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學細年

中古文學細年

《中古文學細年》是1998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陸侃如。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古時期一百五十二位作家的生平事跡、著作篇目及著作年代。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圖書簡介,圖書目錄,內容提要,書評,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出版日期:1998年7月
頁數:938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版次:1

圖書簡介

文學史的目的,在鑑古以知今。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不僅要明白文學史上的"然",更要知道"所以然"。以樹木為喻,"然"正如表面上的青枝綠葉,"所以然"則是地底下的盤根錯節。我們必須要掘開泥土,方能確知底蘊。我們不會僅僅滿足於文學的鑑賞與評析,這是最基本、最淺層的。我們要深潛進文學的底層,追問下去,關於作者所處的環境,作品產生的背景,當時社會的狀態等等。只有如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研究,才能在社會學、史學與文學的交叉互融中揭開文學的朦朧面紗,洞悉文字背後的秘密,深切品味文學的無盡內涵。

圖書目錄

序例
詳目
卷首(公元前五三年至一年)
卷一(公元一年至五O年)
卷二(公元五一年至一OO年)
卷三(公元一O一至一五O年)
卷四(公元一五一年至二00年)
卷五(公元二0一年至二五0年)
卷六(公元二五一年至三00年)
卷末(公元三O一年至三五一年)
索引

內容提要

《中古文學系年》是陸侃如先生的遺著,全稿八十餘萬字,是他在一九三十七年至一九四七年花費十年時間寫成的。解放以後,他對原稿又不斷進行修改、補充,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逝世為止,因而,本書可說是他生前的一部力作。
本書以年為綱,以人為目,上自公元前五三年揚雄生,下迄公元三五一年盧諶死,共收錄中古時期一百五十二位作家,詳細考證了他們的生平事跡、著作篇目及著作年代。書中徵引書籍數百種,資料極為豐富,對史書記載和舊說不確者,則時有訂下,解決了不少疑問題,對中古文學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書評

序例
文學史的目的,在鑑古以知今。要達到達目的,我們不僅要明白文學史上的“然”,更要知道“所以然”。如以樹木為喻,“然”好比表面上的青枝綠葉,“所以然”好比地底下的盤根錯節。我們必須掘開泥土,方能洞悉底蘊。所以我認為文學史的工作應包含三個步驟:
第一是樸學的工作——對於作者的生平,作品年月的考訂,字句的校勘訓詁等。這是初步的準備。
第二是史學的工作——對於作者的環境,作品的背景,尤其是當時社會經濟的情形,必須完全弄清楚。這是進一步的工作。
第三是美學的工作——對於作晶的內容和形式加以分析,並說明作者的寫作技巧及其影響,這是最後一步。三者具備,方能寫成一郎完美的文學史。
我自己很早就想研究文學史,可是經過若干年的摸索之後,深深感到過去走過的路都不十分對。樸學的工作既不精確,史學的工作完全沒做。因此,對於“然”既僅一知半解,對於“所以然”更茫然無知。於是我立下志願,打算對中古一段好好地探索一下。中古本是個含糊的名詞,我是指公元一至五、六世紀。因為我假定這是封建初期,也可以說是奴隸制與封建制遞嬗的時期,我打算寫這三部書:
第一是《中古文學系年)——把當時文人的事跡和作品,按年考定排列,這是屬於樸學方面的準備。
第二是中古文學論叢——就當時文學的社會經濟背景方面加以探討,分若干專題寫成論文。
第三是中古文學史——經過上兩部工作後,把我當時對文學的整個意見寫成一部斷代的文學史。
我打算每一部書花七年的工夫,希望三十年後對於封建初期的文學也許可以明了一些了。
這是抗戰以前的計畫。抗戰期間,在西南各省流徙,生活既不安定,書籍又極缺乏,所以系年只有一些初稿。除了偶然在若干雜誌(如《清華學報》、《中原》等)上發表一部分外,到勝利時全稿尚未寫定。復員後,參考書漸漸多起來,才開始改寫。因為字數過多,故暫寫三OO年止。每五十年為—卷,共分六卷。凡文人生平行事年代可考定的,或可約略推定的,都按年記載,以年為綱,以人為目,其人事跡在公元一年的,列於卷首,在公元三OO年以後,列入卷末.怎樣才算文人,很難確定。我假定下列四種條件:
第一,《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或《隋書·經籍志》集部著錄他的作品的。
第二,正史列入《文苑傳》,或本傳提到他的文學作品的。
第三,《文心雕龍》或《詩品》論及他的作品的。
第四,《文選》或《玉台新詠》選錄他的作品的。
這些人,未必每個都在文學史上有地位。但是這幾部早期的選本、文評、史傳和目錄,可能證明他們在當時的文壇上確曾活躍過。事實上,幾位第一流的文人差不多全合於一條件的都略去不算。在此三百年中,共得一百五十二人。
這些人,有很多兼有軍功政績,或兼有文學以外的著作。對於在文學範圍內的,自然不厭其詳,他僅略述。在年代的考訂上,有時直錄前人成說,有時略抒已見。時人論著,變間采入;其有心所難安者,便略而不論,以免枝蔓。所引詩文,以嚴可均《全漢三國晉文》及丁福保《全漢三國晉詩》為主;偶有缺誤,就我所見到的分別補正。為節省篇幅計,對於詩文只引標題,不載原文。這些標題大都是後人代擬的,其中雖我不妥處,今亦暫仍其舊。詔令一類的作品,有本人自撰的,也有他人代作的,除少數外大都不易分辨;今姑繫於本人,因為至少在內容是屬於本人的。
三O一年以後的系年初稿,還沒有改寫。我打算寫論叢,因為那是更重要的工作。至於第三步何時完成,便非我所能預必了。
一九四七年七月七日,序於
瀋陽東北大學西新村109號

作者簡介

陸侃如(1903-1978),字 廬,江蘇海門人,生於一愛國士紳家庭。1924年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大學一年級時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學畢業時又出版《宋玉》一書。研究院畢業後,他在上海中國公學任教授,並在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兼職。1929年,陸侃如在上海與馮沅君結婚,從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國古典文學。1932年夏,陸馮同時出國,入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1935年夫婦均獲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二人輾轉國內幾所大學任教,1947年到青島,擔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1949年青島解放後,陸侃如任山東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圖書館館長,1951年任副校長、《文史哲》編委會主任,並當選為省人大代表。1953年相繼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昭雪,恢復名譽。陸、馮夫婦在文學研究領域同心協力著書立說,比翼齊飛,堪稱文壇佳話。1931年,他們二人合作出版60萬字的《中國詩史》,打破傳統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