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

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

《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是現代楊憲邦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楊憲邦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譬中國人民大學叢書》之一;全書共五卷,這是第一卷。這部中國哲學通史,敘述了從中國原始社會到1949年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各個歷史時期的哲學思想,是作者們在中國人民大學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哲學與研究的成果。本書的具體構架是:第一卷:先秦時期哲學,第二卷:封建社會前期哲學;第三卷:封建社會後期哲學,第四卷;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哲學;第五卷: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哲學。本書貫通古今,參稽中外,從邏輯和歷史的統一上,探索中國哲學邏輯思維矛盾發展的軌跡、規律及其經驗教訓,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哲學的豐富遺產。
本卷著重闡述了中國哲學史的對象、範圍和特色及其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辯證關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哲學思潮、學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並力求給以實事求是的評價。
本書共兩編二十二章。第一編導言,第一章論述了哲學史的對象和範圍,認為哲學史是哲學認識的矛盾翠展史,是圍繞哲學基本問題而展開的矛盾認識史,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對立統一中的鬥爭史,是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第二章、第三章論述中國哲學史的特色,論述了中國哲學發展的四個各具特色的主要歷史時期(先秦時期、封建社會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論述了宗法倫理道德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直接影響,戰鬥的無神論傳統,辯證思想傳統、唯物主義傳統、近代進化論,由進化論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等問題。第四章中國哲學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論述了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目的和意義。第二編:從中國原始社會到封建制確立時期哲學思想的萌芽、產生和發展。第一章中國原始社會哲學思想的萌芽。第二章中國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時期哲學思想的產生,論述了“天命”、《易經》與《洪範》等哲學思想的出現。第二章論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哲學矛盾的產生和發展。第四章至第十八章,先後論述了管於、孔子、孫武、墨子、商鞅、孟子、孫臏、老子,莊子、管仲學派、惠施、公孫龍,後期墨家、蠱易傳》、苟子、韓非子等人和學派的哲學思想。在此基礎上,作者對第二編作了總結:(一)中國原始社會是哲學思想萌芽時期,奴隸社會是哲學思想產生時期。(--)在中國廄始社會中,勞動創造了人類,創造了語言,創造了原始思維。(三)夏,商、西周時期,一部分腦力勞動者專門從事抽象思維、促使作為系統化的世界觀的逐漸產生。(四)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哲學由產生走向繁榮。(五)哲學繁榮的根源是生產力的繁榮。(六)百家爭鳴的哲學繁榮也是當時自然科學繁榮的豐碩結果。(七)當時經濟與自然科學對哲學發展所起的最終決定作用。多半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i/k)百家爭鳴主要是圍繞當時哲學基本問題的具體表現形態即天人之辯和名實之辨以及由它所決定的一系列哲學問題而展開的。(九)天人之辯中包括世界是否變化發晨問晨,即常變問題,也就是樸素辯證法和形上學的矛盾問題.(十)天人之辯表現在認識論和邏輯學上,就是名實之辯。(十一)春秋戰國時期哲學認識論發展的一個重大的新領域,就是在考察人們認識運動的進程中,在進行論爭的過程中,逐漸不僅把自然、人類社會作為人類認識的對象,而且擴展到把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規律作為認識的對象。這就是名家、辯學,也就是邏輯學。(十--)先秦的天人之辯、常變之辯、名實之辯表現在社會歷史觀和人性論上,包括著力命、新故、人性善惡,義利等辯論,圍繞這些問題,諸子百家展開激烈的辯論,推動社會歷史觀和人性論不斷向前發展。

出版信息

方立天、喬長路、張立文、葛榮晉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30.7萬字,責任編輯:沈小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