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孫子兵法

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孫子兵法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孫子兵法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3頁
  • ISBN:9787811410310
  • 作者: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兵書。它蘊含深邃而奧秘的思辨內容,博大而精深的軍事學說內涵,清新而鮮明的實踐風格,以及字如珠玉的文學性語言,被譽為“武學之聖典,兵家之絕唱”。它所包容的一些哲學思維,以及在這些哲學文化意識指導下所闡述的戰爭規律和原則,使其成為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至今仍然閃爍著熠熠光輝。

圖書目錄

《孫子兵法》是怎樣一本書
第一節 計篇(一)
中國古建築概述
第二節 計篇(二)
中國古建築的結構特點
第三節 計篇(三)
經典戰例·越滅吳之戰
中國古建築與易經哲學理論
第四節 作戰篇(一)
中國古建築色彩藝術
第五節 作戰篇(二)
北京故宮的建築特點
第六節 作戰篇(三)
經典戰例·東征高麗之戰
故宮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第七節 謀攻篇(一)
太和殿屋頂裝飾
第八節 謀攻篇(二)
故宮的彩畫
第九節 謀攻篇(三)
經典戰例·燭之武退秦師
門釘的藝術
第十節 形篇(一)
天士雲
第十一節 形篇(二)
天壇的回音壁和丹陛橋
第十二節 形篇(三)
經典戰例·邯鄲之戰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美學套用
第十三節 勢篇(一)
園林的山
第十四節 勢篇(二)
園林的水
第十五節 勢篇(三)
經典戰例·長平之戰
建築點睛之筆——亭台樓閣榭門
第十六節 虛實篇(一)
園林之植物
第十七節 虛實篇(二)
園林的障景
第十八節 虛實篇(三)
借景
第十九節 虛實篇(四)
經典戰例·馬陵之戰
框景
第二十節 軍爭篇(一)
漏景·
第二十一節 軍爭篇(二)
對景
第二十二節 軍爭篇(三)
經典戰例·閼與之戰
皇家園林——頤和園
第二十三節 九變篇(一)
私家園林——蘇州拙政園
第二十四節 九變篇(二)
經典戰例·周亞夫平七王之亂
中國民居——北京四合院
第二十五節 行軍篇(一)
王府大門
第二十六節 行軍篇(二)
廣亮大門
第二十七節 行軍篇(三)
經典戰例·虎牢之戰
金柱大門
第二十八節 地形篇(一)
蠻子門
第二十九節 地形篇(二)
如意門
第三十節 地形篇(三)
經典戰例·東晉滅南燕之戰
牆垣門
第三十一節 九地篇(一)
垂花門
第三十二節 九地篇(二)
門墩一
第三十三節 九地篇(三)
徽州民居建築
第三十四節 九地篇(四)
經典戰例·巨鹿之戰
徽州民居建築風格
第三十五節 火攻篇(一)
徽居雕刻藝術
第三十六節 火攻篇(二)
經典戰例·諸葛亮火燒博望坡
晉商民居建築
第三十七節 用間篇(一)
晉商民居的建築藝術
第三十八節 用間篇(二)
晉商民居——影壁建築
第三十九節 用間篇(三)
經典戰例·陳平施行反間計
晉商民居中的“三雕”建築藝術

文摘

越滅昊之戰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爭奪霸權,在三十多年間發生過多次戰爭。
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踐在得到吳王夫差準備進攻越國的訊息後,在
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出兵攻擊吳國,最後兵敗,退
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把會稽包圍得水泄不通。在會稽即將失守,越
國面臨滅國之災的危急關頭,勾踐採納大臣范蠡的建議,向吳王夫差求和
。得以活命的勾踐帶著范蠡給夫差當奴僕,在此期間,勾踐住囚室,穢衣
惡食,受盡屈辱從不反抗。最終取得吳王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後,向百姓檢討自己的罪過,慰問受傷的平民,撫養陣亡者
遺屬。他和夫人住陋室,睡稻草,將苦膽懸掛在辦公地方,吃飯時總要先
嘗嘗苦膽滋味。他積極改革內政,減輕刑罰、賦稅,提倡百姓開荒種地。
越國實力得到極大加強,君民關係十分親近。對吳國繼續實行以退為進的
戰略,麻痹腐蝕夫差,助其驕氣,並使用離間計,挑起吳國高層統治者之
間的矛盾。
公元前484年,夫差得知齊景公已死,便決定親自率兵北上伐齊。夫差
率軍遠征,使得國內空虛,越王勾踐乘機率主力軍攻打吳國。太子友被俘
虜,昊國國都姑蘇被攻陷,越軍大獲全勝。吳軍聽到訊息,軍心大亂,將
士完全喪失鬥志,夫差只好求和。公元前478年,吳國大旱,糧倉空虛,民
不聊生,勾踐再次發兵攻打吳國。吳國兵敗,退而固守姑蘇,勾踐採取長
期圍困的策略,夫差故伎重演,又一次派人求和,但此時越國滅吳決心已
定,拒絕議和請求。吳國陷入絕境,夫差自殺而死。
至此,越國滅掉了吳國,取得了吳越之戰的最後勝利。

中國古建築與易經哲學理論
中國哲學的思維方法是形象整體思維方法,即站在巨觀整體的位置上
去觀察、認識事物,並以形象化方式表達出來的思維方法。這種哲學思想
形成的標誌,或者說從巨觀上把握事物並以形象化方式表達出來的理論,
就是易經與陰陽五行的思想。
中國古人講究陰陽五行說,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故宮中前朝
在南後廷在北,按五行學說,南方從火,含生長之意,屬陽性,是適合從
政的地方;北方從水,屬陰,含收藏之意,是適合寢居之地。五行學說認
為土為黃色,居中代表國家,所以故宮屋頂多為黃色;火能生土,火為紅
色,所以宮殿柱子都用紅色,以示興旺發達之意。
蘊涵陰陽五行理論的建築之學是一種中國智慧,其核心就是天地人三
者合一,即人與自然融合。中國古建築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講求人
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注重人類對自
然環境的適應,並以此為基礎,指導人們的建築選址乃至營建。這種和諧
的思想,也是現代生態建築學或“環境友好”建築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之一。P12-14

序言

南北朝時期的大學問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篇里不無感慨地
說:我7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每隔10年溫習一次,仍
然爛熟於心。20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只要一個月不溫習,就全不記得了

這是為什麼呢?顏之推指出: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
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
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這一事實:人在青少年時期,記憶能力最強。現
代社會瞬息萬變,知識門類眾多,但不管怎樣,總有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知
識需要我們硬記下來。學習和記憶這些知識的黃金時期,便是青少年時代
,尤其是13歲之前。
中國傳統的蒙學教育非常重視在學童啟蒙階段的誦讀訓練。傳統的啟
蒙教材有所謂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和《千家詩》,這些詩都是用韻文寫的,實際上是押韻的詩歌,小孩子念
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認得較多的字後,便開始學習“四書”,即《
大學》、《中庸》、《論語》及《孟子》。這四種書是儒家最基本的典籍
,是儒家聖人對為人處世基本原則的集中論述,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至關
重要。這些書的內容不要求學生能理解,但必須硬背下來,因為少年兒童
理解能力有限,而經書的內容又相對深奧,不妨先讓小孩子背下來,等長
大了也就自然明白了。
舊時私塾兒童背書,有“背帶書”、“背理書”、“背年書”、“挑
書”之說。小孩子剛開始讀這些書時,普通資質的,每天背兩三行就可以
了,若是聰明一些的或者年紀再大一些的,可以酌量增加。第二天要求背
誦頭天學過的內容,如果背不出來就讓他接著讀。每天都要檢查前些天所
學內容的背誦情況,這叫“背帶書”;以前背過的整本書,也要隨時抽背
,這叫“背理書”;一年終了,要讓小孩子將一年所學過的通背一遍,這
叫“背年書”。如果背不出來,就要重讀,直到準確無誤地背出來為止。
對於已經背過的書,還要時不時抽取其中的一句,讓小朋友背上下文,這
叫“挑書”。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孩子把書背得滾瓜爛熟。
這種蒙學教育固然有其片面性,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又恰恰是最科學
的。因為人類的知識大抵分為兩種,一種是理解性的;一種是記憶性的。
掌握偏記憶性的知識,唯一的方法是硬背。背書要練童子功,宜早不宜遲
。過了青少年時代再來補課,就會事倍功半。況且舊時私塾所提倡的“背
帶書”、“背理書”、“背年書”、“挑書”等一系列背書方法,是多少
代人的經驗總結,與科學記憶方法正相吻合。
傳統蒙學重視誦讀,實際是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宋代的儒
家大師朱熹就說過,讀詩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涵泳”,也就是反覆誦讀
,讀得爛熟了,慢慢地有所體會,這種體會才會在心靈里紮根。傳統蒙學
並不是不要理解,而是提倡潛移默化地理解,在誦讀的過程中,得到文化
薰陶。孔子說“詩可以興”,也是說在誦讀詩歌的時候,內心油然生髮美
好的情感。
傳統蒙學是在恰當的年紀,用最有效的方法,教育青少年學習文化知
識。對於我們今天的德育教育和語文教育,很有借鑑意義。為了讓青少年
能系統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循序漸進地誦讀和學習中國文化的優秀典籍,
真正成為有文化、有教養的中國人,在眾多的教育專家、學者和機構的支
持下,我們精心編寫了此套《中國傳統文化讀本》。
本套叢書《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在高度重視傳統蒙學教育成功經驗的
同時,力求融進現代教育觀念,選擇了以《弟子規》、《三字經》為代表
的傳統蒙學讀本;以《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為代表的詩歌
美育讀本;以《論語》、《孟子》、《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國學經典讀本
。在內容編制方面,將文化知識鎔鑄到相關章節中,穿插了中國傳統曆法
與節日、中醫與兒童保健、中華民俗文化欣賞、中國傳統音樂欣賞、中國
書法藝術欣賞、中國繪畫藝術欣賞、中國古建築美學欣賞等知識模組。把
國學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研修和詩詞知識欣賞三大體系有機地融為一體,
構思新穎,內容活潑。
在本套叢書的編寫過程中,陶西平(教育部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主席)、郭福昌(原國家教委專職委員、國家副總督
學)、鄭增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滕純(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原
副所長)、柳芳(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普穎華(首都師範大學教
授)等有關專家給予了熱心指導。此外,徐俊德、張秀萍、張穎輝、遲鵬亘
、曾少雄、喻曉峰、唐元滇、唐元黔、佟明晶、晉顯富、趙建國、董景新
、趙競中、姜連生、李曉林、劉博新、玉德山、律金華、唐夏、馮劍飛、
劉厚蠑、肖峰旭、楊惕若、李輝、盧文超等各界人士也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此一併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