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工藝美術

中國原始工藝美術是指中華民族的祖先及後代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

簡介,顯著特徵,代表作品,石器,編織,

簡介

中國原始工藝美術是指中華民族的祖先及後代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原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範、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顯著特徵

原始工藝美術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緊密結合,藝術性服從於實用性。

代表作品

中國原始工藝美術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石器 將便於手持的石塊加工出刃或尖等形狀,作為生產工具使用。因功能的不同,可分為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其中有石斧、石錛、石鏟、石鋤、石刀、石鐮、石鑿、石矛、石鏃、石球、石磨盤、石磨棒等器具。石器的製作程式,最初先以一石塊擊打另一石塊,稍做加工,即可使用;再發展為對所擊斷面做進一步加工處理,使其整齊,以符合所需形狀的要求;後又用琢制和磨製加工的方法,對整個石器全面加工,使石器刃部規整、鋒利、平齊,又使表面光滑、平整,富於美觀。有的石器還進行鑽孔,以利於裝柄使用,或便於攜帶。石器因加工製作方法的不同及使用次序的先後,又有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分,前者是用打制方法製成的較為粗糙的石器,中者是打制兼個別磨製,後者是指在打制基礎上再經磨製加工而成的石器;在使用時間上,舊石器時代遠遠超過了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石器

中國原始社會的石器遺存非常豐富,其出土發現已遍及全國各地。它的發展一般可分為 3個時期:①早期,以距今 180萬年前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以及陝西藍田人和北京人的石器為代表。石器無定型,僅用一塊石頭敲擊另一塊石頭,略微加工後即可使用,有時直接使用現成的天然石塊;至北京人晚期,石器加工的成分已明顯增加,有的甚至打出較鋒利的薄刃,或打成圓球狀及其他砍砸器。②中期,以山西丁村人的石器為代表。石器多用黑角頁岩製成,加工比早期精細,出現了多種打制方法,石器形狀較大,種類較多,已趨定型。③晚期,以內蒙古河套人和北京山頂洞人的石器為代表。石器加工更為精細,表面光滑整潔,造型比例適度,種類繁多,出現了定型的石器。另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的遺址中也出土有大批用途不同,種類繁多,表面加工光潔精巧的石器。
陶器
</b>中國原始陶器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其陶器製作,一般要用已淘出雜質的粘土,做成泥陶坯,後用火燒制。如用高溫燒制,則事先需摻入適量的砂子,以防爆裂。制坯方法有:在編織的容器外表上塗泥、捏制、盤築泥條、輪制等;坯胎的表面加工分壓磨、塗陶衣、彩繪、壓印、堆貼、刻畫等。先後出現的種類有灰陶、紅陶、彩陶、黑陶、印紋陶、白陶等(見中國陶器)。
編織

編織

用各種植物的枝、乾、莖、葉、皮等作材料,編織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器,在原始社會後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有上百件葦席殘片,豎經橫緯,垂直交叉,相互錯開,編織成人字紋,紋理清楚,緊密適度,規整均勻。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遺址,發掘出200多件竹編,有簍、籃、簸箕、谷籮、竹蓆及捕魚、養蠶和農業生產用具。材料多用加工過的竹篾,紋樣有一經一緯的人字紋、雙經緯的人字紋、梅花紋、菱形花格紋、疏經密緯的十字紋等,既實用又美觀,編織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另外,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也均發現有各種編織品的印痕、紋樣等。 染織中國染織工藝萌芽於原始社會,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掌握了染織技術。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曾發現過磨製精緻的骨針,說明當時人們已能將獸皮、樹葉等縫製成簡單的服裝。河姆渡遺址中出土有用苘麻捻成的二股線及紡車、紡機零件等。江蘇省吳縣草鞋山遺址(距今約6000年)出土有雙股經線織的布,布紋較平整均勻。錢山漾遺址,發現過絲織品殘片,織工較精。在各地的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普遍發現了骨針、骨錐、陶紡輪、石紡輪等紡織用的工具,標誌著此一時期紡織工藝的進步。同時還在陶器上發現有布紋的印痕,有的密度為10根/厘米,應為麻織品。另外,陝西省華縣出土有朱紅色的麻布殘片,證明此時已對織物進行染色。新疆羅布泊遺址和哈密五堡遺址,曾出土過用色線織成的條紋毛織品。至龍山文化時期已發明了織布的骨梭,使生產效率和織物經緯的密度、牢度大為提高,同時也使織物的紋樣豐富多變。
骨、牙、玉等雕刻 (1)骨器 骨器出現較早,北京周口店遺址中曾出土有經過加工的骨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掘出有磨製的骨針、骨鑿、骨楔和鹿角棒等器具,其中骨針圓而細長,光滑鋒利;鹿角棒表面光潔,有明顯的刻畫紋痕。另外,在該遺址還發現有在光滑的鳥骨上刻畫的長短不一的線痕。北京市門頭溝出土過用牛肋骨製成的骨鐲,顯然是用於裝飾。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紋骨匕,系以雙鳥異首同身組成兩組圖案,骨匕兩端用平行線和點線構成了富有節奏感的幾何紋裝飾,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裝飾畫面。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發現有用骨頭做的笄和墜,製作精巧,其中骨笄的上端還透雕出幾何形紋飾。用動物的牙齒製作富於裝飾意味的物品或生活用具,至遲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山頂洞人遺址中發掘出在獸齒根部鑽孔,用皮條串連起來,戴在項頸或披掛身上的裝飾品。河姆渡遺址發現過一件外壁刻有蠶紋的象牙質的小盅。大汶口遺址曾出土過兩件象牙梳,系用象牙皮製成,梳呈長方形,長16.7厘米,除梳齒外,頂端還刻有 4個開口和3個圓孔,梳身刻有8字形的鏤空線紋飾,內填T形紋樣,兩邊各開3孔,上邊刻2孔,裝飾較為複雜。另外,該遺址還出土有象牙筒、象牙琮等,前者有的周身透雕出花瓣形紋樣,或刻畫平行弦紋。
(2)玉雕
玉雕工藝是在石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頂洞人遺址曾出土有大小一致的白色小石珠、黃綠色卵圓扁平穿孔的礫石和貝殼等,可能用於裝飾。在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用玉或瑪瑙等材料製成的玦、璜、璧、管、珠等裝飾品,有的表面上刻有動物或幾何圖形的紋樣。江蘇省南京市陰陽營遺址出土的各種玉器達300件,可見此項工藝的發展規模之大。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白玉豬龍、松石鳥、玉龜等玉雕,以鏤雕和線刻為主,形象誇張、生動。浙江餘杭縣大反山良渚文化遺址發掘出的神像玉冠狀飾、獸面紋玉冠狀飾、玉璜、三叉形玉飾等,採用透雕、或陰線細刻或剔地凸起加陰線細刻的技法,雕出神像、獸面及其他紋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