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訓史

中國家訓史

本書對於傳統家訓缺陷的分析批判,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批判繼承的原則。本書的出版,不僅拓寬與加深了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的領域,而且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家庭美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都是有借鑑意義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重視對幼兒的啟蒙教育和養成教育,強調“家訓”和培育良好家風,為“治國”、“平天下”打好必要的基礎,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中國道德文化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遺產。古人已經認識到,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親職教育處於初始與基礎的重要地位,一切道德教育和品質培養,如果能夠在一個人的“幼稚之時”,就對其訓誡誘導,使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那么,在他們成人之後,就能對應當履行的道德規範,自覺地予以遵守,不會有所謂“扦格不勝”之患。中國古代思想家們之所以重視親職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從無數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的一個重要道德教育規律。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極其親密的血緣關係,父母對子女的了解與關愛,子女對父母的信任與依賴,貫穿著一種特殊的聯繫。這就是中國古人所特彆強調的“親情”。在中國古代長期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封建關係中,這種“親情”關係,更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正因為這樣,中國古代的“家訓”,也就成為獨具特色的一種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其內容之豐富、涉面之廣博、影響之深刻,是世界各國文化中所沒有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化,家庭的作用、組成和功能也將不斷地變化、發展,這是必然的;但是,作為社會的組成細胞——家庭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具有的親情聯繫和生養、教育子女的功能,仍將得到延續和發展。社會愈發展愈進步,就愈加需要賦予“家庭”這個細胞以新的職能和新的活力。社會在物質文明方面的急速進步,更要求社會的精神文明的相應提高,而親職教育和良好家風的形成,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沒有良好的家庭美德,沒有對子女的適應時代的素質教育,就不可能有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安定。當前西方國家中一些社會問題和道德危機的日趨嚴重,青少年犯罪現像的不斷增長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上升乃至發生危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忽視親職教育有著重要的關係。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正在從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巨而偉大的事業。在道德建設上,我們必須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團隊精神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在大力提倡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同時,更需要重視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加強和培育“家庭”在新社會中各個方面的作用,重視對子女的關心和教育。
中國古代的傳統道德和“家訓”,都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孕育、發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會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尊卑觀念的制約,受到維護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續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的“尊親”、“忠君”和輕視婦女等觀念的影響,隨著封建社會的孕育、發生、發展和走向沒落,這種等級尊卑思想和輕視婦女的觀念,不斷地日漸凸現,突出地表現在所謂“三綱”的至高無上和絕對要求中。漢代以後,特別是宋明以降,隨著封建道德的日漸強化,“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愚忠愚孝”、“三從四德”等教條,也貫穿於中國家訓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家訓”中,往往是既有其積極方面,又有消極因素;既有精華,又有糟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