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灣近現代美術

在這近100年的時間裡,由於台灣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種種變化,和外來因素的影響,使台灣美術在保持中國美術的基本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其自身發展的許多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台灣近現代美術
  • 外文名:Chinese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 發展:發展先進
  • 元素:政治,經濟,文化
內容介紹,日本侵占時期,日本投降後,

內容介紹

台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台灣文化也是整箇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自1895年被日本侵占至1945年重歸中國,有半個世紀處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1949年以後,國民黨當局又自大陸退居台灣,人為地造成了大陸、台灣的隔絕狀態。但是台灣的文化始終是整箇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這近100年的時間裡,由於台灣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種種變化,和外來因素的影響,使台灣美術在保持中國美術的基本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其自身發展的許多特點。

日本侵占時期

日本侵占時期的美術日本侵略者對反抗的台灣人民實行殘酷的軍事鎮壓的同時,加緊文化方面的征服和奴役。如強制推行日文,廢除漢文報刊,強迫台灣人民改用日本姓氏,按日本的風俗習慣生活,並有計畫拆除和破壞傳統建築,另外又組織詩社、畫會,軟化和腐蝕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台灣本土美術的發展受到了限制,甚至遭到扼殺。基於這種情況,這期間台灣美術的發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西方美術樣式和創作觀念的引入在日本統治下,西方美術及其創作觀念,主要是由留學生帶入的。台灣留學生最早赴日本學習美術約始於1915年。先後有黃土水、王悅之(劉錦堂)、顏水龍、張秋海、楊三郎、陳澄波、廖繼春、林玉山、陳進、李梅樹、李石樵等,至20年代末已增加到近30人。他們多在東京美術學校、川端畫學校或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繪畫或雕塑。不久,顏水龍、楊三郎、陳清汾、劉啟祥等由日本轉赴法國學習。當時日本美術的主流,是法國學院派寫實技巧和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及新興的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西方現代美術流派的移植。這種變種的西方美術樣式(包括油畫、水彩畫、雕塑等)及其創作觀念的引入,使台灣美術在造型狀物上,具有很高的寫實能力和獨特的藝術效果,因而受到當時城市新興資產階級的歡迎。
“台展”20年代中葉,台灣具有民族意識的資產階級發動了“台灣議會設定請願運動”,並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旨在宣傳台灣本土祖國的傳統文化。對此,日本殖民當局於1927年10月22日,通過在台灣的黑壼會、日本畫協會等日本畫家組織作發起人,以台灣教育會的名義,舉辦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以扼制傳統的中國民族美術。“台展”從1936年的第10屆後易名為總督府美術展覽(簡稱“府展”)。這個展覽至1943年止,共舉辦了16屆,其展品主要是西洋畫和東洋畫。西洋畫作品多描繪靜物、風景、裸婦及異國景色等;東洋畫則多為日本情調的仕女、兒童題材。其思想內容大都為歌頌殖民統治,點綴昇平景象,以軟化和瓦解台灣人民的鬥志及民族意識。在表現手法上,西洋畫是介乎外光派(日本吸收印象主義之後的變種)和野獸派之間的調合體,東洋畫則直接模仿日本的表現形式。“台展”、“府展”的評審員由日本帝國美術院畫家擔任,大權始終為日本殖民當局所控制。其作品的入選要受到宗派、門閥、師生關係及殖民當局的影響和操縱。因此,那些保持中國民族傳統畫家的作品,就被以種種理由拒絕入選,使中國傳統美術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扼殺。
美術團體台灣最早的繪畫團體為七星畫壇、台灣水彩畫會、赤陽會等,雖只具有學生團契聯誼的性質,但具有打破了日本殖民者對美術的壟斷和台灣籍畫家問鼎美術界的現實意義。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一批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美術家,發起組織了一系列美術團體,以進行創作及交流。這些團體較重要的有活躍於台南、嘉義一帶的春萌畫會,台北的赤島社、栴檀社、台陽美術協會、六硯會、行動美術協會,基隆的白洋會,新竹的南州畫會等。其中,台陽美術協會因舉辦了與官方的“台展”並行的“台陽美展”而出名。上述美術團體,倡導美術風氣,為拓展美術的表現範圍及促進台灣美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重要美術家及作品日本侵占之前,台灣畫家主要從事中國傳統繪畫創作。其作品風格一般多接近明代吳門派,同時亦受清代揚州八怪的影響,筆墨較為粗放,內容為傳統的繪畫題材。著名的畫家有洪以南、朱少敬、張純甫、施梅樵等人。台灣淪陷後,在台北、新竹一帶仍有一些畫家從事中國畫創作。著名的如蔡雪溪、蔡九五、蔡大成、鄭香圃、范耀庚、鄭江立、陳湖古、陳心授、李學樵、張金柱等人,他們以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等傳統題材為表現對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也均與明清時期的文人畫一脈相承。而林玉山、郭雪湖、陳進等人則以水墨寫實技巧,描繪台灣鄉村景色及現實中的人物,在題材上有一定的開拓性。其代表作品有《水牛》、《大南門》、《林壑飛泉》、《圓山附近》、《姿》、《罌粟》、《朝》等。這對當時以臨摹仿古為能事的傳統中國畫創作,是一大衝擊。另外,台灣高山族的傳統美術如木雕、刺繡、編織等,反映了山地同胞的生活、生產勞動及審美意識,風格古樸、稚拙,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地域特徵。但以後由於日本侵略者在文化上的種種限制,使民族傳統美術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甚至遭到扼殺。
日本占領台灣後,隨著西方美術樣式的引入,台灣也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美術家,其中雕塑家有黃土水、黃清呈、陳夏雨等。黃土水早年留學日本,1919年以《山童吹笛》入選日本“帝展”。油畫家有王悅之、張秋海、郭柏川、陳澄波、廖繼春、洪瑞麟、李梅樹、顏水龍、李石樵、楊三郎等,其中以王悅之最有影響。王悅之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曾在北京從事美術教育,代表作品有《棄民圖》、《流亡日記》、《台灣遺民圖》等,反映了他對淪入日本統治的故鄉人民悲慘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家鄉的思念。水彩畫家有藍蔭鼎、李澤藩等,前者的作品主要表現台灣鄉土風光,代表作有《晚歸》等。膠彩畫家有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呂鐵洲、林之助、許深洲、陳慧坤等。他們的藝術實踐,對台灣美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日本投降後

光復後的美術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台灣美術也擺脫了殖民地化的影響走上民族美術復興、發展的道路。50年代後,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大量湧入,台灣美術又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這期間的美術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藝術的復興日本的投降使淪陷時期受到壓制的中國傳統美術得到復興。光復初期,在台灣先後舉辦了一系列傳統美術展覽,主要有:中國古代美術展(1947)、敦煌畫展(1947)、炘廬集書畫收藏展、關良戲曲人物展以及豐子愷、劉海粟等人的作品展覽。1949年後,一批美術家由大陸來到台灣,其中有溥心畲、黃君璧、梁鼎銘兄弟、汪亞塵、劉獅、鄭曼青、李仲生、朱德群、孫多慈、孫雲生、席德進、何明績、江兆申等人,1974年,張大千也由美國到台灣定居。他們和台灣省本地畫家一起,為中國傳統美術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使中國畫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繪畫品種。這一時期,新一代畫家也開始成長起來,較知名的有:喻仲林、王耀庭、周澄、鄭善禧、李義弘、何懷碩、江明賢、李奇茂等,他們擅長山水、人物,作品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又注入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書法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于右任、曹秋圃、莊嚴、臺靜農等。篆刻名家有王北嶽、陳直庵、曾昭傑、陳昭貳、林天衣等。另外,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於1965年開館。該館藏有原北京故宮的數十萬件珍貴文物,並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藝術藏品展覽,對中國傳統美術的傳播和研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局對美術的扼殺1949年,隨著中國大陸的解放,國民黨政府退居台灣。為了鞏固其統治,當局推行了一系列反共政策,採取了“整肅”島內進步知識分子的嚴酷措施。如1949年逮捕美術家王白淵,由大陸來台的美術家及青年學生,遭到無端懷疑和監視。有的甚至被列為一級監視戶。木刻家黃榮燦於1955年死於獄中。1960年,秦松的木刻《春燈》、《遠航》受懷疑,不少畫家因怕畫面紅顏色太多而將作品從展覽場地撤下。1968年,作家柏楊因“大力水手漫畫事件”被捕,同年,畫家吳耀宗因參加讀書會被判刑8年。直到1985年,還發生了將李再鈐的抽象雕塑《低限的無限》改塗成白色的事件。高壓和恐怖的政治空氣使台灣美術創作呈現出沉悶、停滯的狀況。那些具有反共內容的所謂“戰鬥文藝”(如梁又銘的《土包子下江南》)及對國民黨統治歌功頌德和宣傳反共的作品,才能得到當局的重視。多數畫家則為了避禍,而浸溺於風雪水月等題材的創作,離開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
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50年代初,即有一些畫家利用展覽會和報刊雜誌,宣傳並移植現代主義美術,到1956年以後,隨著台灣現代主義詩歌、小說的形成,現代主義美術運動也興起。導致台灣現代美術主義運動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美術院校的學生對於官辦的美術展覽(省展、台陽展等)的門閥、進階式的評審制度和美術界的沉滯、僵固、保守、單調的空氣的不滿。他們主張突破傳統,跟上世界美術的潮流,探索現代中國繪畫的道路,要求自由舉辦展覽。這對台灣美術界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台灣繪畫吸取當時外國流行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表現手法,產生了一批現代主義繪畫作品,其代表人物有劉國松、莊喆、馮鐘睿、黃朝湖、秦松、吳昊、夏陽、李錫奇等人。在“新國畫探索”方面作出努力的還有陳其寬、羅青、楚戈、管執中、洪根深等。
美術團體的紛紛興起也是現代主義美術運動的標誌之一。50年代中後期,台灣產生了十幾個旨在宣揚現代主義美術的團體,主要有東方畫會(成員先後有吳昊、夏陽、霍剛、蕭勤、李元佳、歐陽文苑、蕭明賢、陳道明、黃潤色等)、五月畫會(成員先後有劉國松、莊喆、李芳枝、郭東榮、郭豫倫、陳景容、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謝里法、王無邪等)、現代版畫會(成員有楊英風、秦松、江漢東、朱為白、陳庭詩、李錫奇等)、四海畫會(成員有馮鐘睿、胡啟中、孫瑛等),以及台中、台南的美術研究會,二月、青辰、長風、集象、純粹、荒流、散沙、綠舍、藝友、聯合水彩等美術團體。這些團體的觀點和主張各不相同,有的宣揚全盤西化,有的主張革新傳統,有的尋求個人的藝術面貌,直抒心靈內在的真實。
1970年後,隨著大批現代主義青年美術家相繼出國,和各種畫廊的興起,台灣的現代主義美術也暫告衰竭。1980年後,隨新生一代美術青年的起來,又產生了饕餮現代畫會、中國現代畫協會、台北新藝術聯盟、新思潮藝術聯盟、藝術群、新粒子現代藝術群、滾動、笨鳥等美術團體。新抽象、新表現、超現實、新構成、裝置等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新品種也隨之被引入台灣。
現代主義美術的興起,客觀上說是對國民黨當局高壓政治的一種反動,是人們內心苦悶情感的一種宣洩,許多深沉的悲憤也是藉此得以表現的。但是,總起來講,這一時期的作品還是輸入、模仿多於創造,因此,有人認為這一時期並沒有產生多少好作品,但卻造就了一批勇於探索、創新的青年美術家。
多元時期1960年後,隨著台灣經濟的迅速增長和工商業的發展以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台灣美術開始向多元化方面發展。這主要表現在:①畫廊業在全省興起,僅台北一地就有30餘家,如春之、國泰、凌雲、龍門、春秋、聚寶盆、鴻霖、太極、中外、古都古民藝館、版畫家等,由於市場機制影響著美術創作方向,商品化思想抬頭;②工藝美術、廣告裝潢業及建築設計實現了現代風格的轉變;③公私立的中等職業美術學校紛紛成立;④絲漏版畫獲得發展,但仍有一批畫家從事傳統木刻創作;⑤現代陶藝蓬勃興起,並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⑥1981年設立了文化建設委員會,該會舉辦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回顧展》、《國際版畫雙年展》等大型美術展覽;台灣省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故宮博物院等美術收藏、展覽、陳列機構也紛紛建成並使用,客觀上推動了美術創作活動;⑦民間藝術、高山族藝術、傳統古建築藝術開始受到重視和研究;⑧美術出版活躍,美術雜誌陸續創刊,主要的有《雄獅美術》、《藝術家》、《第一畫刊》、《美術界》、《雲藝》、《故宮文物》、《藝壇》、《藝術學》等。這些刊物為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介紹大陸當代美術,對台灣美術創作及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⑨消費享樂型文化興起,連環畫有所發展;⑩1986年核准設定1%城市景觀基金;政治性社會性漫畫較活躍;兒童讀物插畫亦有發展。
鄉土主義美術的興起1976~1979年間,在台灣爆發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論爭,這就是以“愛國家、愛民族、關心社會大眾生活”為內容的鄉土文藝運動。人們重新審視國土和人民,關心國家統一、民主、勞工、少數民族等社會實際問題。美術方面如重視對民間美術、高山族藝術和古建築的整理、發掘、研究、保護。在美術創作中,注重表現民間原始生命氣息,重視對鄉土景色和人情風俗的描繪,重視借鑑吸取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如席德進的中國水彩畫,林智信描繪農村生活的木刻,陳東元等的農村人物寫生等,都可說是在鄉土主張下的產物。當然也有以懷舊心理去表現陳風舊習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波畫會在1985年舉行的《污染──關心家園》畫展,展出的翁親土、洪東標、王福東、許自貴、李俊賢等人的作品,將現代主義表現手法與鄉土的現實主義主張結合起來,體現了該畫會“現代人關心現代社會”的主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