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區

中原區

中原區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中心城區,是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鄭州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截至2017年,中原區轄區總面積195平方公里,轄12個街道,常住人口104.8萬人,城鎮化率90.96%。

2017年,中原區生產總值720.1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918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0.1:37.5:62.4;固定資產投資702.4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5.7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6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05元。

2018年10月,中原區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水文,氣候,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衛生,教育,文化,交通概況,旅遊,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解放前,中原區城區範圍南部歸屬鄭縣第二區(齊禮鄉),北部歸屬鄭縣第四區(五權鄉)。
1948年10月22日,鄭州市解放。中共鄭州市工委廢除了舊的鎮、保、甲組織形式,於1948年10月27日前後成立鄭州市第一、二、三區。一區為現管城回族區,二區為現二七區,三區就是中原區的前身。市委派設中共三區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區民主政府,轄15個街公所。
1949年12月,撤銷三區工委、民主政府,區街政權由區公安分局及其派出所代替。
1951年9月,成立中共鄭州市三區委員會、區人民政府。
翌年12月,組建喬家門、小趙寨、二馬路、銘功路、蜜蜂張5個街政府。
1954年8月,增設崗位杜街政府。
1955年2月,將街政府改為街道辦,10月將三區人民政府改為建設區人民委員會。
1955年、1956年,分別增設建設路、三官廟街道。
1958年8月,城市人民公社化,建設區改稱建設區人民公社,下轄街道改名為人民公社。
1960年5月,改為中原人民公社,下轄7個分社。
1961年8月,城市恢復區、街建置,中原人民公社改為中原區人民委員會,時轄建設路、三官廟等6個街道,一個農業公社。
1962年5月,增設秦嶺路街道。
1968年2月,成立中原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4月,成立中原區人民政府。
1985年11月,增設汝河路街道。
1987年3月,鄭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郊區、金海區,將須水、光趙、石佛、大崗劉鄉劃歸中原區管轄。調整後,中原區轄8個街道、5個鄉。
2003年9月,將石佛鎮、溝趙鄉交由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代管。鄭州高新區面積由18.6平方千米擴展到67.7平方千米。
2004年,中原區轄8個街道、1個鎮、2個鄉。
2005年9月,大崗劉鄉更名為航海西路街道,中原鄉更名為中原西路街道。
2011年3月,撤銷須水鎮,成立須水街道、西流湖街道。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原區位於鄭州市中心城區西部,北緯34°42′30″至34°51′30″,東經113°27′30″至113°37′30″之間。東起嵩山南路與二七區為鄰;西隔鄭州繞城高速與滎陽市接壤;南隔鄭西高鐵和二七區搭界;北隔京廣鐵路與金水區惠濟區相鄰。
中原區

地質地貌

中原區除西南部為侵蝕、削蝕淺山丘陵地區外,余則為黃土狀傾斜平原。整個地勢是西部高,東部低,西南高,東北低,即西南——東北傾斜,或局部南北向傾斜。最高海拔149.2米,最低海拔98米。

水文

流經轄區河流有賈魯河、金水河、須水河、索河、索須河。

氣候

中原區氣候屬北溫帶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春旱多風,冷暖無常;夏炎多雨,水熱同期;秋涼晴爽,日照充足;冬寒乾燥,風多雪少。轄區全年日照時數為2385.3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54%。全年無霜期平均為227天。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中原區生產總值720.1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918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0.1:37.5:62.4;固定資產投資702.4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5.7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6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05元。

第一產業

中原區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稻子、玉米、紅薯、黃豆、綠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西瓜、甜瓜、酥瓜等。蔬菜主要有:白菜、芹菜、包菜、韭菜、蘿蔔、豆角、大蔥、大蒜、番茄、茄子、土豆、蓮菜、冬瓜、南瓜、黃瓜、豆芽等。果樹主要有:桃、蘋果、葡萄、梨等。
2011年,中原區花卉苗木種植面積發展到680公頃。無公害蔬菜343.07公頃,總產量5.3萬噸。千頭以上養豬場4個、200隻以上養羊場1個、10頭以上養牛戶49個、1000隻以上蛋禽戶17個、3000隻以上肉雞戶23個,奶牛養殖小區2個,奶牛存欄達1465頭。年肉類總產達2702噸,禽蛋產量達742噸,奶類產量達5033噸,分別增長26%、21.6%、36.7%。小麥種植1783公頃,總產859.1萬公斤;秋糧1413.33公頃,總產754萬公斤。中原區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1440公頃。
2011年,中原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6.27公頃,新增旱澇保收田26.67公頃,新增地埋管1.32萬米,新打配機井8眼,更新改造機井9眼,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6平方公里,坡耕地改造35.33公頃。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中原區段實物調查工作。中原區46個行政村免徵農業稅及取消農業特產稅,年免徵農業稅101萬元,共向18510戶種糧農民提供糧食直接補貼45萬元。

第二產業

中原區中原區
中原區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鄭州市的主要工業區。轄區工業基礎雄厚,有白鴿集團、鄭纜集團、嵩岳集團等國有大中型企業70餘家,鄉鎮企業5000餘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53家,磨料磨具、機械製造、紡織印染、電線電纜等行業在省內舉足輕重。
2010年,中原區生產總值完成235億元,與“十五”末相比(下同)增長77.4%,年均(下同)增長13.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5.16億元,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長2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1.6億元,增長102.3%,年均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5億元,增長129.1%,年均增長1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298.5億元,年均增長38.1%。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0.5:44.2:55.3。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鄭州紡織產業園累計入駐項目34個,完成投入60多億元,一期開發完成,開發面積達5平方公里。
2011年,中原區新上項目39個,投入資金18651萬元,開發新產品32個。工業企業共完成增加值7.5億元,比2010年增長1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億元、增長24%,產銷率達98%;實現銷售收入12.5億元、增長27%,實現利稅0.8億元、增長30%;出口創匯1750萬美元,增長17.1%。限額以下工業企業及個體工業完成增加值3.5億元,增長8.8%。企業改制穩妥推進,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制14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2011年銷售收入超500萬元的非公有制企業達到60個。

第三產業

2012年,西元國際廣場、錦藝城·購物中心等商業綜合體陸續建成並開業運營,吸引了王府井百貨、華潤萬家、耀萊成龍院線等綜合賣場和文化娛樂企業入駐;洲際華邑酒店、香港新世界酒店、恆大中原經貿中心等一批重大服務業項目落戶我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向多點化、高端化和規模化。中心城區2家市場實現外遷。

社會事業

衛生

2010年,中原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選址初步確定,須水鎮衛生院門診樓建成投入使用。民參合率達99.46%。紮實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全年人口出生率7.98‰。

教育

2009年,中原區有中國小33所,鄭州外國語中學鄭州一中、享譽全省,是中國“兩基”工作先進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小學生輟學率為零;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9.21%以上,國中學生鞏固率、畢業率均達99%以上。農村國中學生輟學率控制在1.5%左右,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喪失學習能力者除外)入學率達89.3%以上。
2011年綠都城國小、帝湖國小建成投入使用,中原新城中學主樓開工建設,須水鎮寄宿制中心中學宿舍樓和食堂主體竣工;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教學樓危房6900平方米。積極開展教育協作區辦學,探索“教育聯盟”、“強校託管”等發展模式,與鄭州師範學院聯合創辦了鄭州師範學院第二附屬中學;加大城鄉教師交流力度,城鄉、校際教育差距逐步縮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新選聘中國小教師89名;實施名師培養工程,4名教師被評為“河南省名師”,5名教師被評為“鄭州市名師”,2名教師榮獲“鄭州市首屆傑出教師”稱號。加強校園安全防範,為區屬中國小校配備專職保全120名。

文化

2013年10月,中原區圖書館被國家文化部評定國家二級圖書館;同年,搭建起圖書館公共網路服務平台;建立中原方誌館,收藏中原地區地方文獻2萬餘冊;設立中原區圖書館機關分館、鄭州警備區干休所分館、萬達社區分館、鄭州兒童福利院圖書流通站、常莊圖書流通站、鄭州社會福利院流通站等6個圖書流通站。成立中原愛樂輕音樂團,舉辦了“中秋音樂會”、“走進校園”、“走進社區”、“關愛孤殘兒童”等專題音樂會,深受各界民眾好評。成立中原區攝影家協會,舉辦了聚焦“三大戰場”和“重溫記憶”攝影展。

交通概況

隴海鐵路310國道、鄭少高速、繞城高等級公路等中原區穿境而過,建設路、中原西路、嵩山路、桐柏路等構建市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中原區中原區
截止2009年,中原區境內國道G045、G310線2條總計21.3公里,省道S314線1條總計10.6公里,縣道X007、X009、X024線3條總計12.173公里,鄉道Y001、Y002——Y037、Y046線等42條總計156.278公里,村道23條總計33.942公里。公路通鄉率100%,通行政村率100%。共有橋樑18座(含國、省道上橋樑),公路里程達到234.293公里(含國、省道公路里程),其中二級以上(含二級)公路里程55.377公里,公路密度達121公里/百平方公里。

旅遊

中原區風景區有一個西流湖公園。西流湖城市生態公園北起化工路,南至中原西路,總占地面積3.2平方公里。公園劃分為城市界面景觀區、生態密林景觀區、疏林草地景觀區、濱水特色景觀區和濕地生態景觀區。
西流湖公園西流湖公園
茅廬生態園
茅廬生態園源於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茅廬,至身茅廬,心觀天下之意。位於中原區西馮灣村賈魯河畔,生態園依山傍水而建,占地200多畝,總投資達500多萬人民幣,建成為一個集休閒、餐飲、垂釣於一體的生態園區。生態園以農家感受為主,體現休閒的農家生活。
天下漁倉
天下漁倉地處碧波蕩漾的常莊水庫東岸,占地面積70畝,建有餐廳、草棚,有魚塘30畝,築堤壩數百米。
常莊桃園
每年六、七月鄭州市約有三分之二的鮮桃都是採摘於常莊的桃園,主要品種有雨花露、霞暉、松森、久保、北京二六等,這裡的鮮桃個個白裡透紅,味鮮汁甜,棵棵都結幾百斤。
馮灣梨園村生態園
馮灣梨園村生態園位於中原區西馮灣村賈魯河畔,南接尖崗水庫,西聯常莊水庫、賈魯河,即將開通的南水北調大運河在馮灣村東北斜穿而過。
常莊水庫
常莊水庫位於賈魯河支河賈峪河下游,壩址在鄭州市西南中原區須水鎮王垌村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2平方公里,總庫容17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14萬立方米。常莊水庫庫區涉及須水鎮、馬砦鎮、大崗劉鄉三個鄉鎮及刁溝、灣劉、道李、常莊4個行政村。

城市榮譽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