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郵票·元曲

曲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繼詞後所興起的另一種詩歌類型,因盛行於元代,故稱元曲。元曲與宋詞同樣可合樂而歌。只是較宋詞更接近口語,更清新活潑。元曲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繼唐詩、宋詞後的又一高峰,是中國古代珍貴的文學遺產。為配合文化建設,續以元曲為題,印製郵票一組。所采元曲由台灣大學葉慶炳教授指導選錄,並請名畫家林天時教授參照繪成郵票圖案。該組郵票所采元曲為:(1)《貫雲石曲·小梁州》、(2)《白樸曲·天淨沙》、(3)《張可久曲·清江引》、(4)《商政叔曲·天淨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典詩詞郵票·元曲
  • 發行日期: 1984年02月15日
  • 發 行 量: 1200000
  • 全套枚數: 4枚
基本信息,設計背景,作者簡介,郵品賞析,

基本信息

志號品名:專201(449)中國古典詩詞郵票·元曲
中國古典詩詞郵票·元曲中國古典詩詞郵票·元曲
全套面值:28元
郵票規格:51x36mm
齒孔度數:P13.5
繪圖設計:林天時
印刷機構:中華彩色印刷公司
印刷版別:平凹版
印刷用紙:台產雪面上膠郵字水紋紙
整張枚數:50(5x10)枚

設計背景

唐朝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中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曲是詩詞中的一種,元曲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繼唐詩、宋詞後的又一高峰,是中國古代珍貴的文學遺產。1984年2月15日,台灣省郵政發行《中國古典詩詞·元曲》1套4枚,選貫雲石《小梁州·春》、白樸《天淨沙·夏》、張可久《雙調·清江引》和商政叔《越調·天淨沙》的句意,以國畫繪圖, 曲的全文置畫面中間,使詩文、圖畫、書法和印章, 在方寸間相得益彰, 相互輝映。台灣《中國古典詩詞·元曲》郵票,發行量120萬套,問界以來深受集郵者歡迎,是著名的暢銷票。

作者簡介

林天時:字靜軒,1934年生,中國台北市人,哲學博士。自小刻苦上進,甚至臨井自學書畫,自成一家風格,併兼容南北派畫風,擅長山水、工筆與潑墨,風格獨特,古意盎然。於二十六歲時即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書畫。
林教授除了擅長書法、水彩畫之外,油畫作品亦受到收藏家的珍愛,並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舉辦巡迴展,對促進宣揚中國文化交流貢獻良多,曾獲有關部門頒發的文化獎章與郵政獎章。1986年獲維也納市政廳委員會頒贈聯邦首都維也納文化榮譽勳章,以表彰林天時教授對中外文化交流的貢獻。
1982年,應台灣郵政總局之邀請,以家喻戶曉的唐詩入畫,完成一套四枚之四季景色郵票,呈現方寸之美,由於意境高遠,布局典雅,各詩詞相互輝映,充分表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引起廣大的迴響,促使林教授陸續完成宋詞、元曲、詩經、楚辭、樂府詩、古詞等詩畫,歷時十年,總計創作七套二十八枚郵票。

郵品賞析

貫雲石《小梁州·春》
《小梁州春》描述春日景致,語句清新,讀來令人有如置身春暉里。全曲如下:“春風花草滿園香,馬系在垂楊。桃紅柳綠映池塘。堪游賞,沙暖睡鴛鴦。(麼)宜睛宜雨宜陰睛,比西施淡抹濃妝。玉女彈,佳人唱,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
貫雲石(1286年—1324年)字浮岑,號酸齋,維吾爾族人,元代功臣阿里海涯之孫。原名小雲石海涯,又號蘆花道人。出身將門,善騎射,後棄武學文,善作散曲,擅書法,官至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後歸隱江南,變名易姓,去世時年僅39歲。其書《元史》稱草隸等書,稍取古人之所長,變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從之若雲,得其片言尺牘,如獲拱璧。其文與當時散曲家徐再思(號甜齋)齊名,被楊維楨譽為一代詞伯,後人把他和徐再思的散曲合編為《酸甜樂府》。他所寫的散曲,文字細膩,感情真摯,十分動人, 現存散曲有小令七十多首,套數八首。
白樸《天淨沙·夏》
天淨沙·夏》描述夏日風光, 文詞優美, 展示其超凡脫俗的文學造詣,全文如下:“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白樸(1226-1306後)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其父白華為1215年(金宣宗三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作雜劇16種,今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及《流紅葉》、《箭射雙鵰》二劇殘曲。白樸的詞流傳至今100餘首。他的散曲作品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37首,套曲4首。白樸的散曲,儘管反映生活的題材不是很廣,但他的藝術成就是很高的,無論是質樸自然的愛情之作,還是清爽雋美的隱逸之作,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嘆世歸隱與男女戀情之作,從題材內容到語言風格,都直接影響了馬致遠、貫雲石等豪放派的創作。
張可久 《雙調·清江引》
雙調·清江引》用西風、雁啼、紅葉、黃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節特徵的景物,渲染出一種濃深的秋意,抒發了遊子身處異地,思念家鄉的愁情,全曲以景襯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和唐詩名篇《楓橋夜泊》有異曲同工之妙;全曲如下:“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張可久(約1270-?)字小山,一作名伯遠,字可久,慶元 (今浙江鄞縣)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他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於小令,是元代後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作品多為描寫自然景物,談禪送別,往來應酬,創作上重形式格律,講求鍊字琢句,對仗工整。風格清麗典雅, 明初朱權譽之為詞林宗匠 。明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
商正叔《越調·天淨沙》
《越調·天淨沙》寫冬季雪天的景色:飄揚的雪花如柳絮、似梨花,冬梅卻傲風雪而爭艷;月光從窗簾中照進來,更映襯得那遒勁的梅枝玲瓏可愛又不失風範,如詩如畫;作者借風雪中的梅花,而抒發自己不入俗流的情懷。全曲如下:“寒梅清秀誰知?霜禽翠羽同期,瀟灑寒塘月淡。暗香幽意,一枝雪裡偏宜。”
商正叔,也作政叔。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出身於簪纓世家。先祖本姓殷,因避宋宣帝趙弘殷諱,改姓商。父錫,因正叔兄仕金顯貴,封朝大夫。與元好問有通家之好,交誼頗厚。好問有《隴山行役圖》詩二首,記正叔漂泊生涯及二人友誼,中有隴坂經行十遇春之句,說明他往來東西,客居秦隴之地甚久。好問《曹南商氏千秋錄》又說他滑稽豪俠,有古人風。正叔好詞曲,善繪畫,改編南宋初年藝人張五牛所作《雙漸小卿諸宮調》,為青樓名妓趙真真、楊玉娥所傳唱,今已不傳。又曾為名妓張怡雲繪怡雲圖。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評其詞如朝霞散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