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差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中國區域差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中國區域差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是2008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區域差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 作者: 郭嵐
  • ISBN:9787807522348
  • 類別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 頁數:289
  • 出版社: 巴蜀書社
  • 出版時間:2008-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中國區域差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是在梳理西方區域經濟理論中有關區域差異的觀點基礎上,對中國區域經濟差異擴大的過程、表象進行了實證分析;從地理位置、制度因素、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等方面探討了中國區域經濟差異擴大的原因;在對西方主要已開發國家縮小區域差距的做法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指出對我國區域政策的借鑑意義;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目標與格局,指出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大板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發展方向;重點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面臨的體制困境、動力機制和保障措施。

作者簡介

郭嵐,1965年生,重慶人,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政策與區域可持續發展。1992年獲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近年來作為主研人員曾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2004年參與的國家發改委招標課題《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獲四川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集體獎)。在國內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結構
一、研究方法
二、思路與結構
第三節 本文的創新與不足
一、創新之處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區域、區域差異的界定與理論闡釋
第一節 區域與區域分類
一、區域的概念及實質
二、區域的分類
三、幾個相關概念的比較
第二節 區域差異的界定及其客觀性
一、區域差異的界定
二、區域差異的客觀性
第三節 西方經濟學有關區域差異的理論觀點及其評述
一、新古典增長理論
二、新增長理論
三、平衡增長理論
四、不平衡增長理論
五、倒“U”型理論
六、新經濟地理學理論
七、“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理論
第三章 中國區域差距擴大的過程、特徵與趨勢
第一節 關於中國的區域劃分及區域差距的測算方法
一、關於中國的區域劃分
二、區域經濟差距的測度指標與方法
三、關於區域差距指標選擇的幾點說明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區域差距
一、學者們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區域差距研究
二、對改革開放以來區域差距變動格局的再考察
第三節 多視角下的區域差異特點
一、以人類發展指數(HDI)反映的地區差距
二、市場化水平的差異
三、信息化水平的差距
四、新經濟實力的差距
五、對外開放度的區域差異
六、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差距
第四節 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未來變動趨勢
一、有關研究成果
二、對我國區域經濟差異未來變動趨勢的分析
三、中國區域經濟成長中的“俱樂部”趨同
第四章 中國區域差距的成因分析
第一節 自然地理因素與區域差異
一、自然地理因素與區域差距
二、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特徵與區域發展差異
第二節 制度因素與區域差異
一、制度與經濟成長
二、中國漸進式改革戰略及制度演進的非均衡
三、中國區域政策的調整與區域差距
第三節 資本因素與區域差異
一、資本形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中國區域資本形成的空間特徵
三、我國區域資本形成失衡的原因分析
第四節 人力資本與區域差異
一、人力資本與經濟成長
二、中國人力資本的區域分布及其流動
三、東部人力資本優勢:技術進步與外資吸納
四、政策啟示
第五章 國外解決地區差距的區域政策及啟示
第一節 美國的區域政策
一、美國“西進運動”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促進“陽光地帶”崛起的區域政策
三、阿巴拉契亞地區的開發措施
第二節 德國、日本的區域政策及特點
一、德國的區域政策及特點
二、日本的區域政策及特點
第三節 英國、法國、加拿大的區域政策及特點
一、英國的區域政策及特點
二、法國的區域政策及特點
三、加拿大的區域政策及特點
第四節 各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經驗總結與啟示
一、經驗總結
二、政策啟示
第六章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目標與格局
第一節 區域經濟差異的效應分析
一、區域經濟差異的正面影響
二、區域經濟差異的負面影響
第二節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基本思路與目標
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
二、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
三、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
第三節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從“單極突進”到“多輪驅動”
一、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
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
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四、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第七章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困境、機制與保障措施
第一節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傳統行政區行政的治理理念和模式剛性,不適應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
二、利益協調機制的缺失與政府目標效用函式的複雜性,使區域之間的合作與共享難以實現
三、地方政府惡性競爭及地方市場分割嚴重,而相關的約束制度安排十分脆弱
四、區域管理的制度基礎不完善,現代區域政策框架尚未成形
五、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區域間環境關係失衡
六、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城市區域與農村區域缺乏有效銜接的制度融合機制
第二節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
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國際背景和外部動力
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在動力
第三節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
一、市場機制及其協調機理
二、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
三、政府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四、健全區域協調互動的四大機制
第四節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規範地方政府行為,重建地方政府競爭秩序,為區域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構建區域管理制度框架
三、加強區域合作
四、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五、規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六、統籌城鄉發展,儘快建立城鄉統一制度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中國在“舉世罕見”的“起點特徵”基礎上推進的現代化事業,為人類貢獻了獨特的發展模式。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進程,為我國近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體制基礎。以增量改革為重要特徵的漸進式改革,推動了中國持續30年年均9.7%的經濟成長,在我們這個占人類五分之一的國度里創造了“世界奇蹟”。但是,經濟成長的奇蹟在我國地域、人群之間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地區經濟成長的失衡導致區際衝突加劇,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地區比較優勢難以發揮,並在其間形成一種自增強機制,迫使經濟落後地區處於更加不利地位,引發落後地區生態危機;而經濟成長收益和成本在不同人群間的分配失衡,使收入差距不合理拉大,大量貧困人口的產生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
市場經濟理論的鼻祖亞當·斯密說過:“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並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富裕。在“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時代理念下,縮小區域差異,致力於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當今中國攻府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主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