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造就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的最高學府。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培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相適應的中、高級指揮員。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准,在原華北、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上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51年(辛卯年)1月15日,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領導創建工作,並任院長兼政治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 簡稱:解放軍軍事學院
  • 類別:軍事學院
  • 所屬地區:南京
  • 知名校友:遲浩田、傅全有、陳炳德
  • 主管部門:中央軍事委員會
  • 主要院系: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
歷史沿革,建成背景,任職情況,院部類型,發展歷程,功績成就,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成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重大轉變的標誌之一。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號召全院人員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掌握現代軍事科學和指揮藝術。毛澤東為該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朱德題詞:“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的國防軍而奮鬥。”建院初期,設高級速成系、基本系等 4個系。到1956年,已發展成為具有12個系的綜合性軍事學府,不僅為全軍培養了一批能指揮諸軍兵種契約作戰的軍官,還培養了一支具有現代軍事知識的教員隊伍,編寫了一套體現現代條件的軍事教材,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制度。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決定,1957~1959年,以原軍事學院戰役係為基礎,在北京建立高等軍事學院,劉伯承葉劍英先後任院長;以原軍事學院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係為基礎,分別建立海軍、空軍、炮兵和裝甲兵等學院;以原軍事學院基本、情報、防化等係為基礎,改組為南京軍事學院,從此形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中級指揮學院體系。1969年,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同時撤銷。
劉伯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成立,開始設若干大隊,後來改設軍事、政治、後勤等系。1977年12月,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在軍政大學軍事、政治、後勤 3個系的基礎上,分別組建軍事、政治、後勤3個學院。1978年1月軍事學院重新成立,實際上擔負了原高等軍事學院和原南京軍事學院的任務。

建成背景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研究創辦軍隊院校問題,決定首先成立一所全軍綜合性陸軍大學。10月23日,毛澤東主席電令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主持陸大的籌備工作。在毛澤東主席的關懷下,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理總參謀長、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等親自參與規劃和指導籌建工作。周總理告訴劉伯承同志,為了辦好陸大,毛主席已聘請了一批蘇聯顧問幫助工作。11月中旬,籌委會擬定並上報《關於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書》,獲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批准。關於校名,為使接收學員具有廣泛全面性,由“陸軍大學”改為“軍事學院”。校址,曾擬設在東北、北京等地,經反覆實地勘察和科學論證,考慮到當時建國伊始,財政困難,又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用人緊迫,為了節約經費開支和爭取時間,最後選定了南京原華東軍大所在地。此處位於南京紫金山麓,現成的房舍原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大院,面積寬闊,環境安靜,具備辦學和生活條件。學制,既考慮到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長遠需要,又考慮到抗美援朝前線急需人才,所以既設完成系(訓練期限為三年),又設速成系(訓練期限為一年),暫時以速成為主,決定先開辦高級速成科、上級速成科、基本科、情報科(後均改為系)四個學員培訓單位。接收軍、師、團、營級幹部入學深造。以團以上幹部為主。訓練方針與目的,“就是在人民解成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訓練熟習與指揮現代化各技術兵種,組織與指揮協同動作,熟習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的指揮人員。這些指揮人員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全忠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事業,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新英雄主義的精神、認識美帝為首的任何侵略陰謀,明確這一鬥爭方向,保衛祖國,保衛東亞,保衛世界和平。”
國家領導視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國家領導視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任職情況

1950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劉伯承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1951年2月兼任政治委員),陳士榘為訓練部部長,陳伯鈞陶漢章為訓練部副部長,鐘期光為政治部主任兼幹部管理部部長,劉忠為院務部部長。 學院的領導機關和教員,軍委從全軍抽調了一批領導幹部,以原華東軍大和華北軍大部分幹部與教員為骨幹,吸收一批具備教學條件的起義與俘虜的原國民黨軍官為教員,依託華東軍區組建起軍事學院的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幹部管理部和戰役戰術等15個教授會,以及學術研究室和翻譯室。
全院共有在職幹部1473名,其中排級幹部676名,連級幹部35l名,營級幹部210名,團級幹部158名,師級幹部64名,軍級幹部9名,兵團級以上幹部5名,另有薪金制教員39名。全院營級以上行政與教學單位設中共黨委會15個、黨的總支1個、黨的支部59個,共有中共黨員2813名,占全院總人數的35%。青年團的組織,全院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員會,下屬青年團支部27個,共有團員1625名。還成立了中共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10個,保密委員會9個。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正式宣告成立。中央軍委發來祝詞:“茲值軍事學院開學之際,特向你們致賀!望全院同志們努力學習,總結我軍作戰經驗,發揚我軍的優良傳統,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掌握正規化現代化的軍事科學與指揮藝術,根據馬列主義的建軍原則與毛澤東同志的建軍思想,在我軍現有基礎上,為建設更強大的中國人民的國防軍而奮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朱德總司令的親筆題詞是:“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國防軍而奮鬥。”

院部類型

軍事學院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研究部,政治、戰略、戰役、戰術、軍兵種、外軍、科學技術等教研室和電化教學中心。學員班分培訓、輪訓兩種。培訓班,學制 2年,高級指揮班主要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軍官,培養戰役指揮員;指揮班主要招收師職、少數優秀團職指揮員和參謀,培養戰役戰術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軍事理論班(1985年改為研究生班),招收軍事指揮員和教員,培養軍事理論人才。輪訓班,學制1年以內,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員,重點研究戰役課題。軍事學院的教學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戰略方針為依據,研究外軍的戰略思想和作戰特點,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武裝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問題。學員主要學習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黨史、外交政策、戰爭和戰略理論、戰役學、高級兵團戰術、戰史、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等。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方法以研究為主。軍事教學程式為學習理論,研究戰例,進行沙盤、圖上、野外作業和首長司令部演習。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之初題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之初題詞
該院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先進軍事科學知識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編寫了大量戰略、戰役、戰術、政治、科學技術教材,包括為全軍編寫的戰役、戰術教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1985年12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決定,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合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發展歷程

建院初期,學院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等部門;教學科研機構和學員培訓管理機構分設11個教授會和4個系。到1956年,發展為具有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報、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等12個系和戰史、戰役、政治經濟、文化外語等50個教授會的綜合性軍事學府。不僅為全軍培養了一批合格的軍事指揮人才,還建設了一支具有現代軍事知識的教研隊伍,編寫了一套體現現代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制度。1957~1959年,根據中央軍委決定,以軍事學院的有關係為基礎,分別組建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和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學院。高等軍事學院設在北京,其任務是:訓練全軍陸海空軍正師職以上現職軍事、政治、後勤幹部,高級參謀人員及軍事理論人員。劉伯承為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葉劍英陳伯鈞李聚奎先後任院長,李志民任政治委員。軍事學院仍設在南京,其任務是:培訓全軍團職及部分師職軍事指揮幹部。廖漢生劉浩天張震先後任院長,鐘期光王平先後任政治委員。海軍、空軍、炮兵和裝甲兵等軍兵種指揮院校主要培訓本軍兵種的團、營職指揮幹部。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形成了高、中級指揮院校教學體系。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校園一角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校園一角
畢業學員都頒發畢業證書、成績單和畢業證章:
1966年10月起,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高等軍事學院和南京軍事學院停止了教學活動。1969年,高等軍事學院、南京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後勤學院被撤銷,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1970年8月6日,軍政大學在北京成立,黃永勝兼任校長,張秀川任政治委員。主要輪訓團以上幹部,只進行政治教育,取消了軍事課教學。1972年5月,中央軍委任命蕭克為軍政大學校長,唐亮為政治委員,開始治理“文化大革命”給學校造成的嚴重破壞,逐步建立起軍事、政治、後勤3個系和所屬的軍事、政治、後勤教研室,恢復了軍事、後勤課教學,初步改造了政治教學。
1977年12月,中央軍委為加強軍隊中、高級幹部培訓,決定以軍政大學軍事系、政治系、後勤係為基礎,分別組建軍事、政治、後勤學院。1978年1月,軍事學院重新成立,蕭克任院長兼第一政治委員,段蘇權劉興元任政治委員。下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研究部和政治、戰略、戰役、戰術、軍兵種、外軍、科技等教研室及電化教學中心。學員學習分培訓、輪訓兩類。培訓班分高級指揮班、指揮班、軍事理論班,學制2年。高級指揮班主要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軍官,培養戰役指揮員;指揮班主要招收師職和少量優秀團職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培養戰役戰術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軍事理論班招收軍事指揮員和教員,培養軍事理論人才。輪訓班學制在1年之內,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員,重點研究戰略和戰役課題。
軍事學院的教學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央軍委制定的戰略方針為依據,在總結人民解放軍作戰和建軍經驗的基礎上,吸取外軍現代化建設的優秀成果,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武裝力量建設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問題。學員主要學習政治理論、外交政策、戰爭戰略學說、戰役學、高級兵團戰術、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等課程。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方法以研究為主。軍事教學程式為學習理論,研究戰例、沙盤,圖上、野外作業和首長司令部演習。軍事學院重新建立後的7年間,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先進軍事科學知識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編寫了大量戰略、戰役、戰術、政治和科學技術教材。包括為全軍編寫的戰役、戰術教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功績成就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社會主義建設的戰鬥洗禮中成長壯大。從最初的高級速成科、上級速成科、基本科、情報科(後改稱系)逐漸發展,1951年底成立政治系;1952年下半年成立炮兵系、裝甲兵系及函授系;1954年成立戰役系;至1956年,戰史系、化學兵系先後成立。學院成為一所既有陸軍專業,又有海空軍專業;既有軍事系、又有政治系;既有速成,又有完成;既有面授,又有函授的全軍最高綜合性軍事學府。這是軍事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全院共有學員系12個,學員累計3125人。還培養了高級兵團戰術、契約戰術和軍兵種戰役戰術等新中國第一批軍事學研究生23人。毛澤東主席曾風趣地說:“孔子三千門徒就是軍事學院”。這些學員大都是我軍的主要高級幹部,是全軍的一代棟樑。為了適應軍事科學的發展和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急需訓練大批高級、上級幹部的新形勢,軍事學院黨委曾多次研究人民解放軍軍事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問題,並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建議。1953年3月,學院向軍委建議創辦高等軍事學院,並具體起草了該院的簡要章程呈報軍委審批。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雕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雕像
1954年12月27日,劉伯承同志代表院黨委向軍委擴大會議報告,建議以軍事學院為基礎,在全軍分建六個高級指揮學院,得到軍委批准。分建學院的籌備工作,從1956年起步,在中央軍委的統一規劃部署和總部各軍兵種的參與下,以軍事學院為基礎,並具體負責籌備工作,積極準備分建全軍和各軍兵種學院。經過一系列全面、深入和周密、細緻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物質準備,分建學院的任務先後完成:以軍事學院海軍係為基礎,在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院;以軍事學院戰役系、戰史係為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以軍事學院炮兵係為基礎,在河北宣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以軍事學院裝甲兵係為基礎,在山西大同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以軍事學院空軍係為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軍事學院剩下部分與南京總高級步校合併,在南京繼續開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擔負著培養合成軍隊中、上級指揮人員和參謀人員的任務。至此,劉伯承元帥等同志主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發展成為全軍六所高級軍事指揮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