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圍(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

中原突圍(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解放戰爭時期,中原軍區部隊在湖北、河南、安徽3省邊界地區突破國民黨軍重兵包圍,進行戰略轉移的作戰行動。

基本介紹

  • 名稱:中原突圍
  • 地點:中原解放區及其周圍
  • 時間:1946年6月26日
  • 參戰方:國共兩黨
  • 結果: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原野戰軍成功突圍
  • 參戰方兵力:共產黨6萬人;國民黨30餘萬人
戰略任務,戰役經過,戰役結果,

戰略任務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調集20多個師的部隊,包圍和蠶食中原解放區,企圖消滅中原解放區部隊,打通向華東、華北、東北的進軍道路。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和中國共產黨雙方代表簽署停戰協定後,國民黨軍仍繼續增調兵力包圍和進攻這一地區。5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雖然專門就中原地區停止武裝衝突簽定了《漢口協定》,但國民黨軍拒不執行。至6月,進攻解放區達1000餘次,占去縣城、村鎮1100餘處,將中原軍區部隊5萬餘人分割包圍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羅山、光山、商城、經扶(今新縣)、禮山(今大悟)之間,縱橫不足百里的狹小地區內,解放區面積已不及原先的1/10。為避免內戰,中共中央多次同國民黨政府交涉,表示願意讓出中原解放區,將部隊和平轉移到其他解放區去。但國民黨政府一意孤行,至6月下旬,用於包圍中原軍區部隊的兵力增至10個整編師約30萬人。此時,蔣介石認為消滅中原軍區部隊的時機已經成熟,遂令其鄭州_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在駐馬店設指揮所,指令各圍攻部隊於6月22日前完成攻擊準備,待命攻擊。其部署是:以整編第41、第47師和整編第72師主力、整編第48師1個旅由信陽、羅山、光山、商城、經扶、黃安(今紅安)之線,整編第ll師附第72師一部及整編第66、第15師由黃陂、花園、應山、廣水之線,分路向宣化店、潑陂河地區合擊;以整編第75師及整編第26師1個旅控制廣水和麻城以北地區;以整編第3師集結於襄陽、南陽地區機動。此外,還調集西安、武漢的空軍配合作戰。26日拂曉,國民黨軍開始向黃安以西、經扶以東、孝感以北的中原軍區部隊陣地大舉進攻,占領沙窩、鄧店、滸灣等地。這是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的起點。
中原突圍

戰役經過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鑒於中原解放區處於國民黨軍重兵包圍之中,勢孤力單,多次指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準備以豐力向西突圍,轉移至豫西、鄂西、陝南、川東地區,並在這些地區長期堅持,以牽制敵人,配合其他解放區作戰。在國民黨軍進攻迫在眉睫之時,中共中央於6月23日明確指示:立即突圍,生存第一,勝利第一。據此,中原局和中原軍區以第1縱隊第1旅偽裝主力,向津浦鐵路(天津一浦口)以東轉移}鄂東軍區部隊就地堅持鬥爭,以迷惑、牽制敵人;主力分左右兩路於26日開始向西突圍。
右路突圍部隊為第2縱隊第13旅、第15旅1個團、第359旅、幹部旅及中原軍區機關共約1.5萬人,由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幫位三率領,於26日晚由宣化店向西北方向秘密移動。29日晚,從信陽以南李家寨至柳林車站間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線,越過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向西北方向疾進。國民黨軍急調整編第3、第15、第41師和整編第47師主力及位於陝南地區的第一戰區部隊整編第90、第1、第76、第36師各一部實施尾追和堵截。右路突圍部隊一面以小部隊阻擊敵人,一面晝夜兼程,先後在天河口、蒼苔地區,南陽以西、丹江以東地區,荊紫關及滔河以南的南化塘地區,山陽的口頭坪、長溝口及商南的趙川鎮、粱家墳地區,經反覆衝殺,突破了國民黨軍嚴密的阻擊陣地和大規模的追堵、截擊、合圍,歷經艱險,勝利地進入陝南,與在當地堅持鬥爭的陝南遊擊隊會合。8月3日,成立鄂豫陝軍區,創建了游擊根據地。第359旅和幹部旅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率領,自柞水地區繼續北進,沿途衝破國民黨軍的多次追擊、堵截,於8月底進入陝甘寧解放區。河南軍區部隊在掩護主力突圍後,隨右路突圍部隊跟進,於8月初進至豫陝邊界地區,在盧氏、靈宅、雒南(今洛南)等地開展游擊戰。
左路突圍部隊為第1縱隊(欠1個旅)、第2縱隊第15旅(欠1個團)共萬餘人,由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王樹聲率領,於6月26日晚由光山縣潑陂河向西移動,在廣水以南王家店與國民黨軍堵截部隊激戰1晝夜,7月1日越過平漢鐵路酉進.。11日,大部於宜城東南流水溝強渡襄河(漢水),先後衝破國民黨軍整編第66、第75師等部在宜城東南茅草洲、南漳以南報信坡和谷城石花街以西蒼峪溝等地的堵截,於25日進入武當山區,在竹溪、竹山、房縣、保康、南濁等地分散活動。8月下旬,與由安陸向西突圍的江漢軍區部隊在房縣西南地區會合。27日成立鄂西北軍區,創建了游擊根據地。突圍部隊另一部,因強渡襄河受阻,改道北上,進入伏牛山地區與河南軍區部隊會台。第1縱隊第1旅於6月26日開始行動,先向西,再折而向東,完成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後,於29日在麻城必北突破國民黨軍封鎖線東進。然後越過鄂皖邊界咽喉大牛山,穿過大別山,挫敗國民黨軍多次追擊和攔截,跋涉乾余里,於7月20日越過津浦鐵路,進入蘇皖解放匱,後改為華中野戰軍第13旅。鄂東軍區部隊掩護主力突圍後,繼續在大別山區堅持游擊戰。

戰役結果

中原突圍,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中原軍區部隊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和堵截,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保存了力量,牽制了國民黨軍人量兵力,從戰略上有力地策應了華北、華東解放區部隊的作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