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內容涉及文字音韻訓詁、文章修辭寫作、文體文法、文學與國家、地理、考古、外交之關係、文章中德學之養成關係等,體例相當混雜。雖說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史,但由這本書作為開端,促進了新的文學秩序的形成,確實是有開創意義的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頁數:171頁
  • 開本:16
  • 作者:林傳甲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608323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林傳甲(1877~1922),字奎騰,又號魁雲,福建侯官縣(今福州市)人。早年就讀於西湖書院,博覽群書,尤長經史、地理、文學,為張之洞所器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鄉試第一。兩年後,出任京師大學堂文學教授,主講中國文學史。光緒三十四年(1908)起,在黑龍江、湖南、湖北、北京、廣西、內蒙古等地興辦教育。民國6年(1917),憤於“外人謀我之急”,在中國地理學會發起編纂《大中華地理志》,出任總纂。

圖書目錄

第一篇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書隸書北朝書唐以後正書之變遷
一論未有書契以前之世界
二論書契創造之艱難
三論書契開物成務之益
四論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變遷
五古文藉許書而存
六六書之名義區別
七六書之次第
八古文籀文之變遷
九籀文以後之變遷
十大篆小篆之變遷
十一傳說文之統系
十二篆隸之變遷
十三篆隸與八分之別區
十四隸草之變遷
十五北朝南朝文字之變遷
十六唐以後正書之變遷
第二篇古今音韻之變遷
一群經音韻
二周秦諸子音韻
三漢魏音韻
四六朝音韻
五經典釋文音韻
六廣韻
七唐韻
八集韻
九宋禮部韻
十平水韻
十一翻切
十二字母
十三雙聲
十四六朝反語
十五三合音
十六東西各國字母
十七宋元明諸家音韻之學
十八國朝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諸家音韻之學
第三篇古今名義訓詁之變遷
一虞夏商周名義訓詁之變遷
二列國風詩名義訓詁之變遷
三春秋戰國名義訓詁之變遷
四爾雅兼收周秦諸子之名義訓詁
五秦始統一名義訓詁之變遷
六方言之訓詁名義變遷最繁
七釋名考經籍名義可據
八廣雅萃集漢儒箋注名義訓詁
九唐顏師古匡謬正俗
十南唐徐鉉說文新附字
十一陸佃埤雅之名義
十二朱子究心名義訓詁之據
十三宋儒名義訓詁之疏密
十四駢雅之潤色詞章
十五天算家名義訓詁之變遷
十六地輿家名義訓詁變遷
十七製造家名義訓詁之變遷
十八古人名義訓詁不可拘執
第四篇古以治化為文今以詞章為文關於世運之升降
一皇古治化無徵不信
二虞唐治化之文
三夏後氏治化之文
四殷商治化之文
五豳岐治化之文
六文武治化之文
七闕里治化之文
八鄒孟治化之文
九荀子治化之文
十秦始皇治化之文
十一漢以後治化詞章之分
十二六朝詞章之濫
十三唐人以詞章為治化
十四五代之治化所在
十五遼金治化之文不同
十六宋元治化之廣狹詞章之工拙
十七明人之治化詞章誤於帖括
十八論治化詞章並行不悖
第五篇修辭立誠辭達而已二語為文章之本
一孔門教小子應對之法
二六年教以數與方名之法
三聞一知二之捷法
四舉一反三之捷法
五反言以達意之法
六虛字聯絡實字達意法
七虛字承轉實字達意法
八虛字分別句讀以達意法
九虛字以為發語詞達意法
十虛字為語助詞達意法
十一虛字語助詞用為疑問法
十二虛字用於形容詞法
十三虛字用為讚嘆詞法
十四修辭分別雅俗異同法
十五修辭必求明密法
十六修辭當知顛倒成文法
十七修辭引用古人成語法
十八修辭勿用古字古句法
第六篇古經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為作文之法
一高宗純皇帝之聖訓
二言有物之大義
三總論篇章之次序
四初學章法宜分別綱領條目
五初學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六初學章法宜立柱分應
七初學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八初學章法宜知層疊進退
九初學章法宜知承接收束
十初學章法宜知首尾照應
十一初學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十二初學章法宜知調和音節
十三初學擴充篇幅第一捷法
十四初學篇法宜一意貫注
十五初學篇章宜分別文之品致
十六治事文之篇法
十七紀事文之篇法
十八論事文之篇法
……
第七篇群經文體
第八篇周秦傳記雜史文體
第九篇周秦諸子文體
第十篇史漢三國四史文體
第十一篇諸史文體
第十二篇漢魏文體
第十三篇南北朝至隋文體
第十四篇唐宋至今文體
第十五篇駢散古合今分之漸
第十六篇駢文又分漢魏六朝唐宋四體之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