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密宗寶典

密宗,亦稱密教,又名“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是秘密佛教的簡稱,屬於大乘佛教的一個教派。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起源於公元2世紀流行於印度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教進一步神秘化、通俗化、世俗化的結果。它最明顯的特徵是:高度組織化的咒術、神秘化的儀軌和世俗信仰;“三密為用”是密教獨特的義理,密教認為,如果口密、身密、意密三密與諸佛的身、口、意相應,便可成佛,即通過口誦真言(口密)、手結印契(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便能修成正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密宗寶典
  • 類別:佛學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裝幀:精裝
基本信息,密宗,注釋,

基本信息

《中國密宗寶典》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總計10冊。(點擊圖片放大)
中國密宗寶典中國密宗寶典
重整密教經典,再彰深奧密法。

密宗

密宗,亦稱密教,又名“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是秘密佛教的簡稱,屬於大乘佛教的一個教派。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起源於公元2世紀流行於印度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教進一步神秘化、通俗化、世俗化的結果。它最明顯的特徵是:高度組織化的咒術、神秘化的儀軌和世俗信仰;“三密為用”是密教獨特的義理,密教認為,如果口密、身密、意密三密與諸佛的身、口、意相應,便可成佛,即通過口誦真言(口密)、手結印契(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便能修成正果。
舶來密教,植根中土
密教自產生之日起,便開始向周邊地區傳播。三國時期,之謙便在吳地翻譯了一系列密宗經典,這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漢譯密宗經典。此後600年間,中國本土的高僧和譯師漢譯了不少佛教典籍,一些印度、西域來華的高僧和譯師精通咒術和密儀,他們所譯佛籍,基本上屬於“雜密”。
“純密”在中國的宏傳始於唐代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經過他們的倡導,密教昌盛一時。善無畏在弟子一行協助下譯出《大日經》,成為密宗的『宗經』。不空譯出《金剛頂經》,亦為密宗重要經典。這一時期,把密宗典籍譯為漢字,成為漢地高僧的重要宗教活動,從而為後世留存了許多的佛教典籍。中國密宗也在此時達到了鼎盛。日本亦於此時遣僧來華修學密教,並由僧人空海、最澄在日本所創立了日本密教。

注釋

善無畏:(637~735)音譯作戍婆揭羅僧訶、輸波迦羅。意譯作淨師子。又稱無畏三藏。為密教祖師之一,與金剛智、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為東印度烏荼國人,屬剎帝利種姓,釋尊季父甘露飯王之後裔。因內亂出家,遇殊勝招提,得悟法華三昧。復學瑜伽三密之法,盡得其傳,受灌頂為天人師。唐代開元四年(716),至長安,玄宗禮為國師,致力譯經。師為將密教傳至中國之先河,與金剛智共同奠定密教之基礎。密教之根本聖典大日經(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由善無畏口述,一行記錄而成。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於禪室,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玄宗甚表哀悼,追贈鴻臚卿,葬於龍門西山之廣紀寺。付法弟子有寶思、一行、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金剛智:(671?~741)音譯跋日羅菩提。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羅門(另說為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三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唐開元七年(719),攜弟子不空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建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化度四眾。八年,入洛陽、長安,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並傳授灌頂之秘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示寂於洛陽廣福寺,世壽七十一(一說七十,或謂年壽不詳)。諡號“大弘教三藏”。門弟子另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不空:(705~774)又作不空金剛。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師從從金剛智。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一說系北天竺婆羅門之子,師事金剛智。盡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剛智示寂,師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天寶五年(746)還京師,為玄宗灌頂,住淨影寺。以祈雨靈驗,賜號智藏,並賜紫袈裟等。大曆六年(771)表進開元以來所譯經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大曆九年示寂,享年七十。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並稱四大翻譯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之功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覺超等,而以嫡傳之惠果稱真言付法第七祖。
一行:(683~727)又稱一行阿闍梨。為我國密教高僧及天文歷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唐代鉅鹿(河北鉅鹿縣)人,俗姓張。出身顯宦世家,雅好經史,初就荊州景禪師出家,後隨嵩山普寂禪師學禪,又從當陽真纂習律。曾採集律部及諸經論中之要文,成攝調伏藏十卷。嘗師事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善無畏共譯密教根本聖典大日經,受金剛智秘密灌頂。此外,又精於禪、道、數學、曆法之學。由其筆錄編纂而成之大日經疏二十卷,至今亦為密教所重視。開元十五年示寂,享年四十五。諡號大慧禪師。
其式日微,走向沒落
入宋以後,漢密雖有所發展,但因西僧法天、天息災等主張傳授無上瑜伽密,不能容於當道,故其式日漸微弱。元明以後,隨著西藏密教傳入中原,漢密逐漸廢而不傳。民國年間,雖有個別有志之士東渡日本承接密法,但亦未有成。(法天或天息災著作的頁子或封面)
注釋:
法天:(?~1001)中印度人。原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僧。宋朝開寶六年(973)來中國,譯出聖無量壽經、七佛贊等,由河中府梵學沙門法進執筆綴文。太平興國五年(980),由州府官上表進之,帝覽大悅,召入京師,敕賜紫衣。七年,師與天息災、施護等,於譯經院各譯所攜之梵本。至七月,師譯出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帝賜號“傳教大師”。鹹平四年示寂。世壽不詳。賜謚“玄覺大師”。
天息災:(?~1000)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原住中印度惹爛陀國密林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二月,偕施護來汴京。帝召見,賜紫衣,敕同閱梵夾。七年與施護、法天等共於譯經院從事譯經,賜號“明教大師”。譯出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大乘莊嚴寶王經四卷,此後譯經不輟。據大中祥符法寶錄卷六載,雍熙四年奉詔改名法賢。鹹平三年八月示寂,年壽不詳。諡號“慧辯”。
重整經典,再彰密法
近幾十年來,隨著藏密在歐美的傳播,以及印度瑜伽術在西方的大行其道,失傳多年的漢密也越來越被海內外的僧侶學人所重視。而《中國密宗寶典》便在如此機緣之下應運而生。
本書共收譯經近500種。將漢文密宗最重要的典籍匯為一編,按純密、雜密分期排列。首選唐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一行,以及著名高僧不空等唐代所譯純密經典,次及宋代名僧天息災(法賢)、法滅、施護、法天、金總持及元、明、清時代譯經。雜密階段譯經重要者也一一收入。如此編排,有利於研究者系統地掌握漢密義理和行證,於今人對漢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