陌生另類的文本中生長出來?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它溢出了規範。
也許,這樣的嘗試和努力只是一種不成熟的冒險。不過我希望,這樣的冒險能讓讀者喜歡。如果讀者進而能從中受益,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