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2月27日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審議機構: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九屆委員會
  • 審議時間:2015年12月27日
  • 發布時間:2016-01-04
背景,正文,

背景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是河南基本形成現代化建設大格局、讓中原更加出彩的關鍵時期。中共河南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推進《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落實,深入研究“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正文

一、“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成就和基本經驗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等風險挑戰,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勝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預計2015年生產總值接近3.8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60%以上,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000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近5萬億元,均較2010年翻了一番多;糧食總產量跨越1100億斤、1200億斤兩個台階,達到1213億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超過13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4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段、新鄭機場二期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用,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建設全面展開,實現所有縣(市)城20分鐘上高速,基本實現管道天然氣縣縣通,鄭州成為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基礎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高成長性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5%,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到56%、年均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服務業比重較2010年提高8個百分點以上,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街)成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38.8%上升到46.6%,中原城市群成為國家重點培育發展的城市群之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位居中西部地區前列,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開放改革開創新局面。開放招商、承接產業轉移成效顯著,一大批龍頭型、基地型項目落戶河南,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集聚效應形成;2015年進出口總額突破700億美元,較2010年翻了兩番;五年實際利用外資656億美元、利用省外資金超過3萬億元,分別為“十一五”時期的3.2倍和3.3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引領開放的作用日益彰顯,國際物流中心和全球智慧型終端製造基地初步形成,鄭歐班列運營綜合指標居中歐班列首位,鄭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綜合指標居全國試點城市首位;口岸、綜合保稅區等開放載體平台和大通關機制不斷完善,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務實推進,成功配合舉辦上合組織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對外開放進入歷史最好時期。簡政放權、商事登記、投融資體制、交通運輸行政執法體制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省直管縣(市)體制、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新型城鎮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國家改革試點有序推進。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5萬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670萬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省內超過省外的歷史性轉變;高考錄取率超過80%,職業教育在校生居全國第2位,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初步建立,67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民主政治、依法治省、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中原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公民科學素質明顯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豐碩,“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紮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顯著好轉,全省上下幹事創業氛圍日益濃厚。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科學性明顯增強、後勁勢能蓄積壯大的五年,是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的五年,是河南地位形象顯著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五年。經過五年的努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現出光明前景。
經過“十二五”時期的探索實踐,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一是堅持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與立足河南實際相結合,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端正根本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匡正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在河南具體化實踐化,努力打造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河南,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加強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制度建設。二是堅持服務全國大局與推動河南發展相結合,謀大事抓根本打基礎。繼糧食生產核心區之後推動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自覺擔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重大責任,打造內陸省份對外開放平台、戰略突破口和核心增長極。紮實推進“一個載體、四個體系、六大基礎”建設,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三是堅持順應發展趨勢與把握髮展階段相結合,求真務實、科學發展。自覺把握和遵循規律,正確處理城鄉、三次產業、產業集聚與城市發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與高技術產業等關係,持續走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科學發展之路,不走錯路、少走彎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調中求進、改中激活、轉中促好、變中取勝的基調方針,以擴大開放“一舉求多效”、新型城鎮化“一發動全身”、深化改革“一優帶百通”、創新驅動“一招上水平”,擴大增長點、轉化拖累點、抓好關鍵點、穩控風險點、搶占制高點,著力穩增長保態勢。四是堅持思想引領與制度建設相結合,推進德法雙治。用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幹部民眾,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眾,提升全民道德文化素質;推進依法治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制度“雙基”建設,努力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雙安”目標,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五是堅持發展偉大事業與推進偉大工程相結合,全面從嚴治黨。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加強黨的建設,落實主體責任,踐行黨的民眾路線,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謀利;創新和推動落實“4+4+2”黨建制度體系,鍛造黨的事業堅強領導核心;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激發乾事創業的積極性;持續抓好作風建設,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這些經驗是河南政通人和、事業發展的根系所在,凝聚著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彌足珍貴,必須倍加珍惜,在“十三五”時期堅持和發揚。
二、“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我省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但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正處於轉折變革、分化重組的非常期。
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變化為我省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我省發揮市場規模、人力資源、區位交通、發展載體、產業配套等優勢,持續承接產業轉移,加強引技引智,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智慧型製造、“網際網路+”、分享經濟等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蘊含著巨大商機,國家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於我省發揮後發優勢,搶占發展制高點;國家把中原城市群培育成為帶動發展的新空間,制定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新十年規劃,有利於我省發揮三大國家規劃的戰略先導優勢,增強中原城市群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國家推動供給與需求共同發力,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有利於我省釋放消費和投資潛能,創造新供給,加快動力轉換;國家加大對扶貧開發、城鄉發展一體化、生態建設的支持力度,有利於我省補齊短板,提升民生福祉,培育新的增長點;國家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於我省破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激發內生動力活力。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矛盾困難和風險挑戰。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創新驅動能力還不夠強,經濟發展傳統優勢減弱而新的支撐力量尚在形成之中,保持經濟較高速度增長難度加大;潛在風險逐步顯現,處置不當可能使好的發展態勢出現逆轉;城鎮化水平低仍是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的癥結所在,統籌城鄉發展任務繁重;全面深化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體制改革和創新難度較大;社會事業發展一些領域滯後,公共服務水平低,貧困人口基數大,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諸多短板;黨員幹部作風有待改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謀劃我省“十三五”時期發展,必須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應時合勢、更新理念,保持定力、抓住關鍵,深刻認識我省既處於蓄勢崛起、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於爬坡過坎、攻堅轉型的緊要關口,必須組織動員全省人民團結一致,克服困難、闖過關口,銳意改革、大膽創新,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在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防風險上下功夫,發揚滾石上山的精神拼上去,奮力開拓發展新境界。
(二)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著力實施我省三大國家戰略規劃、推進四化同步科學發展,著力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髮展動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四個河南”、推進“兩項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匯集眾智眾力;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堅持擴大開放,促進內外聯動;堅持深化改革,激發動力活力;堅持依法治省,突出引領規範;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治保證。
(三)發展目標。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形成現代化建設框架格局,部分領域和區域實現現代化。
——經濟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全省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以上,力爭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人均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信息化基本實現,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大幅提升,農業現代化全國領先。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明顯加大,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內陸開放高地基本建成。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進入人才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創新型省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確保現行國家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三山一灘”地區整體貧困,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全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大氣和水環境質量達標率明顯提高。生態省建設深入推進,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生態安全螢幕障基本形成。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基層治理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經過五年的努力奮鬥,綜合競爭優勢大幅提升,力爭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支撐和帶動全國發展的新空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新河南建設展現出更加美好前景。
(四)基本理念。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力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把厚植優勢作為發展行動的著眼點和立足點,找準比較優勢,發揮已有優勢、挖掘潛在優勢,打造先發優勢、利用後發優勢,推動局部優勢向綜合優勢轉變,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創新貫穿一切工作,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努力實現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
把協調作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將促進四化同步科學發展作為突出歷史任務,以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以信息化加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統籌區域、城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平衡性。
把綠色作為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構建“四區三帶”區域生態格局,實施藍天、碧水、鄉村清潔三大工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河南。
把開放作為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加快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完善開放載體平台,拓寬開放領域,最佳化開放環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以擴大開放轉換動力、促進創新、推動改革、加快發展。
把共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加強社會事業、民生保障等領域的薄弱環節,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省上下必須統一思想,協調行動,提高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深化我省行之有效的思路舉措,以現代化的思維和更加積極的開放姿態推動發展,發展新經驗、擴大新成果、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三、推進創新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
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加快動力結構轉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推動供給需求共同發力。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大力推進供給創新,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城鄉結構調整,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最佳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加有效供給、壓縮無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供需結構更好相適應。發揮消費對經濟成長的基礎作用,提高消費能力,最佳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發展新的消費模式,形成消費和供給良性互動、需求升級和產業升級協同共進的格局。發揮有效投資對經濟成長的關鍵作用,突出重點、最佳化結構,更好發揮政府投資的槓桿撬動作用,更好發揮民間投資的主力軍作用,引導社會資本重點投向新型城鎮化、創新驅動、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發揮出口對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加快構建與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鏈融合循環的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一般貿易,著力提升加工貿易,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規模擴大、結構最佳化。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驅動“一招上水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雙提升,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現代創新體系,邁進創新型省份。
積極推動自主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促進產學研結合和技術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整體躍升。建設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打造在全國具有較強輻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高地。圍繞突破制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關鍵技術和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打通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循環經濟加工產業鏈,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實施大中型企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全覆蓋工程,加強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層次研發平台建設,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和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激發科研機構和高校創新潛力,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與企業合作設立技術轉化機構,開展新型研發機構認定。推動區域創新資源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和創新集聚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完善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機制,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建設智慧財產權強省。
大力推進開放式創新。把科技開放合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引技引智力度,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彌補我省科技創新資源不足的短板。加強省部(院)合作,積極吸引世界500強、大型央企以及境內外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和知名創新型企業在豫設立研發機構。支持省內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開展技術併購與合資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加快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建立健全技術轉移機制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構建多層次技術交易市場體系。推進軍民科技融合發展。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加創新資源供給,發揮“雙創”、“網際網路+”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使其與大中小微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相融合,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撐平台,形成線上與線下協同的創業創新格局。強化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和支撐體系,鼓勵引導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創新創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準入門檻,推進創業便利化。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建設,加強新型眾創空間等載體建設,打造一批創新創業示範區。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創新創業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基金。推進創新創業引領中原行動,倡導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大力培育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客文化。
(三)完善提升科學發展載體。豐富完善載體功能,增強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造四化同步發展的主導支撐。
推動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創新發展。突出集群、創新、智慧、綠色發展,加快由規模擴張向量質並重轉變,由要素高強度投入驅動為主向投資、創新雙驅動轉變,由依靠優惠政策招商向依靠優質綜合服務招商轉變。堅持龍頭帶動和延鏈補鏈並舉,推廣企業化整體開發運營等新型招商模式,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建立健全技術創新孵化平台,完善投融資、中小企業擔保、土地收儲、人力資源等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設智慧園區。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市場化管理運營模式。支持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加快服務業“兩區”提速擴容增效發展。堅持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務、強融合,帶動服務業快速發展。突出商務中心區生產性服務功能,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重點吸引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行銷中心、電商服務平台等功能性機構入駐,形成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綜合平台。突出特色商業區(街)生活性服務功能,以龍頭引進帶動整體開發,增強區域消費服務能力。突出智慧型化、特色化,培育一批體驗式智慧商圈和多功能多業態商業街區。
科學合理布局建設專業園區。由省轄市和省直管縣(市)統籌,在有條件的地方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園區,服務產業多樣化發展。依託具有產業基礎的重點鎮規劃布局製造業專業園區,引導初級加工和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以外的產業集聚發展。結合中心城市城區功能疏解和城市組團發展,因地制宜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服務業專業園區。每年篩選符合條件的專業園區晉級為產業集聚區,培育載體後續力量。
(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加快新舊產業轉換為中心任務,強化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做優農業、做強工業、做大服務業、培育網路經濟新業態,推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實施中國製造2025河南行動,一手抓高成長性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突破,一手抓傳統支柱產業脫胎換骨改造,加快製造業向集群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按照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的原則,明確重點產業發展方向,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壯大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特色優勢為重點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突破發展,以知名品牌為引領增創食品工業新優勢,以產品提質升級為導向促進消費品工業提速發展,以產業延鏈為主攻方向推進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百千萬”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兼併重組,化解過剩產能,推進煤炭、煤化工、鋼鐵、有色等困難產業戰略性調整。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積極穩妥處置“殭屍企業”。支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實施智慧型製造工程,推廣智慧型製造生產模式。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和服務型製造行動,推廣綠色製造。把打造“三個對接”產業鏈作為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戰略性舉措,推動生物資源與終端消費品雙向對接,培育生物資源生產加工產業鏈;推動礦產資源與終高端製成品雙向對接,培育礦產資源加工產業鏈;推動“城市礦山”與再生製品雙向對接,培育循環經濟產業鏈。
建設高成長服務業大省。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以現代物流和現代金融引領生產性服務業跨越發展,以精細化、品質提升為導向促進生活性服務業提速發展,打造中西部服務業高地。構建國際、區域、城市三級物流網路體系,加快建設鄭州國際物流中心,建設以集散型物流為骨幹的區域性集疏運樞紐,打造城市共同配送平台,健全鄉村配送網路,推動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加快“金融豫軍”全面崛起,實施“引金入豫”工程,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設立結算、後台服務等功能性中心和區域性中心,全面完成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規範和支持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發展一批民間資本控股的商業銀行,建設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規範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等新型業態。突出“老家河南”主題,打造鄭汴洛焦國際旅遊名城,培育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別山、沿黃生態旅遊發展區和都市休閒旅遊發展區,建設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和全國重要的旅遊集散中心。強化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推動傳統商圈向體驗式智慧化轉型,推動零售企業以商品銷售為主向“商品+服務”轉變、傳統批發企業向供應鏈服務轉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最佳化房地產供給結構,化解中小城市商品房庫存,促進房地產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大力發展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促進健康養老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加快發展商務服務、研發設計、節能環保服務、通用航空服務等新興服務業。
建設現代農業大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以集約、高效、綠色、可持續為方向,建設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把資金和政策重點用在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質量、效益上。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完善耕地保護利益補償機制,持續提升耕地質量。深入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施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建設一批品牌優勢突出、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重點依託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成一批都市生態農業連片示範區。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推進農業機械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發展現代種業,建設全國小麥、玉米育種創新基地和中原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積極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構建複合型、多功能的現代化水利網路。深化農村改革和政策創新,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土地託管、“土地銀行”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增強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農業”等手段,創新農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創新金融支農服務機制,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調動更多信貸保險資源和社會資金進入農村農業,使農民更便捷獲取金融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
建設網路經濟大省。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網路經濟活躍區域。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發展體驗經濟、社區經濟、分享經濟,發展物聯網技術和套用。推動電子商務大發展,引進國內外龍頭電商和培育本土特色電商並舉,全面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建設一批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示範基地和綜合園區。實施大數據發展戰略,推進數據資源匯集、挖掘、套用和開放共享,發展大數據產業鏈和交易市場。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數據中心,深化雲計算在重點領域運用,建設政務雲,發展一批公共雲、行業雲。推進“寬頻中原”建設和下一代網際網路大規模商用,實施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倍增計畫,大幅提高城市和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持續擴容鄭州國家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省際出口和國際出口,建設通達世界、國內一流的現代信息通信樞紐。加強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路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五)構建發展新體制。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建設現代市場體系。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推進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基本形成新的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全面推進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積極推行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解決國有企業辦社會負擔和歷史遺留問題。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現代產權制度,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保證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堅決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間資本依法進入公用事業和特許經營領域。完善企業服務長效機制,全面落實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
發展完善各類市場。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充分發揮股票、債券、保險、信託、基金、租賃等市場融資作用,推動企業境內外上市和直接債務融資,完善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功能,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擴大交易品種和規模,健全地方金融監管體系,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統籌人力資源市場,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促進勞動力在地區、行業、企業之間自由流動。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按照中央部署適時推開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最佳化商品市場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消費品市場,完善生產資料批發市場綜合服務功能。培育壯大新興交易市場,積極發展產權、技術、環境、金融資產等創新型交易市場。全面建成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實現交易全過程電子化。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積極推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涉企收費目錄清單、政府性基金清單,建設政務服務網路平台,規範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強放權的協同性、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強化服務的便利性。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減輕企業負擔。改進市場監管方式,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覆蓋各類市場主體的失信懲戒機制,營造守法經營、誠信經營氛圍。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機制、農業特別是特色產業融資機制、科技創新融資機制、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機制。推動政府投融資公司改革創新轉型發展,注重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建立透明、規範、高效的投資項目縱橫聯動協同監管機制,全面建成線上審批監管平台,推進網上受理、辦理、監管“一條龍”服務。
深化財稅、價格等改革。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深化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合理界定省市縣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深化財政性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建立完善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考核機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統籌推進其他領域改革。
(六)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突出高技能人才優勢提升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充分釋放人力資本紅利,形成人才支撐引領發展的新局面。
全面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深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職教攻堅工程,建立健全技能培訓與產業發展對接機制,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為重點,強化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開發,基本消除無技能上崗。加強技師、高級技師培養,造就一批高技能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和工學結合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提升農村實用人才致富創業能力。
大力培養集聚高層次人才。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集聚和培育工程,造就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搭建工作平台,吸引集聚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加強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建設,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進入兩院院士隊伍。推進鄭州航空港引智試驗區建設。
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形成有利於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體系,鼓勵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個人等參與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引進。健全跨區域人才流動機制,清除人才流動限制,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壯大企業家隊伍,激發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才能,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為企業家成長營造寬鬆環境。
四、推進協調發展,構築平衡發展新格局
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更加注重均衡發展和整體效能,增強發展協調性,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
(一)加快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堅持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加快推進交通一體、產業連結、服務共享、生態共建,使中原城市群成為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區域。
構築“一極三圈八軸帶”發展格局。發揮鄭州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城市群核心增長極。堅持向心發展,依託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網,構建以鄭州為中心,涵蓋洛陽、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等8個省轄市的“半小時”核心圈、涵蓋其餘9個省轄市的“1小時”緊密圈和涵蓋中原經濟區其他中心城市的“1個半小時”合作圈。依託綜合運輸通道支撐,帶動人口和產業集聚,壯大提升節點城市,形成輻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鎮產業發展軸帶。
建設鄭州都市區。堅持實施鄭州國際商都發展戰略,加快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打造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推動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聯動,建設多式聯運國際物流中心;強化高端要素集聚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提升區域性經濟、金融、商貿服務、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增強輻射帶動全省和服務中西部發展的能力。支持周邊城市與鄭州都市區融合對接,建設組合型大都市地區,形成中心帶動周邊、周邊支撐中心的互促互進發展局面。
提升地區性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堅持節點提升,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推進錯位發展,提升輻射能力。支持洛陽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鞏固提升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地位。推動開封建設新興副中心城市,建設開港經濟帶、鄭汴產學研結合示範帶、沿黃生態帶,打造鄭汴一體化升級版。推動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高端化,提升現代服務功能,壯大城市規模和綜合實力。支持傳統農區城市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壯大經濟實力,加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實現跨越式發展。鼓勵省際城市與外省毗鄰地區提升合作發展水平,支持三門峽建設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最佳化城市發展形態,推動中心城市組團式發展。
構建城鎮產業發展軸帶。堅持互動發展,推進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鐵路網,提速建設城際鐵路網,以跨省通道和城市群核心圈加密路段、緊密圈連通路段為重點,推動高速公路網內聯外通,加快幹線公路升級改造,積極發展內河水運;強化中心城鎮帶動,最佳化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布局,發展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形成區域性中心城市、地區性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軸帶發展支撐格局。加強各市城鄉規劃和功能對接,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建立跨地區投資、地區生產總值、財稅等利益分享機制,推動城鎮間產業分工、產業整合、園區共建。
(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發揮新型城鎮化“一發動全身”綜合帶動作用,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係,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協調發展。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突出產業為基、就業為本,強化住房、教育牽動,完善社會保障、農民權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推動具備條件有意願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落戶城鎮、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條件改善、農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鎮轉移。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努力縮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以實施居住證制度為抓手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就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調動各地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積極性。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實現公租房貨幣化,創新棚戶區改造方式,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力爭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
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創新、依法治市,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升規划水平,遵循現代城市發展規律,推進“多規合一”,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指導性和權威性。提升建設水平,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綜合管廊建設,加大城市給排水、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等建設力度,最佳化發展城市交通,加強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水系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建設綠色城市、森林城市、人文城市;堅持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方針,提高建築標準和工程質量;加快老城區改造,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加強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質;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市縣兩級政府規劃建設部門綜合執法,推動執法重心下移、執法事項屬地化管理;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建設具有親和力的居住社區。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把縣域作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重點,突出縣城作為吸納農業人口轉移的重要載體作用,完善產業功能、服務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斷增強承接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能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種養基地靠近、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剩餘勞動力富集地方靠近、特色優勢產業向具備優勢資源和相應產業基礎的地方靠近。實施縣級城市基礎設施提升行動,推進擴能增效。推動省直管縣(市)和納入中心城市組團的縣(市)城區發展成為50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縣城發展成為30萬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深化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推動省直管縣(市)建成地區副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區域經濟新的戰略支點。有重點地發展中心鎮。推進省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堅持一二三產業複合和經濟、生態、人居功能複合,加快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推進示範區城市功能區綜合連片開發,協同推進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都市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深化社會管理領域改革,建成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樣板區。積極創建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支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探索實踐。
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堅持產業、村莊、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規合一”,科學編制農村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新農村建設。推進鄉村經濟“一群一園”發展,在嚴格保護耕地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規模養殖、休閒觀光等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在符合條件的地方布局鄉村特色經濟園區,服務農產品、特色產品就地加工和農民就近就業,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適應農村人口轉移和村莊變化形勢,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安全提升工程。開展美麗鄉村示範創建,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統籌飲水安全、改水改廁、污水垃圾處理。全面完成現有農村危房改造。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
(三)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深化文明河南建設,促進文化發展繁榮。
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倡導做文明人、辦文明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類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原”。
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普及覆蓋、均等化。結合農村實際和民眾文化需求,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大力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原智庫。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優秀文藝作品普及等“中原人文精神”系列工程。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實施重大文化工程,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最佳化文化資源配置,推進集團化、規模化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培育龍頭企業。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平台。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揮中原文化獨特優勢,打造根親文化等品牌。創新“中原文化絲路行”等活動載體,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
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牢牢把握輿論工作主動權。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最佳化媒體結構,規範傳播秩序,提升傳播能力。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堅持依法建網、依法管網、依法用網,提升網上輿論引導水平,最佳化網路生態環境。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