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思維(名詞解釋)

中國式思維(名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式思維,是指國人在傳統文化薰陶下形成的定向思維方式。它是箇中性名詞,包括具有正面意義的、具有負面意義的和沒有正負面意義的思維在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思維
  • 外文名:Chinese thinking
  • 定義:經傳統文化薰陶下形成的定向思維
  • 詞性:中性名詞
邏輯,整體,直覺,中庸,

邏輯

由於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倫本位的文化基調,因而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就表現為以“人本”為邏輯出發點,即以人為萬物之本,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去考察萬物,於是在認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價值體悟物的價值,以人的規律來取代物的規律,因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現在價值判斷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優點:這種思維特徵的優勢是注重對人類自身的求索,推動社會倫理道德,社會治理,人文學科等方面的發展,能促進人際關係的溝通與融合,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弊端:是忽視對外界的探索,思維易於走向封閉化,即將主體自身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對象乃至目的,在某種程式上抹殺了對象的客觀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傾向,因而不具備很強的發展後力。

整體

注重整體統一這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它從整體原則出發,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繫和整體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諧統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諧”,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內部結構。這種思維方式視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事為有機整體,使人能下化萬物,上參天地,並通過自己的行為制天命而用之,這就能使人們從整體上,全局上把握客體。這一獨特的思維方式對於保持人類的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的協調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直覺

偏重直覺體驗是由整體性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傳統思維把體驗視為高於理性思辨的一種認識本體的主要方式,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直覺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在於,它不須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不須對外界事物進行分析,也不須經驗的積累,而是完全憑藉主體的自覺認可、內心體驗,在瞬間把握事物的本質。老子的“滌除玄覽”,莊子的“以明、見獨”,孟子的“盡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頓悟”和後來程朱的“格物致知”,陸王的“求理於吾心”等等,都具有直覺思維的特點,直覺思維的本質和規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統一,是悟性、意志和情感的內在聯繫。
優點:它能夠有效地突破認識的程式化,為思維的發揮提供靈活的想像空間,對於倫理學、美學和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弊端:這種重靈感、輕邏輯,重體驗、輕思辨,重直覺、輕論證的思維方式,容易導致思維的模糊和不嚴密,不利於思維向形式化、定量化發展,妨礙自然科學的發展,容易導致經驗主義、教條主義。

中庸

中國傳統思維強調矛盾雙方的聯繫和統一。如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長、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程顥的“物極必反”,朱熹的“一中生兩”等論述都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所有對立的兩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體現了辯證法思想。但是,這種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存在一個重大缺陷。這就是以追求和解、協調、統一為目的,講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學,崇尚矛盾的調和統一,不注重矛盾對立面之間的差異、排斥、鬥爭,這種尚同不尚異、尚統不尚變的中庸思維優點是有利於人們和睦相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人類的和平發展。弊端是從片面追求和誇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視鬥爭性,不符合科學辯證法的精神,容易導致思想的封閉保守,阻礙新事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