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航海史

中國古代航海史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整理和歸納了幾千年來中國的古代航海歷史,具體地論述和剖析了各個歷史時期航海活動的背景、政策、人物、事件、航路、船舶、科學技術以及航運管理機構、條例和港口等,科學地總結和評價了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傑出成就及其興衰榮辱的經驗教訓。本書體例嚴謹,脈絡清晰,內容翔實,考證精詳,議論精闢,見地獨到,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與實用價值的科學論著。

本書既可作為國內外從事中國航海史以及各種與之相關科學(諸如歷史、地理、中西交通史、海外交通史、中外關係史、中日關係史、經濟史、科技史、造船史、海港史、外貿史、漁業史、海軍史等)的專業與業餘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讀物,又可作為有關係統的院校師生學習與了解中國航海史的教學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航海史
  • 作者孫光圻
  • ISBN:9787502705329
  • 頁數:536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1-1
  • 裝幀:精裝
作者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孫光圻,男,1943年出生,1966年畢業於大連海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運輸政策;研究方向:交通運輸發展戰略與策略,交通運輸政策與法規。完成了“Zhenghe’s Expeditions to the Western Ocean and His Navigation Technology”,“香港(澳門)回歸後香港(澳門)與台灣航運關係研究”,“香港、澳門回歸後與內地航運方面有關政策的研究”等科研項目。其中“Zhenghe’s Expeditions to the Western Ocean and His Navigation Technology”獲得英國皇家航海學會(Royal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UK)最高學術獎——青銅勳章(1993年);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航海史的學科性質及其研究範圍和對象
第二節 中國古代航海史概述
第一章 原始社會航海
第一節 優越的航生活費地理條件與自然條件
第二節 原始水上航行工具
第三節 中國民族濱海文化的傳播與原始社會的蒙昧航海
第二章 夏、商西周航海
第一節 中國古代航海事業開創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木帆船的誕生
第三節 夏、商、西周的航海活動
第四節 航海知識與技術的積累
第三章 春秋戰國航海
第一節 中國古代航海事業形成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春秋戰國的航海活動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導航知識開始海上航行,揭開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這說明中國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夏、商、周時代,由於木板船與風帆的問世,人們已開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形成時期, 人們已累積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氣象等知識,初步形成了近海遠航所需的技術和相關的知識,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到秦漢時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駛風技術,出現了秦代徐福船隊東渡日本和西漢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台灣和南洋,法顯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
唐朝建立後,經過"貞觀之治",中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國力強盛和造船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中國與西亞、非洲沿岸國家間的海洋航運有了很大發展。唐朝時由中國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國家,已由過去的分段航行實現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經印度洋沿岸國家換乘阿拉伯商船中轉,而能直接抵達。
由於羅盤廣泛地套用於航海,加上前人積累的牽星術、地文、潮流、季風等航海知識,以及造船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水密隔艙技術,使宋代後的航海家可以長年在海上遠行。宋代人開闢了橫越印度洋的航線,尤有重要意義,宋代航海家從廣州、泉州啟航,橫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亞和非洲東海岸。
元代中國海洋航運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海上漕運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於大都(今北京),要解決京城地區及北方糧食緊缺問題,就必須從江南調運,其中海上漕運是主要途徑之一。
在遠洋航運方面,無論是航行規模,還是造船和航海技術方面,元代都超過了唐宋。元代較大的遠洋船舶能承載千餘人,有十餘道風帆。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術傳入中國,也促進了中國航海技術的發展。
由於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誌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中國舟帆所及,幾達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全部海岸,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海貿易關係。元代遠洋航運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外貿港口的繁榮,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經歷了它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不僅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和東方第一大港,而且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貿易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